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摘要:由東晉時期桓伊所演奏的古曲《梅花三弄》有著悠久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程,此曲使用的大量疊音、泛音以及中國傳統(tǒng)音樂核心音調(diào)拓展旋律的彈奏手法都深深展現(xiàn)出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統(tǒng)一當中求變化的特點,在此之中也豐富的蘊含著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shù)精神,《梅花三弄》作為最具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之一,是我國音樂藝術(shù)精神很好的體現(xiàn)。本論文主要通過對《梅花三弄》曲中所體現(xiàn)出的“氣韻生動”的生命體性對中國音樂的審美內(nèi)涵進行探討,來闡釋中國音樂的魅力。
關(guān)鍵詞:梅花三弄 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精神 氣韻生動
一、關(guān)于《梅花三弄》
古琴曲《梅花三弄》是由笛曲演變而來,又名《梅花引》、《玉妃引》,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記錄的曲譜是明朝·朱權(quán)所編撰的《神奇秘譜》①。相傳是由東晉時期桓伊吹奏的笛曲而流傳到現(xiàn)在,距今也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在此之間還有段傳說故事,據(jù)《晉書·桓伊傳》記載:
“伊性謙素,雖有大功而始終不替。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師,泊舟青溪側(cè)。素不與徽之相識。伊于岸上過,船中客稱伊小字曰:‘此恒野王也?;罩懔钊酥^伊曰:‘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伊是時已貴顯,素聞徽之名,便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diào)》,弄畢,便上車去??椭鞑唤灰谎砸?。”②
桓伊所作的《三調(diào)》便是后來唐代琴家顏師古所改編的古琴曲《梅花三弄》,從此這首曲子便名傳千古,遠洋萬里。關(guān)于它的名字,顧名思義,所代表著兩種含義:一是主題描寫內(nèi)容是表現(xiàn)梅花的,二是用核心音調(diào)拓展方式以泛音演奏的音調(diào)在不同位置上重復出現(xiàn)三次。故稱《梅花三弄》,這種特殊的旋律寫作手法在當代也能讓許多作曲家贊嘆不已。此曲還借物詠懷,通過對梅花純潔、高雅、耐寒的崇高精神,歌頌了人們的淳樸、善良和高尚的情操。
更有詩詞“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雹圻@樣的意境美融合其中,贊美梅花的同時表達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高潔之心。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所重視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重視自然美,強調(diào)意境觀,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這里也是一個深刻體現(xiàn)。
此外,《梅花三弄》這首作品在明清時期也有過幾種不同版本,有《蕉庵琴譜》版本和《春草堂琴譜》版本等等,至今仍受人們喜愛。曲子一共分為十段,每一段均形容了不同的景色表達了不同的情感,一幅幅靚麗的美景仿佛水墨畫般地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在儒家看來,體現(xiàn)人生倫理道德最高標準的梅、蘭、竹、菊此時也有了自身獨特的意義。
二、《梅花三弄》“氣”、“韻”的體現(xiàn)
宗白華先生曾說:“氣”是“生命遠出”的生命。氣,作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的生命有著不可涵蓋的重要性。老子、《管子》四篇、孟子、莊子、荀子、《淮南子》、王充都有很多有關(guān)“氣”的論述④。在《老子》書中,“氣”常常與“道”是不可分離的兩個范疇,老子認為,氣為道所生,道包含著氣。氣是中國藝術(shù)的精神本體,所有的情感、意志、宗教、自然等都體現(xiàn)著氣。它流轉(zhuǎn)在宇宙之間,是一切生命得以產(chǎn)生與永恒的力量。中國的書法重視氣,繪畫重視氣,“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⑤說明繪畫中氣得重要性。同樣,中國音樂也非常重視氣,音樂的音律、音色、指法等都體現(xiàn)出鮮活的生命性色彩,特別是古琴,在《梅花三弄》中所使用的泛音、散音、按音等技法,在彈奏時都展現(xiàn)了靈活地特點,這些手法交替變換,衍生出一種線的飛舞,也同樣注入了氣的精神意志,使得曲子充滿活力。
與氣相結(jié)合的另外一個范疇就是“韻”,人們常說的韻味、韻理也是如此。韻的意義更多的與道家玄的思想相通,韻這個概念的提出首先就來自音樂,指的是和諧的聲音,相當于韻腳⑥。在音樂上南朝劉勰就曾說過:“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yīng)謂之韻。”⑦嵇康《琴賦》寫到:“改韻易調(diào),奇弄乃發(fā)”,說明音樂聲音的旋律韻味。可見韻有著音樂審美的特質(zhì)所在。韻的根本特點來自“和”,從和的意義出發(fā),追求事物的情調(diào)、雅致,也從自然超脫形式之外的審美中感受到和諧的審美傾向。然而對于“氣韻”的“韻”除了有音樂上的音韻之外,還指出了人物形象的氣質(zhì)、風韻。在古琴演奏中,不只要整個曲子充滿韻味,還要演奏家都有相當?shù)臍赓|(zhì)與情韻才能將音樂活靈活現(xiàn)地表現(xiàn)出來。
“氣”和“韻”組合起來就是“氣韻”,這是中國古代美學范疇中的一個重要審美形態(tài)。特別突出人的生命性,有氣有韻才有生命的情調(diào)。不管是畫家、文學家還是作曲家都把氣韻當做刻畫作品精神的核心要素。《梅花三弄》此曲中所重復三次的主題:
雖然音符相同,但是在不同音樂段落中所演奏的技法與音區(qū)之間的差異使得曲子更有一種空靈的感覺,同時每句結(jié)尾都富有韻律,G音的重復,C音的重復,韻味十足。這段主題所描寫的梅花形象也更富活力,充滿生機的生命特征越加明顯。琴音在低音區(qū)彈奏時顯出一種鏗鏘有力的梅花正在艷麗獨放,而在第三弄的同音升高八度跳躍使音樂產(chǎn)生明亮、跳動的旋律,跌宕起伏,給人以活潑輕快之感,此中氣中有韻、韻中有氣,極具生命力。
三、《梅花三弄》“氣韻生動”的體現(xiàn)
氣韻生動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南朝畫家謝赫提出的,他在《古畫品錄》這本書中提到“氣韻生動”是繪畫“六法”中最為重要的。這個觀念的影響非常之大,以至于后來很多的畫家、音樂家在評價作品時都把氣韻生動作為第一審美標準。葉朗先生說:“不把握氣韻生動,就不可能把握中國古典美學體系。”⑧氣韻生動最主要的還是在于“氣韻”,生動只是對氣韻的形容。那么,只有當氣韻兩者融合起來才能組成一個完整地生命,要做到氣韻兼?zhèn)洌鸵w道,達到天人合一的高度,方可將作家的情與理、氣與性,同天地人道相感應(yīng)。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精神的精髓由此才體現(xiàn)出來,與道相契合,這才是真正的有價值的藝術(shù)作品。
中國人注重把物質(zhì)與精神融為一體,將精神與宇宙、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看作最高境界。不管是道家的天道思想還是儒家的人道思想,都表現(xiàn)出了人與自然、美與善的統(tǒng)一。琴曲《梅花三弄》十個樂段中,無論哪一章都有景色與梅花的描寫,從溪山夜月引入到梅花形象,同時再反映到人們的品格,如:
此曲第一樂章由散音進入,呈現(xiàn)出一幅寒冬荒涼的景象。唯有梅花含苞怒放,接下來描寫梅花的高潔形象,展示出梅花不畏嚴寒艱苦奮斗的高貴品格,同時也映襯出人們的一種堅貞不屈的精神。描寫的自然的同時體會人內(nèi)心的情感,展現(xiàn)出人格與宇宙自然統(tǒng)一的美。
以上這一主題由泛音演奏三次并采用核心音調(diào)拓展旋律的方法,同時,用核心音調(diào)拓展旋律的方法在中國傳統(tǒng)很多曲目都有體現(xiàn),如《胡笳十八拍》、《賽龍奪錦》等,都非常豐富的體現(xiàn)出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統(tǒng)一中求變化的審美情趣。這樣的技法特別是在《梅花三弄》中,讓主題充分彰顯,將宮音和徵音之間的空五度演奏的淋漓盡致,由古琴彈奏的空五度清脆悅耳,也正是這樣的空顯出環(huán)境的幽美、自然的嫻靜,同樣梅花也是淡雅、純潔的形象,再一次烘托人物的升華,品質(zhì)的高尚。從中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氣韻生動,仿佛水墨畫一般讓人陶醉。
氣韻生動的生命體性不只在道和人物品藻上顯現(xiàn),更在于對“和”的追求。中國古代思想的最高審美境界的天人合一重在和?!独献印分v:“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⑨和諧才能與自然契合,才能達到至美的境界,所有的萬物都要達到“和”的審美觀。在音樂中,對和為美的觀念也有許多闡述,在《樂記》中,“大樂與天地同和”,認為天地之和是音樂的最高境界。在《溪山琴況》中所對二十四況的闡述,“和”是音樂的最高理想和追求?!跋遗c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⑩不僅說明在彈奏曲子過程中手要與琴弦和諧,音色要準,節(jié)奏要清楚,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琴曲要與心和諧,要能表達出曲子的思想內(nèi)容,同時也要同自己的內(nèi)心相呼應(yīng)。這樣的境界達到了琴曲才有意義和價值?!睹坊ㄈ返幕?、泛音、散音、下聲弄、高弄、游弄等技法演奏出的二度音程、空五度音程、三度疊音、附點以及切分節(jié)奏等方式充分地展示出了手指對琴弦的協(xié)和,更重要的時空靈深邃的感覺讓欣賞著有著無限遐想與憧憬,做到了人與琴曲相結(jié)合。此曲有著適中、平和,有所隱、有所蘊的“和”的美學特征,加上“道”與“氣韻”的彰顯,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精神很好的體現(xiàn)。
四、結(jié)語
《梅花三弄》作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最具代表的曲目之一,深深體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精神。曲子不僅富有生命力,還特別講究天人合一的和諧美,追求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境界,還蘊育著琴曲、人格精神的氣質(zhì)所在,韻味十足,充分彰顯出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獨特的魅力。
注釋:
①是明太祖之子朱權(quán)編纂的古琴譜集,成書于明初洪熙乙巳(公元1425年),是現(xiàn)存最早的琴曲專集。收錄有《廣陵散》、《梅花三弄》、《瀟湘水云》、《楚歌》等六十四首琴曲,是研究我國古代音樂的重要文獻。
②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6頁。
③陸游:《卜算子·詠梅》。
④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16頁。
⑤五代·后梁·荊浩:《筆法記》。
⑥《現(xiàn)代漢語詞典》:韻文句末押韻的字。
⑦《國學典藏書系》叢書編委會:劉勰,《文心雕龍》,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第204頁。
⑧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213頁。
⑨《老子·四十二章》。
⑩徐上瀛.溪山琴況。
參考文獻:
[1]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國學典藏書系》叢書編委會.劉勰.文心雕龍[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
[4]包徳樹.中國音樂審美導論[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5]彭吉象.中國藝術(shù)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張錫坤.氣韻-范疇考辯[J].中國社會科學,2000,(02).
[7]胡天虹.關(guān)于琴曲《梅花三弄》的文化思考[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0,(01).
[8]王璟.梅花一曲頌高潔——古琴曲《梅花三弄》探究[J].美與時代,2006,(07).
[9]楊慧.談鋼琴曲《梅花三弄》中得繼承與發(fā)展[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0,(01).
[10]金雷.氣韻與生命力[J].藝術(shù)百家,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