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錦
摘要:本文從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出發(fā),論述高中地理實驗教學做好演示實驗、實施分組實驗、加強探索實驗教學的對策。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地理;實驗教學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基本理念提出“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并明確指出“基本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等”地理基本技能的新要求。地理實驗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實踐性和探究性,可以改善地理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
一、做好演示實驗,發(fā)展思維能力
演示實驗指充分利用教具、地理器材,采用演示手段,配合導講導問,使學生間接獲取地理事物感性知識的一種方式。演示實驗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的理論和實際事物聯(lián)系起來,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深刻的概念。發(fā)揮演示實驗功能,需要教師在實驗演示過程中創(chuàng)設合理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和思考、從而激發(fā)濃厚學習興趣。講解高中地理“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三)物體水平運動的方向產(chǎn)生偏向”這部分內容,可設計以下演示實驗,并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xiàn)象,從而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Ⅰ:物體水平運動的方向產(chǎn)生偏向
實驗器材:地球儀一個;紅墨水、藍墨水各一瓶。
實驗過程:① 當?shù)厍騼x靜止時,在北半球高緯地區(qū)、南半球低緯地區(qū)各滴一滴紅墨水,讓學生觀察紅墨水的軌跡; ② 轉動地球儀(自西向東),在同一地點滴一滴藍墨水,讓學生觀察藍墨水的軌跡。
實驗現(xiàn)象:紅墨水和藍墨水的軌跡不同,并且北半球上的藍墨水軌跡在紅墨水軌跡的右側(沿墨水流向看),南半球上的藍墨水軌跡在紅墨水軌跡的左側。
實驗結論:地球上作水平運動的物體會產(chǎn)生偏向(赤道除外),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遷移運用:演示實驗結束后,進一步說明運動中的氣流、洋流和河流都會產(chǎn)生偏向。并提問以下三個問題,以加強理論聯(lián)系實際,加深對偏向的理解。
①在北半球向東流的河流主流會向哪一岸偏?(不考慮其它因素影響,應向南岸偏) ②開始向東流的氣流會偏轉為何方向?(北半球為東南方向,南半球為東北方向,赤道上不偏向) ③南半球向北流的洋流會向什么方向偏轉?(西北)
通過這樣的實驗創(chuàng)設地理情景,為學生提供新穎、奇特、多變等強烈的感官刺激,以吸引學生眼球,使思維快速集中到課堂中。同時實驗中所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好奇心會促使學生想知道為何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從而積極思考并渴望尋求答案,則會產(chǎn)生想認真學習的想法,激發(fā)地理學習興趣,調動求知積極性,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二、實施分組實驗,培養(yǎng)動手能力
新課程改革強調加強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以及團隊協(xié)作精神。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對于學生將來的工作和生活至關重要,而地理實驗中能很好地形成動手動腦能力以及團隊協(xié)作精神便是學生的分組實驗。因此地理教學中應重視實施分組實驗,給予學生更多動手機會,使他們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yǎng)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實驗Ⅱ:氣旋、反氣旋兩種天氣系統(tǒng)帶來的不同天氣狀況(小組合作完成)
■
課前準備:白色的較大窄口塑料瓶;一小塊冰;少許熱水。
實驗步驟:在塑料瓶中裝滿熱水,然后把大部分熱水倒出,瓶底留1/5左右的水。把一塊冰放在塑料瓶嘴上,注意放平穩(wěn),仔細觀察有何現(xiàn)象發(fā)生,用冷水代替熱水,重復以上兩個步驟,觀察結果有何不同。
學生合作討論實驗結果:可能實驗結果分析有多種,有些學生會認為其發(fā)現(xiàn)實驗結果與氣旋很相似,空氣都是作上升運動;有些學生會發(fā)現(xiàn)冰塊的作用——高空大氣的溫度比地面溫度低。
實驗結論:氣旋中心空氣作上升運動,而隨著高度的增加,氣溫在逐漸降低,水汽凝結,形成降水,而反氣旋中心空氣運行方向恰好相反,帶來晴朗的天氣。
事實證明:學生在學習地理過程中,往往會不滿足于教師的演示實驗,只做旁觀者,他們總是有躍躍欲試的沖動,想親自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作為教師應盡可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實施分組實驗,這樣不僅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也讓學生動手能力得到充分鍛煉,觀察更直觀,對現(xiàn)象表述更清晰,滲透合作意識。當然分組實驗實施過程中,應特別注意提醒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勤于記錄,互相合作,以免學生只感到好玩、有意思、夠刺激,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中,無法靜下心思考,從而忽略實驗的本質。
三、加強探索實驗,形成創(chuàng)新意識
探索實驗是根據(jù)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在學生已有知識和初步具有實驗技能的條件下,由教師提出課題,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在實驗中觀察現(xiàn)象,主動探索,然后得出地理規(guī)律的實驗方法。通過設計探索性實驗,可以把學生帶入科學探索情景中,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新知識,親身經(jīng)歷尋求并發(fā)現(xiàn)知識的過程,使他們的創(chuàng)新潛能得到開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得以培養(yǎng)。
實驗Ⅲ:測定“學校操場某點的東南西北方向”(設計活動方案)
方案:在某點A樹一竿,并以該點為中心畫圓;某一天,竿的日影在上午和下午的某一刻的影長剛好與圓相交,記錄這兩點M、N;連接這兩點線MN(這條線就是通過當?shù)氐囊粭l緯線,該線指示東西方向)。過A點作MN的垂線,即該線就是通過A點的經(jīng)線,與日影相反方向一端就是該點A的正南方向。
原理:太陽高度角的日變化規(guī)律。一天當中,除了正午,太陽高度角有兩個時刻是相等的,其影長也有兩個時刻相等(在北回歸線以北,正午影子是朝正北)。
從這個實驗中,學生可以在“探索”地理規(guī)律的實驗過程中將動手與動腦相結合,鍛煉并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由于很多地理實驗在課堂中難以完成,這就需要教師對實驗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包括教具的改進,實驗過程的安排,問題的設置及解決的辦法等。這種創(chuàng)新設計對學生將是一種很好的示范,對其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四、重視課外實踐實驗,激發(fā)學習興趣
課外實踐實驗指利用現(xiàn)實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過程,在地理教師指導下,應用一定的儀器或工具設備,利用課外時間,通過實地操作,獲得對地理事物親身感受以掌握地理知識的過程。課外地理實驗與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調查等課外實踐活動結合,既可提高地理學習對學生的吸引力,又能幫助學生形成主動運用知識進行實際操作和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得到某些“發(fā)現(xiàn)”真理、驗證規(guī)律的訓練。
實驗Ⅳ:確定“當?shù)氐乩砦恢谩保ㄔO計課外活動實驗)
活動過程:①春分日前一天,在平坦的地面垂直豎立標桿,測量日標桿在地上部分的長度。②以標桿所插點(圖中O點)為圓心,于上午9時在地面畫一個半徑略短于當時桿影長的半圓。③當上午標桿的影端落在圓周上時,標記為A點,下午標桿的影端又落在圓周上時,再標記為B點,將A、B兩點連成直線,取其中點C,將中點與圓心連成直線OC。④春分日,當日標桿的影子與直線OC重合的時刻,記下此時刻的北京時間為12時44分,并測量此時標竿影長等于竿長。根據(jù)上述活動中測得數(shù)據(jù),完成下列各題。
■
①請寫出完成這一測定任務的主要工具。(答案:標桿、尺、繩、鐘表等)②根據(jù)測量,春分日這一天學校的正午太陽高度是多少?(答案:H=60°)③研究小組測定學校所在地的經(jīng)緯度是多少?(答案:30°N,109°E)。④請在圖上標出該地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見圖2)?!?/p>
參考文獻:
[1] 地理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2] 孫月雁.地理實驗在高中新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6.4.
[3] 朱學堯. 地理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教學儀器與實驗, 2007.4.
[4] 劉恭祥.高中地理新課程中的實驗教學.2008.
摘要:本文從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出發(fā),論述高中地理實驗教學做好演示實驗、實施分組實驗、加強探索實驗教學的對策。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地理;實驗教學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基本理念提出“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并明確指出“基本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等”地理基本技能的新要求。地理實驗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實踐性和探究性,可以改善地理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
一、做好演示實驗,發(fā)展思維能力
演示實驗指充分利用教具、地理器材,采用演示手段,配合導講導問,使學生間接獲取地理事物感性知識的一種方式。演示實驗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的理論和實際事物聯(lián)系起來,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深刻的概念。發(fā)揮演示實驗功能,需要教師在實驗演示過程中創(chuàng)設合理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和思考、從而激發(fā)濃厚學習興趣。講解高中地理“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三)物體水平運動的方向產(chǎn)生偏向”這部分內容,可設計以下演示實驗,并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xiàn)象,從而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Ⅰ:物體水平運動的方向產(chǎn)生偏向
實驗器材:地球儀一個;紅墨水、藍墨水各一瓶。
實驗過程:① 當?shù)厍騼x靜止時,在北半球高緯地區(qū)、南半球低緯地區(qū)各滴一滴紅墨水,讓學生觀察紅墨水的軌跡; ② 轉動地球儀(自西向東),在同一地點滴一滴藍墨水,讓學生觀察藍墨水的軌跡。
實驗現(xiàn)象:紅墨水和藍墨水的軌跡不同,并且北半球上的藍墨水軌跡在紅墨水軌跡的右側(沿墨水流向看),南半球上的藍墨水軌跡在紅墨水軌跡的左側。
實驗結論:地球上作水平運動的物體會產(chǎn)生偏向(赤道除外),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遷移運用:演示實驗結束后,進一步說明運動中的氣流、洋流和河流都會產(chǎn)生偏向。并提問以下三個問題,以加強理論聯(lián)系實際,加深對偏向的理解。
①在北半球向東流的河流主流會向哪一岸偏?(不考慮其它因素影響,應向南岸偏) ②開始向東流的氣流會偏轉為何方向?(北半球為東南方向,南半球為東北方向,赤道上不偏向) ③南半球向北流的洋流會向什么方向偏轉?(西北)
通過這樣的實驗創(chuàng)設地理情景,為學生提供新穎、奇特、多變等強烈的感官刺激,以吸引學生眼球,使思維快速集中到課堂中。同時實驗中所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好奇心會促使學生想知道為何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從而積極思考并渴望尋求答案,則會產(chǎn)生想認真學習的想法,激發(fā)地理學習興趣,調動求知積極性,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二、實施分組實驗,培養(yǎng)動手能力
新課程改革強調加強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以及團隊協(xié)作精神。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對于學生將來的工作和生活至關重要,而地理實驗中能很好地形成動手動腦能力以及團隊協(xié)作精神便是學生的分組實驗。因此地理教學中應重視實施分組實驗,給予學生更多動手機會,使他們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yǎng)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實驗Ⅱ:氣旋、反氣旋兩種天氣系統(tǒng)帶來的不同天氣狀況(小組合作完成)
■
課前準備:白色的較大窄口塑料瓶;一小塊冰;少許熱水。
實驗步驟:在塑料瓶中裝滿熱水,然后把大部分熱水倒出,瓶底留1/5左右的水。把一塊冰放在塑料瓶嘴上,注意放平穩(wěn),仔細觀察有何現(xiàn)象發(fā)生,用冷水代替熱水,重復以上兩個步驟,觀察結果有何不同。
學生合作討論實驗結果:可能實驗結果分析有多種,有些學生會認為其發(fā)現(xiàn)實驗結果與氣旋很相似,空氣都是作上升運動;有些學生會發(fā)現(xiàn)冰塊的作用——高空大氣的溫度比地面溫度低。
實驗結論:氣旋中心空氣作上升運動,而隨著高度的增加,氣溫在逐漸降低,水汽凝結,形成降水,而反氣旋中心空氣運行方向恰好相反,帶來晴朗的天氣。
事實證明:學生在學習地理過程中,往往會不滿足于教師的演示實驗,只做旁觀者,他們總是有躍躍欲試的沖動,想親自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作為教師應盡可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實施分組實驗,這樣不僅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也讓學生動手能力得到充分鍛煉,觀察更直觀,對現(xiàn)象表述更清晰,滲透合作意識。當然分組實驗實施過程中,應特別注意提醒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勤于記錄,互相合作,以免學生只感到好玩、有意思、夠刺激,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中,無法靜下心思考,從而忽略實驗的本質。
三、加強探索實驗,形成創(chuàng)新意識
探索實驗是根據(jù)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在學生已有知識和初步具有實驗技能的條件下,由教師提出課題,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在實驗中觀察現(xiàn)象,主動探索,然后得出地理規(guī)律的實驗方法。通過設計探索性實驗,可以把學生帶入科學探索情景中,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新知識,親身經(jīng)歷尋求并發(fā)現(xiàn)知識的過程,使他們的創(chuàng)新潛能得到開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得以培養(yǎng)。
實驗Ⅲ:測定“學校操場某點的東南西北方向”(設計活動方案)
方案:在某點A樹一竿,并以該點為中心畫圓;某一天,竿的日影在上午和下午的某一刻的影長剛好與圓相交,記錄這兩點M、N;連接這兩點線MN(這條線就是通過當?shù)氐囊粭l緯線,該線指示東西方向)。過A點作MN的垂線,即該線就是通過A點的經(jīng)線,與日影相反方向一端就是該點A的正南方向。
原理:太陽高度角的日變化規(guī)律。一天當中,除了正午,太陽高度角有兩個時刻是相等的,其影長也有兩個時刻相等(在北回歸線以北,正午影子是朝正北)。
從這個實驗中,學生可以在“探索”地理規(guī)律的實驗過程中將動手與動腦相結合,鍛煉并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由于很多地理實驗在課堂中難以完成,這就需要教師對實驗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包括教具的改進,實驗過程的安排,問題的設置及解決的辦法等。這種創(chuàng)新設計對學生將是一種很好的示范,對其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四、重視課外實踐實驗,激發(fā)學習興趣
課外實踐實驗指利用現(xiàn)實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過程,在地理教師指導下,應用一定的儀器或工具設備,利用課外時間,通過實地操作,獲得對地理事物親身感受以掌握地理知識的過程。課外地理實驗與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調查等課外實踐活動結合,既可提高地理學習對學生的吸引力,又能幫助學生形成主動運用知識進行實際操作和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得到某些“發(fā)現(xiàn)”真理、驗證規(guī)律的訓練。
實驗Ⅳ:確定“當?shù)氐乩砦恢谩保ㄔO計課外活動實驗)
活動過程:①春分日前一天,在平坦的地面垂直豎立標桿,測量日標桿在地上部分的長度。②以標桿所插點(圖中O點)為圓心,于上午9時在地面畫一個半徑略短于當時桿影長的半圓。③當上午標桿的影端落在圓周上時,標記為A點,下午標桿的影端又落在圓周上時,再標記為B點,將A、B兩點連成直線,取其中點C,將中點與圓心連成直線OC。④春分日,當日標桿的影子與直線OC重合的時刻,記下此時刻的北京時間為12時44分,并測量此時標竿影長等于竿長。根據(jù)上述活動中測得數(shù)據(jù),完成下列各題。
■
①請寫出完成這一測定任務的主要工具。(答案:標桿、尺、繩、鐘表等)②根據(jù)測量,春分日這一天學校的正午太陽高度是多少?(答案:H=60°)③研究小組測定學校所在地的經(jīng)緯度是多少?(答案:30°N,109°E)。④請在圖上標出該地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見圖2)。▲
參考文獻:
[1] 地理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2] 孫月雁.地理實驗在高中新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6.4.
[3] 朱學堯. 地理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教學儀器與實驗, 2007.4.
[4] 劉恭祥.高中地理新課程中的實驗教學.2008.
摘要:本文從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出發(fā),論述高中地理實驗教學做好演示實驗、實施分組實驗、加強探索實驗教學的對策。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地理;實驗教學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基本理念提出“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并明確指出“基本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等”地理基本技能的新要求。地理實驗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實踐性和探究性,可以改善地理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
一、做好演示實驗,發(fā)展思維能力
演示實驗指充分利用教具、地理器材,采用演示手段,配合導講導問,使學生間接獲取地理事物感性知識的一種方式。演示實驗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的理論和實際事物聯(lián)系起來,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深刻的概念。發(fā)揮演示實驗功能,需要教師在實驗演示過程中創(chuàng)設合理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和思考、從而激發(fā)濃厚學習興趣。講解高中地理“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三)物體水平運動的方向產(chǎn)生偏向”這部分內容,可設計以下演示實驗,并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xiàn)象,從而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Ⅰ:物體水平運動的方向產(chǎn)生偏向
實驗器材:地球儀一個;紅墨水、藍墨水各一瓶。
實驗過程:① 當?shù)厍騼x靜止時,在北半球高緯地區(qū)、南半球低緯地區(qū)各滴一滴紅墨水,讓學生觀察紅墨水的軌跡; ② 轉動地球儀(自西向東),在同一地點滴一滴藍墨水,讓學生觀察藍墨水的軌跡。
實驗現(xiàn)象:紅墨水和藍墨水的軌跡不同,并且北半球上的藍墨水軌跡在紅墨水軌跡的右側(沿墨水流向看),南半球上的藍墨水軌跡在紅墨水軌跡的左側。
實驗結論:地球上作水平運動的物體會產(chǎn)生偏向(赤道除外),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遷移運用:演示實驗結束后,進一步說明運動中的氣流、洋流和河流都會產(chǎn)生偏向。并提問以下三個問題,以加強理論聯(lián)系實際,加深對偏向的理解。
①在北半球向東流的河流主流會向哪一岸偏?(不考慮其它因素影響,應向南岸偏) ②開始向東流的氣流會偏轉為何方向?(北半球為東南方向,南半球為東北方向,赤道上不偏向) ③南半球向北流的洋流會向什么方向偏轉?(西北)
通過這樣的實驗創(chuàng)設地理情景,為學生提供新穎、奇特、多變等強烈的感官刺激,以吸引學生眼球,使思維快速集中到課堂中。同時實驗中所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好奇心會促使學生想知道為何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從而積極思考并渴望尋求答案,則會產(chǎn)生想認真學習的想法,激發(fā)地理學習興趣,調動求知積極性,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二、實施分組實驗,培養(yǎng)動手能力
新課程改革強調加強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以及團隊協(xié)作精神。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對于學生將來的工作和生活至關重要,而地理實驗中能很好地形成動手動腦能力以及團隊協(xié)作精神便是學生的分組實驗。因此地理教學中應重視實施分組實驗,給予學生更多動手機會,使他們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yǎng)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實驗Ⅱ:氣旋、反氣旋兩種天氣系統(tǒng)帶來的不同天氣狀況(小組合作完成)
■
課前準備:白色的較大窄口塑料瓶;一小塊冰;少許熱水。
實驗步驟:在塑料瓶中裝滿熱水,然后把大部分熱水倒出,瓶底留1/5左右的水。把一塊冰放在塑料瓶嘴上,注意放平穩(wěn),仔細觀察有何現(xiàn)象發(fā)生,用冷水代替熱水,重復以上兩個步驟,觀察結果有何不同。
學生合作討論實驗結果:可能實驗結果分析有多種,有些學生會認為其發(fā)現(xiàn)實驗結果與氣旋很相似,空氣都是作上升運動;有些學生會發(fā)現(xiàn)冰塊的作用——高空大氣的溫度比地面溫度低。
實驗結論:氣旋中心空氣作上升運動,而隨著高度的增加,氣溫在逐漸降低,水汽凝結,形成降水,而反氣旋中心空氣運行方向恰好相反,帶來晴朗的天氣。
事實證明:學生在學習地理過程中,往往會不滿足于教師的演示實驗,只做旁觀者,他們總是有躍躍欲試的沖動,想親自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作為教師應盡可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實施分組實驗,這樣不僅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也讓學生動手能力得到充分鍛煉,觀察更直觀,對現(xiàn)象表述更清晰,滲透合作意識。當然分組實驗實施過程中,應特別注意提醒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勤于記錄,互相合作,以免學生只感到好玩、有意思、夠刺激,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中,無法靜下心思考,從而忽略實驗的本質。
三、加強探索實驗,形成創(chuàng)新意識
探索實驗是根據(jù)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在學生已有知識和初步具有實驗技能的條件下,由教師提出課題,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在實驗中觀察現(xiàn)象,主動探索,然后得出地理規(guī)律的實驗方法。通過設計探索性實驗,可以把學生帶入科學探索情景中,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新知識,親身經(jīng)歷尋求并發(fā)現(xiàn)知識的過程,使他們的創(chuàng)新潛能得到開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得以培養(yǎng)。
實驗Ⅲ:測定“學校操場某點的東南西北方向”(設計活動方案)
方案:在某點A樹一竿,并以該點為中心畫圓;某一天,竿的日影在上午和下午的某一刻的影長剛好與圓相交,記錄這兩點M、N;連接這兩點線MN(這條線就是通過當?shù)氐囊粭l緯線,該線指示東西方向)。過A點作MN的垂線,即該線就是通過A點的經(jīng)線,與日影相反方向一端就是該點A的正南方向。
原理:太陽高度角的日變化規(guī)律。一天當中,除了正午,太陽高度角有兩個時刻是相等的,其影長也有兩個時刻相等(在北回歸線以北,正午影子是朝正北)。
從這個實驗中,學生可以在“探索”地理規(guī)律的實驗過程中將動手與動腦相結合,鍛煉并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由于很多地理實驗在課堂中難以完成,這就需要教師對實驗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包括教具的改進,實驗過程的安排,問題的設置及解決的辦法等。這種創(chuàng)新設計對學生將是一種很好的示范,對其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四、重視課外實踐實驗,激發(fā)學習興趣
課外實踐實驗指利用現(xiàn)實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過程,在地理教師指導下,應用一定的儀器或工具設備,利用課外時間,通過實地操作,獲得對地理事物親身感受以掌握地理知識的過程。課外地理實驗與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調查等課外實踐活動結合,既可提高地理學習對學生的吸引力,又能幫助學生形成主動運用知識進行實際操作和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得到某些“發(fā)現(xiàn)”真理、驗證規(guī)律的訓練。
實驗Ⅳ:確定“當?shù)氐乩砦恢谩保ㄔO計課外活動實驗)
活動過程:①春分日前一天,在平坦的地面垂直豎立標桿,測量日標桿在地上部分的長度。②以標桿所插點(圖中O點)為圓心,于上午9時在地面畫一個半徑略短于當時桿影長的半圓。③當上午標桿的影端落在圓周上時,標記為A點,下午標桿的影端又落在圓周上時,再標記為B點,將A、B兩點連成直線,取其中點C,將中點與圓心連成直線OC。④春分日,當日標桿的影子與直線OC重合的時刻,記下此時刻的北京時間為12時44分,并測量此時標竿影長等于竿長。根據(jù)上述活動中測得數(shù)據(jù),完成下列各題。
■
①請寫出完成這一測定任務的主要工具。(答案:標桿、尺、繩、鐘表等)②根據(jù)測量,春分日這一天學校的正午太陽高度是多少?(答案:H=60°)③研究小組測定學校所在地的經(jīng)緯度是多少?(答案:30°N,109°E)。④請在圖上標出該地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見圖2)?!?/p>
參考文獻:
[1] 地理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2] 孫月雁.地理實驗在高中新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6.4.
[3] 朱學堯. 地理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教學儀器與實驗, 2007.4.
[4] 劉恭祥.高中地理新課程中的實驗教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