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蓮
周四下午上完第三節(jié)課,我一走進辦公室,石老師的女兒就氣呼呼地撅著小嘴向我告狀:“李老師,我告訴你一件事,汪汪不是個好孩子,他居然偷了我的蠶卵寶寶,您來看一看?!闭f完就小心翼翼地打開石老師的抽屜,我看見了三個用白紙折疊成的船型盒子里擺放了小得像芝麻般的黑色蠶卵。小姑娘連珠炮般地說:“您瞧一瞧,我的蠶卵是帶點彩色的,而汪汪的只有黑色的,根本沒有我的好看,另外,我原來是五個,汪汪是三個,現(xiàn)在我只剩下三個了……”石老師的女兒是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小姑娘,讀小學二年級,在班上也是屬于“品行端正,絕對聽話”的好孩子。汪汪是顧老師的兒子,也讀小學二年級,這個小男生機靈活潑、聰敏可愛,可是有時比較調(diào)皮,經(jīng)常喜歡來點“惡作劇”,在班上屬于“難管理”一類的孩子。一時間,我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小姑娘。
正當這時,石老師和顧老師也下課了,她們一走進辦公室,石老師的女兒就像見到了大救星,馬上撲進媽媽的懷里,又絮絮叨叨地說起這件事。聽了小姑娘的話,顧老師氣不打一處來,不一會兒,汪汪就被逮到了辦公室。小家伙耷拉著腦袋,像曬蔫了的茄子,沒有了往日的神氣。石老師笑瞇瞇地說:“汪汪,這幾個蠶卵寶寶是你拿的嗎?”汪汪一言不發(fā)。這一下子惹惱了顧老師,她生氣地吼道:“你快說,你為什么拿別人的東西?《小學生守則》是怎么學的?”辦公室里的高聲“審訊”一下子吸引來了隔壁辦公室的王老師和張老師,大家把汪汪“團團圍住”,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此時的汪汪沒有了先前的神氣,低著頭,擺弄著衣角,眼淚如斷線的珍珠般滴落下來。
對心理學頗有研究的張老師笑呵呵地說:“我小時候也干過這樣的事兒,有什么大不了?”
王老師一臉正色地說:“你們可能錯怪汪汪了,他可能分不清什么是你的東西,什么是我的東西,他可能認為這些蠶卵寶寶是大家的呢!”
愛探究的石老師安慰道:“汪汪,你說說為什么要這樣做?我只是想知道你的動機是什么?”
汪汪還是不說話,只是頭垂得更低了。看著孩子這么難受,我對大伙使了個眼色,眨眨眼說:“你們各自回辦公室吧,讓我來問汪汪,汪汪平常和我的關(guān)系不錯,他會告訴我的。”大家聽我這么說,就散開了。
“蠶卵”風波終于平息了,但這件事一直記在我心里。某一日,辦公室只有我一個大人,汪汪興高采烈地擺弄著他的那些寶貝蠶卵,我悄悄地拉住汪汪的手柔聲問道:“汪汪,你能告訴李老師原因嗎?我會為你保密的?!蓖敉粽0椭⊙壅f:“李老師,我告訴你,我只是想和石老師的女兒比一比看誰的蠶卵寶寶先孵化出來。”我大笑道:“原來如此??!不過以后可得要得到別人的允許??!”汪汪也天真地笑了。
現(xiàn)在回想在孩子之間發(fā)生的這件事兒,覺得很有意思。幾個老師對孩子的猜測分別代表著幾種不同的教育理念。以生為本,說起來容易,一旦遇到具體問題,我們往往又忘卻了。孩子有時做錯事情,原因并沒有我們成年人想象的那么復(fù)雜,在孩子們的世界里可能就是一份好勝,一份好玩,一份單純而已。如果我們長大后忘記了成長過程中的那些事兒,少了一份童心和童趣,和孩子的心距離越來越遠,和孩子溝通起來就很困難。
這件事也讓我突然想起了全國特級教師于永正說過話:“我時刻記住我曾經(jīng)是一個孩子,時時想想我小時候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想想我上學時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币胝嬲刈哌M孩子的心靈,就需要我們擁有一顆童心,保留一份童真,用愛的雨露滋養(yǎng)孩子,將心比心,感同身受地真誠地理解孩子。誰能和孩子的心靈貼得近,誰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誰能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機,運用符合孩子心理發(fā)展的教育方法,誰才能走進孩子內(nèi)心世界的秘密花園,才能達到最佳的的教育效果。如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從平實的細節(jié)中尋找教育的真諦,就會讓發(fā)生的事件綻放出花兒般迷人的芬芳。
■ 編輯 江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