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原
肉身上的標簽
◎ 劉 原
看二戰(zhàn)紀錄片,有一樁事頗有趣。美軍在歐洲戰(zhàn)場上時遭遇了一隊德軍奸細,這群奸細操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穿美軍制服,混跡于大部隊中,時常偷偷挪動路標,制造各類混亂。美軍憲兵隊急了,見自己人就逮,然后歪著腦袋說:“請聽題,1934年美國棒球聯(lián)賽最佳投手是誰?”答不出的自然就是德國佬了。
我查了一下史料,其實當年美軍問的問題還有很多,譬如米老鼠的女朋友是誰、伊利諾伊州首府是哪里。許多地理沒學好的美軍士兵紛紛身陷囹圄。后來的五星上將布萊德利也遭到盤問,他正確地回答出了伊利諾伊州的首府是春田縣,但是悲劇來了——他遭遇了黑哨,盤查的士兵認為正確答案是芝加哥,于是把他也關了起來。
每個國家的國民,因其生活的環(huán)境特性,總會有一些知識共通點,所以拿這個做考題有靠譜的一面。
甄別一個人的手段有許多,更準確的測謊儀是他的舌苔。讓云南人吃魚腥草,讓廣西人吃酸筍,讓上海人吃黃泥螺,讓北京人喝豆汁,讓廣東人吃貓、蝎子、帶血的白斬雞,都是能第一時間判斷對方戶籍的良方。當然誤殺的可能也是存在的,譬如株洲人在廣州待久了,也可能喪失了吃辣椒的功能。
舌頭的另一項測試功能是語言。鳳凰古城被圈起來收費后,我在沱江江畔看到了一條安民告示,稱只要會說本地方言,可免票出入。我在心里暗想,以后在收費處附近開個鳳凰方言培訓班,每人十分鐘內可畢業(yè),反正無非是幾句簡單對話。但那收費員若也知道美軍在歐洲的遭遇,估計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譬如他會問你:“江邊的沈從文墓碑是黑色還是白色的?”你隨便蒙,心想反正50%的概率蒙對,結果他對你說:“去去去,補票,那墓碑是五彩的。”又譬如他問你:“古城里的免費公廁有三座還是五座?”你仍然瞎蒙:“嗯,貌似三座吧?!彼f:“補票補票,正確答案是一座都沒有?!?/p>
精神上的游魂沒有驛站,但肉身上的標簽卻是有的。
(摘自《視野》2013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