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佳漪
摘 要:延安文藝座談會后,延安新秧歌運動在傳統(tǒng)舊秧歌的基礎上,融入當時與時代緊密相連的現實主義內容,在魯藝文藝工作者的帶領下,在革命的文化戰(zhàn)線上發(fā)揚。
關鍵詞:新秧歌;團結;象征
一、團結人民的有力武器
自原始舞蹈開始或許就有團結凝聚的功能,舞蹈似乎真的某些神力可以讓人們?yōu)橹d狂,原始人聚在一起手舞足蹈,慢慢形成了只有這個氏族或部落才具有的獨特風格的舞蹈,達到成員間獨有的精神上或行為上默契,使大家在心理上達成認同與共識,以形成具有“我們感”一個整體,讓彼此之間更加團結。在抗戰(zhàn)期間,文藝工作者們在毛主席的文藝思想下,發(fā)展新秧歌這種原來就具有鄉(xiāng)土氣息的民間文藝形式,與人民踏著同一個節(jié)奏起舞,形成了一個以革命精神為核心的具有“我們感”的大集體,通過新秧歌的動律魅力,增強社會的內聚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并使大家社會化為具有愛國心和擁護黨的整體。
新秧歌形成并逐漸強化了這個社會集體共有的革命精神。一方面,通過大家聚集在一起扭秧歌,將這種外在的具有革命內涵的社會意識強加于個人的意識之中,從而使這種集體意識擴大并變得更具普遍性,形成一種非制度化的流行、輿論或時尚,讓大家共在這種藝術形式之中充分感受到群眾運動中的狂熱情緒。同時又增強了這種革命精神的權威,在惡劣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使人們感到必須互相團結才會更堅強、更自信。由此,新秧歌讓大家緊緊地團結起來,凝聚在一起。另一方面,通過新秧歌劇的表演,讓劇中對正面人物的弘揚以及對反面人物的批判牢牢地深入人心,以通過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的矛盾來增加人們對正義的共識以及對于革命的熱情。
跳舞需要團結的精神,同時跳舞也在培養(yǎng)這種凝聚力。新秧歌在這樣一個歷史的特殊時期發(fā)展,成為了大家共同的選擇,它這種強烈的感染力與凝聚力使其蓬勃發(fā)展。雖然新秧歌來自于對淳樸的舊秧歌的繼承與發(fā)展,但也正因為它的淳樸,讓每一次鬧起秧歌都散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再加上當時生活的艱苦與抗戰(zhàn)的現實背景,這又進一步加強了人們的民族感,人們的情感也會與以往的有所區(qū)別,他們的情感會來的更加復雜和強烈,往往會更有凝聚力,讓大家緊密團結,眾志成城,戰(zhàn)勝困難。
二、新中國儀式慶祝的象征符號
新秧歌運動開啟之初是1943年春節(jié)在延安南門外廣場上鬧起來的,一是慶祝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二是慶祝廢除不平等條約。從這一刻開始鬧秧歌不在只是為了慶祝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也開始用以慶祝革命的勝利、鼓舞革命的士氣。李劫夫在《勞動人民是知音》中記錄“我們慶祝反‘掃蕩的勝利的時候,人們……唱歌子、扭秧歌?!毙卵砀柙谶@里凝聚著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成為了慶祝儀式的符號。
新秧歌又有翻身秧歌、解放秧歌之稱,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是腰鼓舞與紅綢舞,其中腰鼓被群眾稱之為勝利腰鼓。新秧歌運動從抗戰(zhàn)之時興起后,它的流傳從延安輻射到了全國,到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新秧歌隨著解放到達了各地。哪里得到了解放,哪里就出現了新秧歌,這種“解放秧歌”“勝利腰鼓”傳播到了全國。紅綢飛舞、鼓樂震天,新秧歌在此刻成為了人們慶祝舊社會摧毀、新生活到來的最佳選擇。
慶祝革命勝利的解放軍入城式或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大會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算作一種慶典型過渡儀式。進行這種儀式后,標志著中國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解放軍進入城市標志著一個城市的解放,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開始,新秧歌在這些慶典型儀式上表演,是從新秧歌運動時期遺留下來的人們慶祝勝利與表達喜悅的重要方式。與此同時,新秧歌成為了一種特定符號,成為了對中國以及中國人意義深遠的特殊符號。
在2011年,美國楊百翰大學來京與北京舞蹈學院進行交流合作,學習了代表中國特色的腰鼓,新秧歌成為了中國舞蹈的代表,甚至是中國的代表。由上述可見,新秧歌在經歷其整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經過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到新中國的成立,從延安、陜甘寧邊區(qū)到全國,由最初的娛樂、宣傳為主逐漸演變成了慶祝中國革命勝利儀式的符號,演變成了中國人民慶祝勝利的符號,演變成了中國人民甚至是中國的符號。從有具體實用意義到成為象征意義的新秧歌,在受不同社會大環(huán)境影響的自然選擇進程中,保留了其最精華的部分與意義,與現代社會的文明相結合,成為近現代中國民族精神的外在體現與象征。
參考文獻:
[1]艾克恩主編.延安藝術家[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76.
[2]劉 星編著.古詩今用集粹[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
[3]劉 建.宗教與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18.
(作者單位:蘇州科技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