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穎,張紅玲
(延安大學 體育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農民工是伴隨著中國社會轉型所出現的一個新型社會群體。農民工作為一個龐大的弱勢群體,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牽動著城市發(fā)展的脈搏,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核心問題。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概念,并明確要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1]。從此這個群體概念進入了公眾的視野。2010年全國兩會農民工問題繼續(xù)成為代表關注的熱點話題。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據,2010年全國農民工總數為2.42億人,其中上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的占60%以上,由此可見,他們在數量上已經逐漸成為農民工的主體。在全民健身蓬勃發(fā)展的城市環(huán)境中,體育作為一種健康的余暇生活方式成為他們向往的目標。2011年春節(jié)晚會上,“農民工”旭日陽剛組合的一曲《春天里》唱出了城市農民工群體的渴望與訴求,從走進《中國達人秀》的深圳農民工街舞團的勁舞表演,則讓人們看到了他們對體育健身的憧憬和熱情。隨著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的頒布,新時期全民健身事業(yè)總體規(guī)劃已然成型。關心農民工的身體健康,建立健全的農民工健身保障體系,推進農民工健身活動的開展勢在必行。讓農民工享受體育文化成果,不僅可以提升其素質,更是影響我國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實踐。
2011年5月來自西安市服務業(yè)、建筑業(yè)、商業(yè)的600名農民工(80年出生以后)發(fā)放問卷。
1.2.1 文獻資料法
本研究收集和查閱了相關領域的專著和文獻資料,,對所有的文獻進行整理并歸納綜合分析,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1.2.2 問卷調查法
本文根據研究的需要問卷600份,回收568份,問卷回收率為94.7%,有效問卷532份,有效率為88.7%。
1.2.3 數理統(tǒng)計法
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
表1 新生代農民工參與體育鍛煉的目的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有74.3%的新生代農民工喜歡參加體育鍛煉,不喜歡參見體育鍛煉的只占10.2%。這一結果表明,新生代農民工具有較強的體育鍛煉意識,他們大部分人能夠意識到自身健康的重要性。從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分析,有92.1%的農民工參加體育鍛煉是為了增進健康;57.9%的人為了休閑娛樂;有38.7%的人為了提高生活質量;為了增加社會交往的占47.4%。由此可見,農民工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明確,他們在增進身體健康的同時,也希望通過體育活動能夠緩解生活壓力,提高生活質量以及增加對社會的了解。
表2 新生代農民工進行體育活動的場所的調查與分析
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室內場館進行體育鍛煉的農民工僅有5.6%;在社區(qū)進行體育鍛煉的占15.0%;有28.6%的農民工在附近的廣場、公園進行體育活動;而在生活區(qū)內進行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一半。
2006年3月國務院發(fā)布了《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提出:要“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和改善對農民工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發(fā)揮企業(yè)、社區(qū)和中介組織作用,為農民工生活與勞動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和有利條件”、“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并強調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業(yè)余文化活動,豐富農民工的精神生活”[2]。由于城鄉(xiāng)之間二元制度樊籬還沒有根本拆除,城市社會的排除依然或多或少存在。農民工基本排除在分享社區(qū)體育資源之外,社區(qū)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這些體育設施可以對農民工開放。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無差別的享用公共體育設施,目前在農民工看來還是渴望而不可及的事情。通過調查有78.3%的人認為他們所居住的生活區(qū)內沒有體育設施或只有簡單的籃球場和乒乓球臺等最基本的體育活動場所。由此可見,在現實中,他們儼然已成為全民健身的“邊緣人群”。
表3 新生代農民工每月體育消費的調查
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到,新生代農民工每月用于體育消費在10元以下的僅占總數的15.1%,10—20元的占32.3%,達到21—30元的占總人數的30.7%,在30元以上的占21.9%。根據魯長芬等關于城市農民工參與全民健身的現狀調查與分析中顯示,42.8%的農民工沒有參與體育健身消費,每月的體育健身消費在10元以下的占26.5%,20元以上的僅占15.4%[3]。相比之下,新生代農民工參與體育消費的情況比較樂觀,一半以上的人每月體育消費在20元以上。由此可見,新生代農民工的價值也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悄然發(fā)生了改變,他們意識到“要掙錢更要健康”。他們愿意拿出不多的錢用于從事某項體育運動或者滿足自己對體育的喜愛之情,在體育健身投入方面他們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新生代農民工作為弱勢群體對體育健身的需求,使體育發(fā)展更加適合我國的國情和現實。
表4 新生代農民工體育健身內容的調查表
從表4中我們可以看出,新生代農民工體育鍛煉的項目已經向多元化趨勢發(fā)展。其中參加乒乓球、羽毛球項目活動占31.2%,排在第一位?;@球、足球、跑步、跳繩等體育項目是農民工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內容,主要是由于這些體育項目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簡單易行,她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等特點,深受新生代農民工的喜愛。從調查結果我們還可以看出,有一少部分人進行健身操、游泳等體育項目。由此可見,新生代農民工參與體育鍛煉項目多為城市流行的體育活動內容,他們在健身內容方面已經漸漸城市化。
表5 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參加體育鍛煉的因素的調查
從調查結果(見表5)分析,場地器材的缺乏是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城市居民的歧視排在第二位;經濟收入低列在第三位;余暇時間少、缺少健身指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新生代農民工參與體育鍛煉。由于相關社會政策調整的滯后及城市居民群體長期以來對外來人口的歧視,農民工基本上被排除在分享社區(qū)體育資源之外。由此可見,從客觀上講,新生代農民工依然游離于城市的主流文化之外,形成了農民工群體的邊緣化現象[4]。據調查數據顯示,農民工工作時間普遍較長,每天工作在8 h以內的只占3.4%,有74.8%的農民工每天工作9~10 h,還有21.8%的農民工每天工作時間在10 h以上。閑暇時間少也是影響農民工參與體育健身的客觀因素之一。調查結果顯示,有86.7%的農民工體育參與處于自發(fā)和零散狀態(tài),16.9%的農民工認為缺乏體育健身方面的指導和組織。反映出目前我國農民工體育參與的組織化程度比較低。
(1)從我國新生代農民工體育發(fā)展現狀來看,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參與體育鍛煉目的明確,參與整體水平比較低,但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同感較強。
(2)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在體育健身投入方面他們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內容呈多元化、城市化方向發(fā)展。
(3)場地的缺乏、城市居民的歧視、經濟收入低、閑暇時間少以及缺少體育健身指導和組織是制約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
(1)城市政府及其體育行政主管部門,在加強與完善城市體育公共服務時,應當把同樣是城市建設者的“農民工”納入服務范圍,尤其是在發(fā)展社區(qū)體育時,要切實保障居住在社區(qū)的“農民工”有權參與社區(qū)體育活動。讓更多的“新市民”分享體育資源,無障礙參加鍛煉,“運動成都”就是一個最好的推進。
(2)注重建設非盈利性體育設施,以公平公正為目標的面向社會各個階層尤其是中下階層的體育發(fā)展,實現公共體育各個階層共享,實現更加廣泛意義上的公平公正。是彌合社會鴻溝,消除身份,共創(chuàng)和諧社會、和諧未來的應有之舉。
(3)國家應該提出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明確時間表,規(guī)劃在“十二五”期間,通過全面啟動戶籍制度改革、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統(tǒng)籌城鄉(xiāng)土地管理等一系列體制與機制改革,讓新一代農民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市民,以此開創(chuàng)我國城市化和現代化的全新局面,讓“農民工”從此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歷史名詞。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yè)農村發(fā)展基礎的若干意見[EB/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jrzg/2010-01-31.
[2]裴立新.從社會學視角看我國農民工體育問題[J].體育文化導刊,2007(2);6-9.
[3]魯長芬,王建,羅小兵,等.關于城市農民工參與全民健身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2(5):10-12.
[4]李培林.中國農民工的經濟社會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