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花 毛明山
【摘 要】 班主任工作中,師生之間恰當?shù)木嚯x將成就師生之間的融洽關(guān)系;班主任亦師亦友、良師益友的角色塑造,最終會帶來學生在人格、情感與人生觀、價值觀的發(fā)展,讓師與生之間實現(xiàn)“用一顆心靈呼喚另一顆心靈”,在師生的共同成長中,實現(xiàn)自己詩意的棲居。
【關(guān) 鍵 詞】 師生關(guān)系;班主任工作;教育;融洽
“你說我像云,捉摸不定,其實你不懂我的心;你說我像夢,忽遠又忽近,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在年終的德育總結(jié)會上一位班主任用這首老歌唱出了自己的困惑:如何才能避免師生關(guān)系的“捉摸不定”和“忽遠又忽近”?師生之間如何才能相互理解,保持融洽的關(guān)系?
社會學研究表明人際交往中融洽關(guān)系建立的前提是確立適當?shù)慕煌嚯x。適當?shù)慕煌嚯x能為交際雙方帶來安全感和信任感,同時提升自我認同感和效能感,既推動雙方的后續(xù)交往,又促進交往雙方的個人成長。因此追本溯源,班主任工作中良好師生關(guān)系的確立前提是確立適當?shù)膸熒煌嚯x。
然而在教育實踐中,師生之間的“距離之惑”已成為班主任工作有效開展的障礙。班主任與學生間的不當距離可以套用歌中的語言,將之形象地描述為“忽遠型”和“忽近型”。
一、距離之惑:忽遠和忽近
(一)“忽遠型”師生關(guān)系
師生溝通常止步于班級常規(guī)管理事務的交流,師生關(guān)系刻板冷漠,無法產(chǎn)生共情和信賴。從班主任工作的角度來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長期從事繁瑣班級管理工作,帶來的職業(yè)倦怠會使一部分對此疏解不當?shù)陌嘀魅螁适氖陆逃ぷ髯钇鸫a的熱情——他們將學生“物化”為不需要情感溝通的工作對象,習慣用簡單的事務性管理來維持班級的正常運轉(zhuǎn),認為只要不出亂子,達到底線標準,班主任工作就算稱職合格。第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強調(diào)長幼有序和師道尊嚴——文化浸潤中“負遷移”現(xiàn)象會阻礙班主任以平等、民主的視角尊重和體察學生的世界,而無知者無畏,這一類型的班主任往往會帶著成年人的傲慢和貴為師尊的優(yōu)越感俯瞰學生。由此可以想見師生關(guān)系的緊張和疏遠。第三,一部分班主任相信管理學中的“距離產(chǎn)生權(quán)威”,于是認為和學生保持遙遠的距離可以維持自己在班級管理中的絕對權(quán)威,這種紙老虎似的“威權(quán)思想”和當下教育所倡導的人格平等的師生關(guān)系背道而馳。第四,一些班主任抱著和學生積極溝通和構(gòu)建平等師生關(guān)系的良好愿望乘興而來,卻往往因為缺乏班主任工作的藝術(shù)而敗興而歸。如不了解當下學生世界的動態(tài),無法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溝通方式以及被學生所接受的語言模式來走進學生。當班主任將師道尊嚴誤讀為“師道森嚴”的時候,師生之間就會產(chǎn)生無法逾越的身份鴻溝,從而造成了“遠之則怨”。
(二)“忽近型”師生關(guān)系
這種類型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師生之間無話不談、親密無間,這種超近距離或者零距離的師生關(guān)系使師生成為彼此的閨蜜、鐵桿和密友。而教育實踐卻屢屢證明這種關(guān)系會經(jīng)歷速熱和速冷,最終一拍兩散。具體來講,“忽近型”師生關(guān)系會經(jīng)歷以下幾個階段:第一,“蜜月期”。班主任抱著極大的工作熱情投入班級管理,和學生交往不設(shè)防,有問必答、有求必應,以期全面了解學生、贏得學生的信任。學生投桃報李,感動于班主任的親民,也將班主任引為知己,并為此慶幸驕傲。第二,“疏離期”。班級管理不總是和風細雨,師生終歸有不同的立場和視角。當就某件班級事務產(chǎn)生矛盾分歧時,師生都希望對方能夠體諒自己,作出相應妥協(xié)。學生會套交情、講條件,班主任則會遭遇政令不通和學生情感阻抗,最終導致彼此產(chǎn)生間隙。第三,“困惑期”。面對未曾預料的沖突,師生開始反思“誰之過”?是什么導致了師生關(guān)系的冰火兩重天?由于彼此在關(guān)系處理上的過度沉溺,師生雙方都很難從自身角度反省這種師生關(guān)系的合理性。第四,“背叛期”。當師生雙方都感到?jīng)]有得到對方支持、感到被辜負時,師生關(guān)系迅速降溫,交好演變成交惡。這種師生間的極端關(guān)系主要源自班主任對自身角色定位的偏差。也就由忽近走向疏離,印證了“近之則不遜”的道理。
二、距離之美:一個轉(zhuǎn)身的距離
忽遠會導致“遠之則怨”,忽近則會招致“近之則不遜”。那么適當?shù)膸熒P(guān)系又該保持怎樣的距離呢?我們可以從探戈舞者那里得到啟示:探戈的美在于舞者嫻熟地運用彼此間的距離變化來傳達不同的舞蹈情緒——他們?nèi)艏慈綦x、時親時疏,即給彼此留足空間又始終四目相望、心手相連,真真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探戈中大量的舞蹈銜接都是通過舞者的轉(zhuǎn)身動作來完成的,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個轉(zhuǎn)身的距離成就了探戈的美。一個轉(zhuǎn)身的距離也可以成為班主任工作中師生關(guān)系適當距離的評價標準。它意味著師生距離不會是“忽遠忽近”的非左即右,而是既尊重師生角色差異造成的空間距離,又能夠彼此回望關(guān)注,產(chǎn)生熱情洋溢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具體而言,班主任與學生的關(guān)系應該是:亦師亦友,良師益友。
(一)班主任之于學生首先應該是良師
師的角色是班主任工作不可磨滅的底色,良師首先意味著班主任工作的起點是“學高為師”,意味著班主任在課堂上能夠從容為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當師的形象在課堂上鮮明生動起來之后,承擔教育引導職責的時候就能更有信度、效度。記得一名學生這樣深情回憶她的初中班主任:“她首先是一名獨特的語文老師。她用自己獨到的教學見解證明了她對語文的理解:語文是一種風度。作為班主任的她優(yōu)雅轉(zhuǎn)身,延續(xù)著語文課堂的魔力,而作為學生的我們甚至都沒有感受到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教書和育人被她自然地化為了一件事?!毕喾矗绻嘀魅卧诮虒W上無法勝任,教學上的力不從心會使學生懷疑班主任的教育引導能力,這種質(zhì)疑會影響班主任工作的順利開展。其次,良師還意味著班主任應該成為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實現(xiàn)對學生精神上的引領(lǐng)、情感上的支撐、性格上的塑造。我校首屆宏志班生源同質(zhì)傾向顯著: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家境貧寒,身體發(fā)育遲緩,性格自卑內(nèi)向,都有強烈的知識改變命運的學習動機。該班班主任敏銳意識到貧困的經(jīng)歷和過于功利化的學習目標會給學生造成價值觀的偏失、性格的壓抑和情感的冷漠。于是在班級管理中借助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認識自己,通過主題班會等形式進行人生理想信念的剖析和設(shè)計,通過體育活動、社會實踐等創(chuàng)造學生之間互助共贏的體驗平臺,最終實現(xiàn)了對本班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和性格傾向的矯正、塑造。畢業(yè)時,該班學生不僅學業(yè)優(yōu)異,而且性格開朗,兩年后還有40余名同學在大學暑假重新集結(jié),共同到希望小學支教,踐行了當初班級的共同目標:回報社會。從這個案例看出:班主任“良師”的職責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二)班主任之于學生還應該是益友
首先,借用《論語》中的話來作為解釋益友的一個維度?!耙嬲呷眩河阎薄⒂颜?、友多聞”。直即正直,諒即誠信,多聞即博聞強識、見多識廣,這三點構(gòu)成了班主任人格特質(zhì)的基本要素。“正直、誠信”是班主任在學校教育階段為未來社會公民所樹立的基本道德水準,唯有正直、誠信的公民才理解并身體力行民主社會契約精神的理想。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不是為生活做準備,教育既是生活”。班主任性格中的正直、誠信將潤物無聲地塑造未來社會公民的面貌?!耙姸嘧R廣”則表明班主任應該具有廣闊的視野和對世界的關(guān)注。班主任應是一個學生知識和眼界的領(lǐng)航者。惟有如此,班主任才不會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被學生評價:“老師你OUT了?!逼浯危嘀魅芜€應該是不歧視、全接納學生的益友。學生生而有別,在家境、天資、德行、甚至體質(zhì)上都相差甚遠,然而作為益友的班主任應懷著一顆友善的心,做到有教無類的全接納,做到不因?qū)W生的已有差異而對其歧視。相反,班主任應該堅信:我與學生的相遇會造就他的不同,我的努力會讓今日之他和明日之他好過昨日之他。不歧視和全接納即是班主任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底線職業(yè)道德,又是教育實踐中的一份最難堅守的理想主義情懷。也正是基于此,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里那位對學生不歧視、全接納的音樂老師才能讓那群被社會、家長拋棄的男孩唱出天籟般的美妙樂章。也正是基于此,前任聯(lián)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才說:“教育是改變世界最有力的武器”。第三,班主任所承擔的益友角色還應該“以人為鑒,可以知長短”,做一個像鏡子一樣反射出學生短處、不足的諍友。蘇霍姆林斯基說“愛孩子是連母雞都會的事情”——師愛與母愛的差異在于師愛更加理性和節(jié)制,更能“助人自助”,最終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成長。藤野先生之于魯迅,陶(下轉(zhuǎn)22頁)(上接19頁)行知先生之于那獲贈三顆糖的小男孩都是面貌或嚴肅或和藹的諍友。
三、距離之度:時間的轉(zhuǎn)化
班主任如何建立適當?shù)膸熒煌嚯x?答案交給時間。正如佳茗和美酒都需要時間的沉淀一樣,班主任把握師生距離之度也要耐得住等待。首先,師生距離的實質(zhì)是人際交往的距離。它建立的基石是師生間的互信。班主任和學生日日謀面,朝夕相伴,彼此的性情、習慣都要在經(jīng)歷了了解、磨合后才會走向適應和信任。因此,師生距離無法一蹴而就的天生向好或一見中意。班主任在遇到師生人際挫折的時候要耐住性子,堅信“值得等”。其次,班主任和學生的交往相處是一種雙向互動的模式。它意味著不僅學生要從這種交往共處中成長、獲益,班主任也要放下成年人的道德優(yōu)越感和智力優(yōu)越性,敞開心靈,向?qū)W生學習,“生亦是師”。如學生們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更容易留下時代價值觀的烙印,而作為成年人的班主任有時會墨守成規(guī)。學生是班主任擺脫思維定式,走出思想舊有框架的鏡子。因此,師生距離度的建立要隨著時間的洗禮,彼此學習共同成長。第三,班主任作為班級建設(shè)的領(lǐng)導者應該成為師生交往距離的主導者。這就要求班主任重視自我成長,在知識眼界和思維模式上與時俱進。班主任不應該是隨著時光推移燃盡的蠟燭。班主任應該是學生身邊的那棵大樹,在光陰的流轉(zhuǎn)中努力汲取陽光雨露,不僅給人一片清涼,自己也枝繁葉茂、亭亭如蓋。
綜上所述,班主任工作中,師生之間恰當?shù)木嚯x將成就師生之間的融洽關(guān)系;班主任亦師亦友,良師益友的角色塑造最終會帶來學生在人格、情感與人生觀、價值觀的發(fā)展,讓師與生之間實現(xiàn)“用一顆心靈呼喚另一顆心靈”,在師生的共同成長中,實現(xiàn)自己詩意的棲居。■
【參考文獻】
[1] 史金霞. 重建師生關(guān)系萬千教育[M]. 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2.
[2] 劉曉明. 和諧師生關(guān)系的心理構(gòu)建[M].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3] 嚴育洪. “事”說師生關(guān)系[M].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