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 要:學習動機是指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因素,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以達到某種學習目的的心理動因。學習動機的激發(fā)是指在一定教學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tài)變?yōu)榛顒訝顟B(tài),形成學習的積極性。運用教育心理學中關于課堂的動機理論,從教學的角度出發(fā)探討了在化學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現(xiàn)實意義和可行策略。
關鍵詞:動機;外部動機;學習動機;激發(fā)
在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激發(fā)其學習化學的內(nèi)在動機,對于提高化學教學質(zhì)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設想一下這樣的情況:當教師面對50個高二學生,他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存在不同的對立觀點,他們更關心或更感興趣坐在他們周圍的其他學生,或者20分鐘都在閉目養(yǎng)神,或者某某人在“罵人”——他們對學習目標和當前的任務并不太感興趣。
在這種注意力分散和興趣沖突的情況下,很容易理解教師為什么要質(zhì)疑學生的意向和動機。實際上我認為學生都是有動機的。阿瑟·庫姆斯寫道:“人們總是有動機的,實際上,他們絕不會沒有動機。他們可能沒有動機去做我們希望他們?nèi)プ龅氖?,但是這實際上并不能說他們是沒有動機。”因此,這并不是一個學生有沒有動機的問題,而是如何激勵他們有選擇地參加當前的任務,參與學習,使他們能夠達到學習的目標。
那么,什么是動機?簡單地說,動機是激發(fā)并使行為指向一個目標的力量。當一個人激起滿足某種需要或欲望的時候,這個人會參加到趨向于那些能夠滿足這個需要或欲望的行為中去。只有行為能夠滿足“未滿足的”需要,那么該行為才會顯得有趣和吸引人。例如,在我講課中提到大豆—豆?jié){—豆腐及其營養(yǎng)成分時,原來死氣沉沉的課堂一下子熱鬧起來了,學生都積極地投入其中。因此,當課堂活動能夠滿足學生的需要時,“無動機”的學生也會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
人類動機領域的研究者和理論家通常將動機分為兩類:外部動機和內(nèi)部動機。
當個體受到外部的或者與他所參加的活動相關的結果的激發(fā)時,外部動機就開始起作用了。這是一種為了某種目標而去參加活動的動機。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呈現(xiàn)出的千變?nèi)f化的現(xiàn)象能夠帶給學生最直接的感官刺激,從而激發(fā)學生參與其中的動機。
在化學學習中,有很多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外部動機。例如,(1)充分利用實驗。“火龍吐字”引入緒言。事先用KClO3熱飽和溶液,把“化學——人類進步的關鍵”書寫在厚紙板上,注意起筆處留有記號,晾干后上課引燃。“白紙顯畫”引入鹵族元素——碘,先用淀粉溶液在白紙上作畫,晾干后待用,上課時用稀碘酒處理?!八鸸参琛币雺A金屬——鈉,“指紋破案”引入氯化銀,“魔幻噴泉”引入氯化氫,“粉筆炸彈”引入磷的性質(zhì)等。(2)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在講碳酸鈉與酸反應的性質(zhì)時,聯(lián)系家庭中蒸饅頭的實例,使學生明白蒸饅頭就是利用了碳酸鈉與發(fā)酵后白面中的酸反應生成碳酸這一性質(zhì),生成的碳酸不穩(wěn)定,受熱急速分解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蒸出的饅頭蓬松好吃??梢院喴榻BI2、ZnSO4、BaSO4、C2H5OH等與醫(yī)療,硅酸鹽與人們居室建設,Li、Mg、Al與航天、航空和裝飾,鋼鐵與國防建設,石油、煤與能源,油脂、糖類、蛋白質(zhì)與生命,原電池與太陽能在高科技上的應用,同位素與氫彈、原子彈的制造等應用實例,表明化學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實用價值。講到2,4,6-三硝基甲苯-T.N.T炸藥,可向學生介紹諾貝爾研制炸藥的過程和創(chuàng)設諾貝爾獎的故事。講到王水時,可給學生講“玻爾巧藏金質(zhì)獎章的故事”等等。講到酸式鹽的相互轉化時,可利用圖片展示溶洞內(nèi)的鐘乳石、石筍、石柱所構成的風景壯觀的景象,然后指出大自然所呈現(xiàn)的千姿百態(tài),處處都孕育著千變?nèi)f化的化學反應。
當然,教師不希望學生為了活動而去活動。我們希望學生在以上眾多的外部動機的激勵下,能帶著一種渴望和興趣到課堂上來學習和發(fā)展。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化學實驗的潛能,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充分展示學科魅力,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在正式講授某一內(nèi)容之前,提出一些有關的問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力圖通過思維解決問題,從而產(chǎn)生求知的強大動力。再如,在新課程教學中充分利用化學學科在科技上、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使化學貼近生活,使學生認識到化學是21世紀的中心學科,從“化學—科學—社會”的觀點認識化學的價值和實用性,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從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樣的教學,既可以豐富課堂內(nèi)容,又可以強化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興趣和求知欲,這樣學生就在內(nèi)部動機的驅使下學習。
學習動機一旦形成,就會自始至終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俄國的文學泰斗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奔ぐl(fā)和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積極旺盛的學習動機,是教育者最重要的職責所在。
參考文獻:
[1][美]拉塞爾·伊·埃姆斯,卡羅爾·埃姆斯.鄔大光,傅博,譯.學生動機研究[M].重慶出版社,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
[2]黑龍江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實用教育心理學[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6.
[3]Joseph S.Krajcik·Charlene M.Czerniak·Carl F.Berger.中小學科學教學:基于項目的方法與策略.王磊,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