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鵬娟
摘 要:美術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是師生交流的主要形式,本文分類概括了美術課堂“提問”的四個特性,采用了論證和例證的手法,通過平日里采集的一些聽課記錄的例子來加以說明,旨在通過歸納總結,能為美術教學中教師提問這一環(huán)節(jié)做一些引導。
關鍵詞:美術教學;提問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039-01
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相對較多,仔細想來,若把這部分時間抽離,教師和學生交流的形式似乎是以師生的問答形式為主。課堂中的問與答正是教師引領學生產生疑問,進而積極思考、尋求答案,從而獲得知識的過程。
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似乎老師經常有這樣的抱怨:“今天學生太不配合了”,這顯然是在學生的身上找原因,使學生處于教學過程中的支配地位,這自然與“雙主共學”“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學理念相左。這其中也許從在學生知識結構差異的原因,但作為教師更多的也要思考教學設計中提問的有效性。
一、問題的目的性
在教學設計中,提問問題的目的有很多種,有的是為了了解學生知識的基礎,有的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距離,不論哪種,我們在問題設計時要目標明確,才能使問題有效。很多老師都會提出一些較為籠統(tǒng)的問題,這樣會使學生陷入迷茫,不知從何思考。例如教師問:你感覺這幅畫畫的如何?你們看到了什么?似乎學生從哪個角度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也使學生不知道老師想要問什么?應該從哪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會是老師真正想問的。課堂的提問是在一問一答之間傳授知識,因此問題的設計首先要目的明確,要讓問題指向美術學科,以及本節(jié)課的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二、問題的準確性
課堂提問中,教師教學目標明確,但是問題表述不明確,或是表述不恰當,往往學生的回答就會偏離問題,從而產生許多的無效話題,浪費課堂時間。在學生作業(yè)時,有時因為有些顏色和構圖的運用不是太過理想,甚至有些教師運用非常絕對的口吻來告訴學生“不能用這種顏色畫”“不能用那種構圖表現”, 作為學生其實心里是不明白原因,有些學生甚至執(zhí)拗的不改變自己的想法,因為語言是思想的外衣,語言的表述體現了教師思維的邏輯性,同時也影響著學生的思維品質。作為許多美術教師是專業(yè)的藝術院校畢業(yè),顯然手頭功夫優(yōu)于語言表達,但是鍛煉自己精準的專業(yè)性表達有助于整節(jié)課的連貫和通暢,這也是一個教師走向優(yōu)秀的必修課程。
三、問題的時效性
在很多的公開課上,我們會發(fā)現,教師剛剛拋出問題,即刻叫學生回答,若學生回答不到位,有的教師甚至會自問自答。為了自己的教學過程的順利,還有的教師一節(jié)課反復叫一位同學來回答問題,顯然這位同學是班上學習較好的,那么,這樣的教學效果就會值得懷疑。其實,認真的傾聽學生的回答,給他們幾秒的思考和總結,這樣才才可以真實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洞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撲捉教學的契機,從而產生有效的教學效果。以下是某一節(jié)課發(fā)生的一幕:
一位小學教師在講授《畫自己》一課時問學生:“你們在哪里能看到自己的臉?”小朋友們立刻舉起小手,反映異常熱烈:在“鏡子里”“在玻璃里”“在水里”……此刻叫到的一個小男孩,他立馬站起來,可是他突然愣在那里,大眼睛忽閃了好一會兒,就是說不上來。老師沒有讓他坐下,而是鼓勵他說:“一時間想不起來了吧,沒關系再好好想想?!痹诶蠋熌托牡牡却校K于想起了自己的答案:“在別人的眼珠子里”。
老師的等待換來了一個多么令人心動的回答。要做有心的老師,在細心觀察學生反映的同時也能看出提問的效果。
四、問題的延續(xù)性
課堂的精彩和難以掌控之處就在于很多現象都不在教師自己的預設和掌控之內,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偏離主題。那么很多教師都會選擇直接作答順利進入下個環(huán)節(jié),而有經驗的教師往往會采用追問的方式來啟發(fā)學生,對學生的回答展開群追不舍的發(fā)問,幫助學生進一步的思考。美術課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那么同樣可以通過追問的方式來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的寬度。
總之,作為一名美術老師,我們不僅要有過硬的手上功夫,而且還要把口頭表達提升,提煉自己提問和應答的能力,關于提問,我們還需要多維度的進行思考,可以從學生的角度多一些反思,讓我們的提問更有效,同時也使我們的美術課堂變得生動而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