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國
【摘 要】問題教學的關鍵是教師以問題為線索組織學習活動?!皢栴}”如何獲得?既有教師有目的有情境的設問,又有學生在教師激發(fā)下的提問,目的都在于讓學生在提問過程中產生求知欲,主動深入進行學習探究活動。
【關鍵詞】問題教學 提出問題 激發(fā)問題
“有問題”的高中地理教學,這個說法沒有任何問題,其含義是指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進行問題教學實踐。
問題教學,即教學內容以呈現(xiàn)或激發(fā)問題的形式出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在釋問和設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在尋求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掌握知識、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在教學中有提問了,有問題了,就屬于問題教學,關鍵在于教師是否以問題為線索來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
一、教師提出學習問題
教師提出問題,是指由教師將教學重難點內容設計成若干學習問題,幫助學生以問題為線索完成學習任務。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創(chuàng)設一定“問題情境”,能夠使學生對知識本身發(fā)生興趣,進而產生認識需要,產生一種要學習的傾向,從而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皢栴}”與“疑問”是探究式學習的起點。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無思則不能釋疑,所以說有了“問題”,學生才有學習的欲望,有了“問題”,學生才有探究的目標。
1.通過地理影像提出問題。
地理事物演化的時空范圍廣大,與學生日常生活距離較遠。用有關影像資料,可以在課堂有限的“時空”內形象生動地展示地理事物的發(fā)展變化特點,降低學習難度,便于規(guī)律把握。
例如進行“晝夜長短變化規(guī)律”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時,可設計觀看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與地球表面晝夜長短變化情況的三維動態(tài)視頻這樣一個學習過程,提出一些學習問題:
①北半球晝夜長短變化與太陽直射點移動方向有關系,南半球呢?
②當太陽直射回歸線,南北半球晝夜長短狀況,極晝極夜范圍。
③赤道全年晝夜狀況。
④南北半球同緯度晝夜長短狀況。
2.通過模擬實驗提出問題。
用實驗的方式,重現(xiàn)自然地理事物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特點,激發(fā)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幫助學生深入思考、探究和理解自然地理要素間相互影響、制約的本質關系,即地理原理與規(guī)律,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之所以倡導模擬實驗,其原因是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時間有限,任務量大,而且一些地理事物演化過程的時空范圍十分廣闊,這往往需要對地理實驗活動進行裁減加工,如微型化、便捷化、模式化、縮時化等。模擬實驗就成為一個良好選擇,在很短的時間內清晰呈現(xiàn)地理事物的變化過程,便于學生在課堂上觀察和探究。
如對于“水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和類型”的學習,可以設計一個模擬實驗。實驗材料:準備三個花盆,分別編上1號、2號、3號,1號盆內表土均被綠草所覆蓋,綠草的高度明顯低于花盆邊沿高度。2號盆僅裝大半盆清水。3號盆內注入適量的水,另外準備一個明顯小一點的花盆,在盆內裝入一些干燥的沙土后放入3號盆內,保證水位明顯低于內盆的邊沿。透明塑料薄膜若干。
實驗步驟如下。
步驟一:將1-3號花盆分別用塑料薄膜將盆口封好,置于陽光下暴曬,盆口薄膜內出現(xiàn)一些水珠即可。
步驟二:課堂觀察實驗結果并提出問題:
①薄膜內的水珠是怎樣形成的?
②用指尖輕輕叩擊塑料膜中央,水珠會怎樣運動?這是模擬哪種自然現(xiàn)象?
③如果1-3號花盆分別模擬代表陸地、海洋、海陸之間的情況,可否分別說出水體在三個區(qū)域內的循環(huán)運動過程?
針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風格的差異特點,亦可以由教師講解1號盆代表的陸地內循環(huán)過程,其余兩個水循環(huán)類型再由學生模仿講述。
3.通過案例分析提出問題。
對于人文地理或區(qū)域地理內容的學習,提出問題的方式一般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出現(xiàn)會收到更好效果。學生通過生動形象、貼近社會實際的案例,激發(fā)學以致用的積極性,綜合分析自然、社會經濟等因素,探究解決問題的途徑。比如,對于工業(yè)區(qū)位因素的學習,可以選取學生所在城鎮(zhèn)的平面簡圖,標注幾個特定地點,如市中心、城郊邊緣、交通干線沿線、鄉(xiāng)村農特物產區(qū)等。選定幾個體現(xiàn)當地經濟特點的企業(yè),假設為服裝廠、鋼鐵廠、水果罐頭加工廠等,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如果你是投資人,將如何確定這些企業(yè)的投資地點?為什么?隨著問題的層層深入,從而解決工業(yè)布局的主導因素問題。也可以從學生生活入手,選取案例。如對于影響人口遷移主導因素的學習,以外來人口約700萬的蘇州地區(qū)為例,班級中有外來學生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于是,課堂教學中,就選取這些學生作為案例,現(xiàn)身說法,思考回憶父母親從外地遷移至蘇州的原因,自然而然地得出影響人口遷移的主導因素是經濟因素。
二、激發(fā)學生提出問題
問題是創(chuàng)造的先導,是探索的起點?!耙詥栴}為中心”,就是以創(chuàng)造的開始——問題為紐帶來組織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把問題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這樣就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再發(fā)現(xiàn)”“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科學精神,形成創(chuàng)新素質。
1.制造話題激發(fā)學生提問。
將一些社會生產生活中的事件加以選擇、組合,形成一個話題,構建一個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產生學習問題。如在進行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影響內容的學習,投影圖片:航海家哥倫布兩次從西班牙航行到美洲的路線圖,第二次航行的路線明顯比第一次的長,配合投影片的文字材料:哥倫布1492年第一次橫渡大西洋到美洲用了37天時間。1493年哥倫布第二次去美洲僅用了20天。圖文信息材料一呈現(xiàn),學生自然產生疑問:為什么哥倫布船隊兩次航行的時間相差很大?經過思考,從而引出洋流對航海的影響。
2.利用比較引發(fā)學生提問。
運用比較法,可以將若干地理事象集中呈現(xiàn),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自然引出疑問,強化思考過程,利于科學知識的準確理解與把握。更為重要的是,利用比較法引出的問題,往往不具有唯一性,而是呈現(xiàn)多樣化特征,這是基于學生的知識基礎與學習風格的差異產生的,具有真實性,利于因材施教,利于課堂學習中促進每個學生的不同成長。
如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學習,設計了一個對比分析的學習任務,思考討論:下列各項為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措施,請將其分為開源和節(jié)流兩類。
修水庫 跨流域調水
科學灌溉 提高工業(yè)用水重復率
合理開發(fā)地下水 減少污染
海水淡化 人工降雨
發(fā)展節(jié)水產業(yè) 提高節(jié)水意識
雨污分流
學生對這個學習活動進展順利,很快對大部分措施進行了正確分類。但也有不少學生會對諸如修水庫、減少污染、雨污分流等的分類產生爭議,甚至爭論得不可開交,這正是學生相互輔助學習成長的過程。經過學生間不斷交鋒,加之教師點撥,逐漸對開源和節(jié)流措施的分類達成共識。
3.設計沖突誘發(fā)學生提問。
心理學習研究表明,事物的矛盾、沖突和差異更能激發(fā)人們的打探欲望。地理事物的矛盾之處,地理知識的差異之處,正是吸引注意力、產生疑問之處。如荒漠化含義的學習,設計了幾個小小的學習步驟。
步驟一,討論:判斷下面的表述是否符合荒漠化的含義。
A.草原消失,沙漠變大
B.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才會發(fā)生荒漠化
C.過度放牧導致草原地表裸露面積增加
D.大水漫灌,導致耕地土壤鹽漬化
學生大多認為A、B兩個選項是正確答案。
步驟二,呈現(xiàn)結論:荒漠化是指發(fā)生在干旱、半干旱及濕潤地區(qū)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現(xiàn)是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步驟三,學生基于已有經驗產生爭議:荒漠化不就是沙漠擴大嗎?怎么會這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幫助學生回歸科學概念,通過分析,著重把握荒漠化含義的三個要點,即發(fā)生地區(qū)、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課案評析:這個教學活動簡便易行,看似平常,卻內涵豐富。既利用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對沙漠的一般認識,又造成已有經驗與科學概念間的矛盾沖突,這是吸引學生注意知識關鍵細節(jié)的突破口,在這樣一個矛盾沖突中實現(xiàn)知識的建構,學生將已有知識與新知結合,修正已有知識的謬誤之處。這個方法特別有助于一些過多依賴自身感覺的直覺性學習者矯正學習風格,精準把握知識內涵。
問題的創(chuàng)設和激發(fā)是為了更好地思考和解決問題。面對學生不同的學習基礎和學習風格,教學的核心指導思想是,幫助學生適應不同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成為一個有效的學習者和問題解決者。不要片面認為理性思維是枯燥的,因為它是人類的本能。深刻的理性思維,能給高中學生帶來更強烈持久的學習成就感。
“生成問題教學”的實質就是回歸學習的本質。進行問題教學,對于是否要求每節(jié)地理課堂學習都必須經歷激發(fā)、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需要有一個辯證的認識。解決問題,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固然重要,但提出問題,質疑權威,即使有些問題暫時無法解決,亦能獲得寶貴的學習經驗,這也才是學習生活的常態(tài)。頑強探索后的失敗與勝利,對人生有同等價值。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學生的成長階段更是如此。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正好滿足了學生這一需求,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探索,只有主動探索,才會有創(chuàng)新學習。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