陳秀富
摘 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構建知識的“輪廓”,而且要讓知識富有“質感”,教學內容的主線應該簡潔地呈現在教學過程中。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知識情境,讓教學過程“一氣呵成”;同化新舊知識,讓教學內容“一脈相傳”;進行有意義的探究,讓教學效果“一語中的”。
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效果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的主線應該簡潔地呈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勾勒知識的輪廓,將數學知識的質感表現出來。知識的呈現必須遵循由簡到繁、由點到面、由難入易、由內到外的原則。這樣,數學知識就會清晰、凝練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的思維活動才會更深刻、全面。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知識線與學生的情感線交匯在一起,這樣數學課堂就會既有“輪廓”又有“質感”。
一、創(chuàng)設知識情境,讓教學過程“一氣呵成”
創(chuàng)設數學情境是新課改下最具活力的教學手段,因為情境是連接數學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紐帶。但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只是把情境用來導入新知。當新知識呈現出來后,便開始探究知識點了。這樣的情境只起到了“導入”功能,而不能維持到最后,讓學生意猶未盡。因此,我們要讓情境從導入開始,經過探究一直到練習階段,使知識情境在課堂教學中“一氣呵成”。例如:在教學“認識數的倍數”時,就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知識情境:
①看,校園中草坪多美啊!同學們看看有多少朵紅花、多少朵藍花???能比較出哪一種顏色的花較多嗎?(這樣就把“倍數”的概念揭示出來。)
②因為這么多非常漂亮的花兒,把蜜蜂與蝴蝶也引來了。蝴蝶的數量是蜜蜂數量的幾倍?(進一步鞏固了“倍數”的意義。)
③老師用照相機把這些蜜蜂與蝴蝶拍照下來,分別把蜜蜂與蝴蝶照放在綠顏色與紅色相框中。那么,紅框的個數是綠框的幾倍?(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情境,逐步抽象到物體的個數,再通過圖形進一步幫助學生認識了“倍數”。)
④最后,讓全體學生來張集體照。提出:紅相框的大小是綠相框幾倍?紅相框的長度是綠相框長度幾倍?(這樣,巧妙地把研究對象由個數轉變成了面積與長度,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倍數”的意義。)
教師通過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并利用同一情境這根主線把要學習的知識內容有效串聯到一起,使整個教學過程一氣呵成。
二、同化新舊知識,讓教學內容“一脈相傳”
數學知識具有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特點,并且具有一定的延續(xù)性。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用前面學過的已掌握的知識“同化”新知識。當學生學會利用舊知“同化”新知時,會將新舊知識連貫起來,讓教學內容形成一脈相傳的態(tài)勢。連貫了新舊知識,簡化了后續(xù)知識的教學設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需自主探究即可,從而拓寬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例如:在教學“認識小數”時,由于學生在前面已經學習過認識一位小數,因此,先引導學生由“一位小數”的概念與生活常見的經驗研究“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存在意義。接著,把教學內容直接聚焦到實際生活中,利用舊知推想小數點的意義。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由于突出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學生能在縱橫交錯的主框架下圍繞“認識小數”展開探究活動,從而觸類旁通地掌握了新知識。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同化新舊知識,讓教學內容前后“一脈相傳”,使數學知識富有一種“質感”。從新教材的編排體系中我們不難發(fā)現,編者總是把知識技能這條明線與數學思想方法這條暗線的結合點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為我們幫助學生同化新舊知識找到“一脈相承”的生成點。
三、進行有意義的探究,讓教學效果“一語中的”
心理學家布魯納說:“每一個學科的教學都可以用更有簡約的方法表達出來,讓學生易于接受?!碑斀處熋枋龊媒虒W內容的“輪廓”后,就可能讓數學知識變得更簡明,也可以讓課堂教學變得更豐富。這樣,就讓數學教學活動變成了學生的有價值的數學探究活動。有意義的探究活動可以體現數學知識的真正價值,讓學生真正獲得數學知識,從而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認識小數”時,通常的教法是直接教給學生小數的表示法,而不會給學生補充小數的產生是整數發(fā)展的延續(xù)。其實,小數與整數之間的建構意義是一脈相傳的。所以,教師應該從數位的順序引導學生總結小數的表示法。這樣,學生就可以真切地體驗到小數與整數一樣同樣是遵守“滿十進一”與“位值制”的表示規(guī)則。理清了這樣的知識思路,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開展積極的探究活動。
①從整數數位順序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從右往左開始每相鄰數位總是“十進位”。那么把整數“1”平均分成10個等份,每一份應該是幾分之一呢?若建立一個新的數位,那么現在應該把它放在哪邊?
②把5分米改寫成用“米”作單位,那么它不夠“1”,如何用分數表示?
③教師向學生明確:分數可以化成小數,讓不滿“1”的數變成小數。從數位順序表中可以看出,把整數部記作“0”,把小數部分平均分成10個等份,取其中的5份。因此,個位右邊的第一位應該寫“5”。那么,小數部分就表示出來了。這樣的探究教學過程“一語中的”,讓學生進入問題的核心,從而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構建知識的“輪廓”,而且要讓知識富有“質感”。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chuàng)設知識情境,讓學生抓住知識的核心,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讓數學知識富有“質感”。這樣,小學數學課堂就會有一個清晰的“輪廓”。
參考文獻:
[1]黃偉程.新課程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初探[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1(12).
[2]孟翠俠.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實施策略的研究[J].新課程(小學版),2010(10).
[3]施亞.關注教學細節(jié)演繹課堂精彩——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點滴思考[J].廣西教育A(小教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