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昕
[摘 要]和親政策,是中國歷史上存在的一個特殊政策,它對中國古代社會的進步有很大的意義。然而,宋朝卻沒有與少數(shù)民族政權進行和親,基本上持拒絕和親的態(tài)度,并提出“和親辱國”的看法。宋朝強烈的民族偏見、理學思想的影響、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內重外輕”的軍事政策、皇室與“將門”的普遍通婚都成為了宋朝拒絕和親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宋朝;和親;拒絕和親
和親是指兩個不同民族政權或同一種族的兩個不同政權的首領出于“為我所用”的目的所進行的聯(lián)姻。(1)中國古代各民族實行過的和親政策,是中國歷史上存在的一個特殊政策,它對中國古代社會的進步有很大的積極意義。“和親”也的確給人們帶來了諸多的利益:(1)緩和矛盾,穩(wěn)定局勢,擴大疆域;(2)爭取與國,締結和約;(3)促進雙方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4)促進民族自然同化和融合的趨勢。然而,到了宋朝卻出現(xiàn)了一個獨特的現(xiàn)象:那就是宋朝并沒有與少數(shù)民族政權和親,并提出“和親辱國”的看法。對宋人來說,“可以增幣,但拒絕和親;可以納貢,但不愿納女;可以稱臣、稱侄甚至稱孫,但絕不肯以老岳父自居”。(2)而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史學界對此也有所探討:其中張正明先生認為強烈的民族偏見是導致宋人拒絕和親的主要原因,閻明恕先生則從宋代公主下嫁或外嫁的角度闡述了其對宋人實行“和親”政策的可能性的削弱作用。(3)崔明德先生在其著作《中國古代和親史》中也持與張先生相同的觀點,著重強調民族偏見對宋人拒絕和親的影響,并對宋人和親理念進行了探討。然而僅從民族偏見上來說明宋朝拒絕和親的原因我認為是不太全面的。我認為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分析:
一、宋朝強烈的民族偏見與理學思想的影響
民族偏見是歷史的真實存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使得漢族養(yǎng)成了一種鄙視夷狄的(我族中心)主義,傳統(tǒng)中國思想家和史家大都視統(tǒng)一帝國及其維持的朝貢制度為理想而以外族建立平等關系為恥辱。(4)這種民族偏見也在不同的時代所表現(xiàn)的強度不同,時而強烈、時而淡薄,但其對每個朝代“和親”政策的影響卻是不可估量的。在思想認識上,尤其是以講天理和倫常為主要內容的理學的興起,使傳統(tǒng)的“夷夏之防”更加深入人心。因此,對于以“文治”立國的宋朝君臣來說,因為“他們大都深受狹義儒教之訓詁學、道學所束縛,自然而然地把和親政策與倫理道德對立起來”(5),認為與非類結親是奇恥大辱。所以,宋朝在與遼、夏、金議和時寧可多給金帛,卻堅決拒絕和親。
二、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
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正因為如此,在遼興宗向宋提出以和親、增幣代替割地的要求時,宋朝選擇了增幣。從一定意義上說,高度發(fā)達的社會經(jīng)濟是宋人拒絕和親的基本保障。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對宋朝的對外政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一方面,是可以通過豢養(yǎng)大量的軍隊,以絕對的多數(shù)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對外戰(zhàn)爭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歲幣雖是一項負擔,但較交戰(zhàn)時的軍費,不過百分之一、二。因此可以說,高度發(fā)達的社會經(jīng)濟是宋人拒絕和親的基本保障。
三、“內重外輕”的軍事政策
宋太祖及其后繼者大多按“內重外輕”的方針進行軍事部署,將大多數(shù)禁軍駐防在京城及附近地區(qū),而邊境上卻只有少數(shù)禁軍駐防。當時,開封內外,兵營列峙相望。當然,宋初統(tǒng)治者采取的這一政策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內重外輕”是當時北宋消滅割據(jù)、抵御外患的需要;其次,“內重外輕”是當時北宋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tǒng)治的需要。所以,宋太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籠絡和防備內部問題上,沒有足夠的決心來解除外患。再次,“內重外輕”是當時激烈的階級矛盾的產物。宋太祖是靠兵變取得政權的,沒有親眼目睹農民戰(zhàn)爭的威力,因而他不僅沒有采取措施去緩和階級矛盾,反而使矛盾不斷激化。最后,“內重外輕”與當時北宋對遼戰(zhàn)爭的失敗也有密切關系。
四、北宋皇室與“將門”通婚普遍
北宋時期,普遍存在皇室與“將門”通婚的情況,或皇帝、太子娶將門女為后妃,或將家子尚公主及宗室女為妻。最高統(tǒng)治者在處理皇室婚姻問題時,開始出現(xiàn)傾向與武臣結親的獨特現(xiàn)象。這一現(xiàn)象既有深刻的時代背景和因襲祖宗傳統(tǒng)的原因,又是其特殊武將政策的產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謂的“杯酒釋兵權”,宋太祖在罷免石守信、高懷德等將帥兵權之時,一方面給予這些大將家族諸多經(jīng)濟上的有優(yōu)待,另一方面則宣布與其聯(lián)姻,所謂“我且與爾曹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6)于是,皇室諸公主先后出嫁石守信等一批將門。這種政治性的聯(lián)姻,無疑取得了武將上層的支持,并且一直沿襲了下來。這對宋朝的“和親”政策也必定會產生影響:一方面,造成皇室不會輕易違反“定制”而與夷族和親;另外,大量公主與將門通婚,這也就大大降低樂同夷族和親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對宋朝拒絕和親的原因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事實上,宋朝拒絕和親的政策也對其王朝自身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宋朝首創(chuàng)了以割地、賠款為主要內容的“和議”,這種新型的國際關系形式,以此來取代“和親”政策??陀^上,宋朝這種鄙視周邊民族的文化心態(tài),延緩了民族融合的進程,對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也造成了負面的影響。但從整個歷史發(fā)展來看,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
參考文獻:
[1](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4](宋)葉隆禮.契丹國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5](元)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注釋:
(1)崔明德.對兩宋時期和親理念的初步考察.煙臺大學學報,2006年7月,第19卷第3期.
(2)王桐齡.漢唐之和親政策.史學年報·創(chuàng)刊號,1929年7月.
(3)崔明德.中國古代和親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4)陶晉生.宋遼關系史研究.臺北:聊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中華民國七十三年七月.第3、4頁.
(5)崔明德.中國古代和親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92頁.
(6)(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