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媛
摘要:宜黃戲是江西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本文立足于其傳承現(xiàn)狀,認為當代宜黃戲口述歷史的研究具有歷史、文化與政治的多重價值,并提出具體研究構想:將"前宜黃戲劇團"團員作為口述的主體與線索,依據(jù)劇團從成立、解散、恢復、再解散和再成立的曲折歷程為時間坐標,將宜黃戲的當代發(fā)展分為五個階段展開研究,通過對各階段劇種發(fā)展及口述主體的闡述,論證研究構想的合理與可行性。
關鍵詞:宜黃戲 口述歷史 劇團 研究室 文化館
經前代學者論證,宜黃戲的主要聲腔“二凡”是京劇聲腔“二簧”的上源(母體),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曾先后組織三次大規(guī)模的文化普查,搶救和整理了一大批珍貴的宜黃戲史料。期間由于文革時期的歷史變故與社會動蕩,導致大量的史料和器物遭到破壞或銷毀,給宜黃戲傳承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重大損失。從宜黃縣文化館和檔案館的保存情況看,現(xiàn)有文字資源主要有:地方縣志、戲曲年鑒、傳統(tǒng)劇目(劇本)、曲譜、老藝人檔案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與宜黃戲相關的報道、文件、會議記錄以及少量個人書信等。
在現(xiàn)有研究成果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江西戲曲史學家流沙先生所著的《宜黃諸腔源流探》(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和東華理工學院黃振林教授等人合著的《宜黃腔流變史》(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07)。前者的研究背景是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學界對“二黃源頭”產生的學術之爭。專著共收錄十篇論文,通過對弋陽腔、隴東調、西秦腔、勾腔等各種聲腔歷史淵源以及關系的闡述,有力地提出并論證了“二黃腔出自宜黃”的觀點。后者是宜黃戲第一本概論性的專著,即從劇目、劇情、角色行當、表演藝術、戲臺戲班、藝人以及音樂特點等方面對宜黃戲劇種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梳理,其中關于新中國之后的劇種發(fā)展,主要以大事件的方式進行了羅列??傮w說來,現(xiàn)有成果更多關注劇種本身,卻忽視了對與之緊密相關的“人”的研究,他(她)們只附帶性出現(xiàn)在對某些場合和事件的文字描述中,或者檔案標簽式地被簡單介紹。
口述歷史的研究興起于上世紀40年代末的美國,如今它已受到世界范圍內的廣泛認同并被運用與各個學科或者跨學科的研究領域。不同于其他的學術論證追求嚴密的邏輯,口述歷史更注重以敘述的方式客觀呈現(xiàn)出個人或集體對過去事物的回憶。盡管當今學界存在對其真實性、可靠性的質疑,但它更多地被認為是歷史研究中極其重要的補充部分。新中國以來,中國的地方戲曲經歷了曲折坎坷的大半個世紀。在史料并不充裕的情況下,那些與新中國共同成長、經歷風雨并尚且健在的戲曲人,成為了歷史最好的、最鮮活的見證。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界應該重視地方戲曲的當代口述歷史研究,因為它具有文化與政治的雙重價值。
關于當代宜黃戲的發(fā)展歷史目前尚未見有相關研究專著面世。史料的匱乏以及歷史見證者的不斷逝去,使得這項口述工作的展開迫在眉睫。從本質上來說,宜黃戲的當代發(fā)展是宜黃戲這一古老劇種在城市化進程中不斷探求專業(yè)化、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歷程。因此,筆者將“前宜黃戲劇團”成員作為研究中的口述主體。以這個主體的幾次變更為線索,將宜黃戲的當代發(fā)展分為五個時期:
一、1949年—1966年 古老劇種的恢復和專業(yè)劇團的成立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為搶救瀕臨滅絕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積極推動地方政府組織開展文化普查工作。江西省主要由分管文藝的省文化局副局長石凌鶴先生主持工作。因為對宜黃戲的高度重視,他曾多次與江西戲曲史學家流沙先生一同深入宜黃縣實地考察。在他的直接領導下,地方政府于1956年開始籌備組建宜黃戲劇團:招募第一批劇團學員,并聘請了一批民間宜黃戲老藝人駐團指導。
1957年專業(yè)劇團正式成立,劇團的首要任務是整理和傳承宜黃戲。1958年至1960年間,劇團先后招入第二、第三批學員,以滿足劇種傳承所需的人才儲備。除了接受老藝人的口傳心授外,學員還被送往江西省文藝學校戲曲班進行系統(tǒng)的“科班”訓練,課程包括樂理(記譜)、臺詞、身段、表演等。這一時期劇團上演的劇目,大多是由民間藝人傳授、指導并參演的傳統(tǒng)劇目。通過民間藝人的回憶與口述,大量宜黃戲傳統(tǒng)劇目、唱腔、臉譜、表演等寶貴信息被以文字、曲譜或其它方式記錄、保存了下來。
二、1966-1976 劇團的解散和文工團的成立
這一時期被納入當代宜黃戲的口述歷史研究,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盡管宜黃戲劇團被解散,但其中的部分演職人員轉入了新成立的宜黃縣文工團(一度名為“永紅劇團”)?!翱h里要組建新的文工團,意思說這個老劇團演的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這些全部要砍除了。所以把下放的干部和我們一起,劇團的一部分人組織起來,專門搞歌舞宣傳毛澤東思想。省歌舞團也下放了相當一部分很有名望的人:解策利、指揮謝繼剛、編舞的衣少萍、還有寫《八一風暴》的編劇……①”
(二)文革之后,文工團中一部分知青被原單位調回,一部分已落戶的知青與前劇團成員一起,轉入了恢復重建的“宜黃戲劇團”。這使劇團的人才結構較之以前產生了很大變化。原先聘請的民間藝人陸續(xù)退休,部分第一批的學員和新進的文工團成員,逐漸成為宜黃戲傳承與發(fā)展的主力軍,這為劇種從傳統(tǒng)劇目的傳承向編創(chuàng)現(xiàn)代戲的探索之路奠定了基礎。
(三)文革晚期(1973之后)恢復了宜黃戲的創(chuàng)作與演出活動,其中現(xiàn)代戲《山城春曉》是這一時期的重要力作,文工團排演宜黃戲為后來劇團的恢復重建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保障。
三、1976-1989 宜黃戲劇團的恢復、發(fā)展與繁榮
1978年宜黃戲劇團在恢復重建后,組織招收了第四批(1980年,10人)、第五批(1982年,15人)學員。省文藝學校派出七名老演員來縣舉辦“宜黃戲演員訓練班”。②1984年由于人事精簡調整,部分老黨員被調出, 25名學員作為骨干力量負責宜黃戲的演出工作。
20世紀80年代初,為了配合文化部組織開展的《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編纂工作,宜黃戲劇團組織人員進行內部調研,這項活動的參與者大多成為宜黃戲傳承的中堅力量。之后,在宜黃戲的劇本、音樂、表演、舞美等創(chuàng)作性實踐中都有積極的嘗試與大膽的突破,一批移植、改編劇以及原創(chuàng)的現(xiàn)代戲在這一時期誕生,并在公演中獲得好評。endprint
四、1988年-1993年 劇團的再次解散和戲劇研究室的成立
1988年,為配合文藝體制改革,宜黃戲劇團實行了公開招標,以承包劇團的的方式繼續(xù)運營。由于當時慘淡的運營狀況,縣政府決定將其解散,于此同時成立宜黃戲劇研究室。前劇團的部分成員轉入這個研究室,開始從事理論工作,而其他成員除調入文化館的同志仍然可能繼續(xù)從事宜黃戲工作外,其他都轉行或自謀生路。
劇團解體后,盡管戲劇研究室保留了部分資料和實物,但是其余大量的服裝、道具被變賣,劇本、曲譜等資料也分散地被個人保存或者遺棄。
五、1993年-至今 研究室與縣文化館的合并
“我們其實是兩塊門牌、一幫人馬?!蔽幕^前任館長鄧華③在接受筆者采訪時這樣形容。1993年,研究室與縣文化館資源整合之后,宜黃戲的傳承力量有所復蘇,并且陸續(xù)又有前劇團的成員被作為“特殊人才”調入館內工作。這些成員大多是80年代初前宜黃戲劇團招收的第四、第五批年輕學員,其中不少還是從父輩——劇團第一批學員那里繼承的“衣缽”。由于條件的限制,文化館只偶爾排演一些折子戲,應付文藝活動的需要。
文化館對宜黃戲相關資料和實物進一步的整理、分類和存檔,于2006年成功將其申報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館也因此成為“宜黃戲”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基地,獲得專項資金的資助。此后,文化館組織人員對1957年“前宜黃戲劇團”健在的藝人登門拜訪,并逐一進行采訪、錄音和錄像。同時,在文化館說屬“華南虎藝術團”的人員基礎上,成立“新宜黃戲劇團”,培養(yǎng)人才并推廣宜黃戲。
2012年10月,筆者完成案頭工作并開始對宜黃戲進行實地調研。兩年的走訪調查使筆者深切地感受到:“宜黃戲劇團”這個稱謂,曾經承載幾代人的酸甜苦辣。正因如此,他們擁有了屬于彼此的、關于過去的共同記憶。盡管有學者可能會在調研中察覺到他們之間那些微妙的人際關系和利益糾紛,抱怨他們敘述的凌亂瑣碎、雜而無章,甚至質疑他們的回憶是否客觀、真實。但筆者以為:表面紛繁凌亂的信息可能在某個時間(縱向)、某個事件(橫向)上存在高度的契合,這需要學者敏銳的感知和縝密的梳理;對于事實的主觀捏造很大可能地存在于個體意志之中,但這反而為研究者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去探究現(xiàn)象背后的所有關聯(lián)。通過對“前宜黃戲劇團”健在成員的逐一走訪,并歷經交談、筆錄、分析、再談、再錄、再分析的不斷循環(huán),筆者得出了上述脈絡作為后續(xù)展開研究的時間框架,期望有更多的學者參與其中,在此基礎上繼續(xù)完善與填充,以一部當代宜黃戲口述史的方式,填補對這個時代宜黃戲發(fā)展歷史的研究空白。
口述歷史研究并不是為了尋找答案,而是為了記錄或者說還原一份關于歷史的社會記憶。筆者真誠地希望:那些曾經命運與劇團緊密相連的、為宜黃戲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人們,不再以緘默的方式去回憶那段曾經有過輝煌、也有過凄涼的歷史,而是將它們通過回憶和口述的方式再現(xiàn)并永久地保留下來,這正是口述音樂學者任重而道遠的歷史使命。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4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立項課題《江西地方戲曲音樂創(chuàng)作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S1425。
注釋:
①摘自筆者對前宜黃縣劇團主胡師傅楊培毅先生的采訪,采訪時間為:2013年08月21日。
②黃振林,曾琪,楊菁:《宜黃腔流變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年。
③鄧華(1969—),原宜黃戲劇團花臉演員鄧毅之女,1982年考入江西省文藝學校宜黃戲班,主攻花旦和青衣行當。1987年畢業(yè)回團工作,1989年后劇團遭遇解散后,被調入縣文化館工作,現(xiàn)任宜黃縣文化局副局長。
參考文獻:
[1]流沙.宜黃諸腔源流探[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2]黃振林,曾琪,楊菁.宜黃腔流變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
[3][美]唐諾·里齊.大家來做口述史[M].王芝芝,姚力譯.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
[4]楊祥銀.當代中國口述史學透視[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0,(03).
[5]楊祥銀.當代美國口述史學的主流趨勢[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02).
[6]姚力.我國口述史學發(fā)展的困境與前景[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5,(01).
[7]王拓.口述史:“非遺”傳承人獲得話語權的媒介與途徑[J].天津大學學報,2014,(02).
[8]臧藝兵.口述史與音樂史:中國音樂史寫作的一個新視角[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