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珍等
摘要:目的探討健脾解毒涼血法治療女性青年痤瘡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期間孫豐雷教授門診治療的女性青年痤瘡患者62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6例,采取健脾解毒涼血法治療;對照組26例。給予維生素A酸乳膏外用、鹽酸米諾環(huán)素膠囊口服治療。連續(xù)治療6周,停藥后觀察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44%,對照組的總有效率692%,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采用健脾解毒涼血法治療女性青年痤瘡療效確切。
關鍵詞:健脾解毒涼血法;女性青年痤瘡;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75873+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0-0053-01
痤瘡是女性常見皮膚性疾病,好發(fā)于顏面、頸背等皮脂腺分布較豐富的部位。中醫(yī)稱為“粉刺”、“肺風粉刺”,俗稱“暗瘡”、“青春痘”,其特點是顏面、胸背等處出現(xiàn)針頭或米粒樣大小丘疹,或見黑頭,能擠出粉渣樣物。筆者從2013年4月—2014年3月跟隨孫豐雷教授采用健脾解毒涼血法治療女性青年痤瘡62例,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62例女性青年痤瘡患者均來源于山東省中醫(yī)院孫豐雷教授專家門診,全部病例均符合《 臨床皮膚病學》診斷標準。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6例,年齡16~30歲,平均年齡214歲,病程03~1 12 a,平均病程18 a。對照組26例,年齡17~28歲,平均年齡216歲;病程04~108 a,平均病程17 a。2組患者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治療組:使用健脾解毒涼血法,藥物以自擬痤瘡方化裁:茯苓12 g,炒白術18 g,焦山楂30 g,野菊花12 g,夏枯草12,g金銀花12 g,生地18 g,知母18 g,丹皮12 g。有膿頭且疼痛加黃芩9 g,丹參12 g;便秘加生大黃6 g,全瓜蔞12 g;經(jīng)前乳脹腹痛加柴胡6 g,延胡索9 g;舌苔厚膩加生山楂9 g,生薏苡仁15 g;皮損為囊腫結節(jié)加浙貝母12 g,皂刺6 g;皮膚油膩甚者加蒼術9 g,羌活6 g;久病瘀血阻絡者,加丹參15 g,莪術15 g。服藥2周為1個療程,觀察治療1~3個療程,判定療效。上述中藥水煎服,1劑煎2遍,分早晚2次服,每次150 mL。對照組:西藥給予維生素A酸乳膏(湖北恒安藥業(yè)有限公司),外用涂抹患處,每晚1次;鹽酸米諾環(huán)素膠囊(惠氏制藥有限公司),50 mg/次,2次/d,口服。
2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以及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醫(yī)政司制定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進行評定:痊愈:皮疹全部消退,僅留有色素沉著,無新疹出現(xiàn);顯效:皮疹消退70%以上,偶有新疹出現(xiàn);有效:皮損消退30%以上,仍有新疹出現(xiàn);無效:經(jīng)過1個療程治療后,皮損消退少于30%,或病情加重。
3討論
痤瘡是一種發(fā)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疾病,臨床上發(fā)現(xiàn)此病好發(fā)于女性青年。西醫(yī)認為痤瘡可歸結為內(nèi)分泌失調(diào),主要是雄性激素水平過高,皮脂腺分泌功能亢進,毛囊導管角化過度及局部痤瘡丙酸桿菌感染引起,治療上常采用激素類藥物,抗生素等,但存在長期耐藥性、明顯副作用、容易復發(fā)等不足。
女性青年痤瘡當屬祖國醫(yī)學的“肺風粉刺”、“粉刺”等范疇。本病的病因病機與脾濕、熱毒、血熱密切相關,而女性青年痤瘡的病程遷延,病情反復,隨情志變化,生理周期而加重。隨著現(xiàn)代飲食結構的改變,飲食不節(jié)導致女性青年脾失運化,痰濕內(nèi)生,積于中焦,加重脾氣運化;同時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女子以血為根本,脾濕則運化無權,生血無源,加重本病發(fā)生。熱毒侵襲,外加內(nèi)毒排泄不暢,導致毒濁上攻頭面,而致痤瘡紅腫熱痛、高于皮膚。女性青年每次月經(jīng)來潮,耗傷陰血,極易導致陰虛血熱,相火妄動,上攻頭面而發(fā)病。治療上采取健脾解毒涼血法治療本病,方用自擬痤瘡方,方中茯苓、炒白術、焦山楂健脾和胃祛濕,生地、知母、丹皮清熱涼血,野菊花、夏枯草、金銀花清熱解毒,隨證加減用藥。全方共奏健脾解毒涼血之效,使人體陰平陽秘,寒熱共調(diào),從而脾健毒解血歸,痤瘡自可痊愈。孫豐雷教授同時提出少量風類藥的運用,對女性青年痤瘡的治療能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傊瑧媒∑⒔舛緵鲅ㄖ委熍郧嗄牮畀彲熜э@著,無明顯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使用。參考文獻:
[1]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ZY/T001~0019-94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收稿日期:2014-06-30)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討健脾解毒涼血法治療女性青年痤瘡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期間孫豐雷教授門診治療的女性青年痤瘡患者62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6例,采取健脾解毒涼血法治療;對照組26例。給予維生素A酸乳膏外用、鹽酸米諾環(huán)素膠囊口服治療。連續(xù)治療6周,停藥后觀察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44%,對照組的總有效率692%,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采用健脾解毒涼血法治療女性青年痤瘡療效確切。
關鍵詞:健脾解毒涼血法;女性青年痤瘡;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75873+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0-0053-01
痤瘡是女性常見皮膚性疾病,好發(fā)于顏面、頸背等皮脂腺分布較豐富的部位。中醫(yī)稱為“粉刺”、“肺風粉刺”,俗稱“暗瘡”、“青春痘”,其特點是顏面、胸背等處出現(xiàn)針頭或米粒樣大小丘疹,或見黑頭,能擠出粉渣樣物。筆者從2013年4月—2014年3月跟隨孫豐雷教授采用健脾解毒涼血法治療女性青年痤瘡62例,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62例女性青年痤瘡患者均來源于山東省中醫(yī)院孫豐雷教授專家門診,全部病例均符合《 臨床皮膚病學》診斷標準。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6例,年齡16~30歲,平均年齡214歲,病程03~1 12 a,平均病程18 a。對照組26例,年齡17~28歲,平均年齡216歲;病程04~108 a,平均病程17 a。2組患者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治療組:使用健脾解毒涼血法,藥物以自擬痤瘡方化裁:茯苓12 g,炒白術18 g,焦山楂30 g,野菊花12 g,夏枯草12,g金銀花12 g,生地18 g,知母18 g,丹皮12 g。有膿頭且疼痛加黃芩9 g,丹參12 g;便秘加生大黃6 g,全瓜蔞12 g;經(jīng)前乳脹腹痛加柴胡6 g,延胡索9 g;舌苔厚膩加生山楂9 g,生薏苡仁15 g;皮損為囊腫結節(jié)加浙貝母12 g,皂刺6 g;皮膚油膩甚者加蒼術9 g,羌活6 g;久病瘀血阻絡者,加丹參15 g,莪術15 g。服藥2周為1個療程,觀察治療1~3個療程,判定療效。上述中藥水煎服,1劑煎2遍,分早晚2次服,每次150 mL。對照組:西藥給予維生素A酸乳膏(湖北恒安藥業(yè)有限公司),外用涂抹患處,每晚1次;鹽酸米諾環(huán)素膠囊(惠氏制藥有限公司),50 mg/次,2次/d,口服。
2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以及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醫(yī)政司制定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進行評定:痊愈:皮疹全部消退,僅留有色素沉著,無新疹出現(xiàn);顯效:皮疹消退70%以上,偶有新疹出現(xiàn);有效:皮損消退30%以上,仍有新疹出現(xiàn);無效:經(jīng)過1個療程治療后,皮損消退少于30%,或病情加重。
3討論
痤瘡是一種發(fā)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疾病,臨床上發(fā)現(xiàn)此病好發(fā)于女性青年。西醫(yī)認為痤瘡可歸結為內(nèi)分泌失調(diào),主要是雄性激素水平過高,皮脂腺分泌功能亢進,毛囊導管角化過度及局部痤瘡丙酸桿菌感染引起,治療上常采用激素類藥物,抗生素等,但存在長期耐藥性、明顯副作用、容易復發(fā)等不足。
女性青年痤瘡當屬祖國醫(yī)學的“肺風粉刺”、“粉刺”等范疇。本病的病因病機與脾濕、熱毒、血熱密切相關,而女性青年痤瘡的病程遷延,病情反復,隨情志變化,生理周期而加重。隨著現(xiàn)代飲食結構的改變,飲食不節(jié)導致女性青年脾失運化,痰濕內(nèi)生,積于中焦,加重脾氣運化;同時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女子以血為根本,脾濕則運化無權,生血無源,加重本病發(fā)生。熱毒侵襲,外加內(nèi)毒排泄不暢,導致毒濁上攻頭面,而致痤瘡紅腫熱痛、高于皮膚。女性青年每次月經(jīng)來潮,耗傷陰血,極易導致陰虛血熱,相火妄動,上攻頭面而發(fā)病。治療上采取健脾解毒涼血法治療本病,方用自擬痤瘡方,方中茯苓、炒白術、焦山楂健脾和胃祛濕,生地、知母、丹皮清熱涼血,野菊花、夏枯草、金銀花清熱解毒,隨證加減用藥。全方共奏健脾解毒涼血之效,使人體陰平陽秘,寒熱共調(diào),從而脾健毒解血歸,痤瘡自可痊愈。孫豐雷教授同時提出少量風類藥的運用,對女性青年痤瘡的治療能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傊瑧媒∑⒔舛緵鲅ㄖ委熍郧嗄牮畀彲熜э@著,無明顯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使用。參考文獻:
[1]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ZY/T001~0019-94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收稿日期:2014-06-30)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討健脾解毒涼血法治療女性青年痤瘡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期間孫豐雷教授門診治療的女性青年痤瘡患者62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6例,采取健脾解毒涼血法治療;對照組26例。給予維生素A酸乳膏外用、鹽酸米諾環(huán)素膠囊口服治療。連續(xù)治療6周,停藥后觀察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44%,對照組的總有效率692%,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采用健脾解毒涼血法治療女性青年痤瘡療效確切。
關鍵詞:健脾解毒涼血法;女性青年痤瘡;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75873+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0-0053-01
痤瘡是女性常見皮膚性疾病,好發(fā)于顏面、頸背等皮脂腺分布較豐富的部位。中醫(yī)稱為“粉刺”、“肺風粉刺”,俗稱“暗瘡”、“青春痘”,其特點是顏面、胸背等處出現(xiàn)針頭或米粒樣大小丘疹,或見黑頭,能擠出粉渣樣物。筆者從2013年4月—2014年3月跟隨孫豐雷教授采用健脾解毒涼血法治療女性青年痤瘡62例,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62例女性青年痤瘡患者均來源于山東省中醫(yī)院孫豐雷教授專家門診,全部病例均符合《 臨床皮膚病學》診斷標準。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6例,年齡16~30歲,平均年齡214歲,病程03~1 12 a,平均病程18 a。對照組26例,年齡17~28歲,平均年齡216歲;病程04~108 a,平均病程17 a。2組患者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治療組:使用健脾解毒涼血法,藥物以自擬痤瘡方化裁:茯苓12 g,炒白術18 g,焦山楂30 g,野菊花12 g,夏枯草12,g金銀花12 g,生地18 g,知母18 g,丹皮12 g。有膿頭且疼痛加黃芩9 g,丹參12 g;便秘加生大黃6 g,全瓜蔞12 g;經(jīng)前乳脹腹痛加柴胡6 g,延胡索9 g;舌苔厚膩加生山楂9 g,生薏苡仁15 g;皮損為囊腫結節(jié)加浙貝母12 g,皂刺6 g;皮膚油膩甚者加蒼術9 g,羌活6 g;久病瘀血阻絡者,加丹參15 g,莪術15 g。服藥2周為1個療程,觀察治療1~3個療程,判定療效。上述中藥水煎服,1劑煎2遍,分早晚2次服,每次150 mL。對照組:西藥給予維生素A酸乳膏(湖北恒安藥業(yè)有限公司),外用涂抹患處,每晚1次;鹽酸米諾環(huán)素膠囊(惠氏制藥有限公司),50 mg/次,2次/d,口服。
2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以及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醫(yī)政司制定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進行評定:痊愈:皮疹全部消退,僅留有色素沉著,無新疹出現(xiàn);顯效:皮疹消退70%以上,偶有新疹出現(xiàn);有效:皮損消退30%以上,仍有新疹出現(xiàn);無效:經(jīng)過1個療程治療后,皮損消退少于30%,或病情加重。
3討論
痤瘡是一種發(fā)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疾病,臨床上發(fā)現(xiàn)此病好發(fā)于女性青年。西醫(yī)認為痤瘡可歸結為內(nèi)分泌失調(diào),主要是雄性激素水平過高,皮脂腺分泌功能亢進,毛囊導管角化過度及局部痤瘡丙酸桿菌感染引起,治療上常采用激素類藥物,抗生素等,但存在長期耐藥性、明顯副作用、容易復發(fā)等不足。
女性青年痤瘡當屬祖國醫(yī)學的“肺風粉刺”、“粉刺”等范疇。本病的病因病機與脾濕、熱毒、血熱密切相關,而女性青年痤瘡的病程遷延,病情反復,隨情志變化,生理周期而加重。隨著現(xiàn)代飲食結構的改變,飲食不節(jié)導致女性青年脾失運化,痰濕內(nèi)生,積于中焦,加重脾氣運化;同時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女子以血為根本,脾濕則運化無權,生血無源,加重本病發(fā)生。熱毒侵襲,外加內(nèi)毒排泄不暢,導致毒濁上攻頭面,而致痤瘡紅腫熱痛、高于皮膚。女性青年每次月經(jīng)來潮,耗傷陰血,極易導致陰虛血熱,相火妄動,上攻頭面而發(fā)病。治療上采取健脾解毒涼血法治療本病,方用自擬痤瘡方,方中茯苓、炒白術、焦山楂健脾和胃祛濕,生地、知母、丹皮清熱涼血,野菊花、夏枯草、金銀花清熱解毒,隨證加減用藥。全方共奏健脾解毒涼血之效,使人體陰平陽秘,寒熱共調(diào),從而脾健毒解血歸,痤瘡自可痊愈。孫豐雷教授同時提出少量風類藥的運用,對女性青年痤瘡的治療能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傊?,應用健脾解毒涼血法治療女性青年痤瘡療效顯著,無明顯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使用。參考文獻:
[1]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ZY/T001~0019-94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收稿日期:2014-06-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