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
人教社2013版義務教育地理教科書與以往教材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活動板塊在整個教材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充分體現(xiàn)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以七年級上冊為例,全書共設計39個“活動”板塊,約占課文版面總量的30%。這些“活動”內容是培養(yǎng)學生地理技能的主陣地,也是培養(yǎng)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重要載體。在新課程教育理念下,教師應如何開展活動實現(xiàn)有效的課堂教學?
一、活動教學的理論指導
活動教學法,即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真正成為學習主人的教學方法。
體驗學習理論: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學”的教育思想。他認為,行動是獲取真知的惟一途徑,只有當學生主動從事活動,積極去“做”,才能注意周圍世界,探索世間萬物之間的聯(lián)系,才能去思維。人們最不容易忘的知識就是關于“怎樣做”的知識。
智力活動內化理論:該理論認為,在學習過程中,只有將觀察、操作和語言三者有機結合,通過外部操作活動,促進內部心理活動,才能有效實現(xiàn)智力活動的內化。對于剛從小學走上初中的學生,他們的直接經驗少,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因此,教學中要通過活動將學生的真實體驗和觀察轉化為抽象概念。另外,西南大學蘇迎春教授也通過調查統(tǒng)計分析得出,學生參與活動的教學效率最高。
二、活動教學的形式設計
地理課堂活動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動口、動腦、動手的習慣,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親身體驗參與,從而學有所樂、學有所得。地理課堂的常見活動有游戲、演示實驗、角色扮演、模型制作、知識競賽、課文朗誦、辯論活動、視聽欣賞活動、拼圖等。
1.設計活動,激發(fā)興趣
針對初一學生愛動好玩的心理特點,可將部分教學內容設計成游戲活動,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地理的樂趣,在活動中獲取知識,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
例1: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jié)“大洲和大洋”P35活動,要求學生在圖上認識“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輪廓”。
活動形式:學生快速搶答、拼圖游戲。
活動過程:第一環(huán)節(jié):按照6人一小組進行組內比賽。由組長根據(jù)空白的世界輪廓圖輪流提問大洲和大洋位置及名稱(教師可做提問方式的示范),組員搶答,答對一個問題加一分,時間5分鐘。第二環(huán)節(jié):將全班按照座位分成3個大組進行快速搶答,每個大組派代表搶答,看哪個小組回答得又快又多又準,堅持到最后的小組全體成員加1分,時間2分鐘。第三環(huán)節(jié):每大組派代表在電腦上進行拼圖游戲活動,順利完成活動,加1分,時間2分鐘。第四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七大洲、四大洋的記憶口訣,時間3分鐘。
總結反思:“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和輪廓記憶,采用游戲活動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地理學科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2.實踐操作,在動中學
學生自己進行活動操作,既增強體驗性,又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體現(xiàn)地理學科的實踐性。
例2:“地球的運動”一課中P15的“活動1”,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公轉,說明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xiàn)象。
活動形式:操作體驗、板圖展示、角色扮演。
活動過程:第一步,采用flash動畫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讓學生觀察“地球公轉運動的旋轉中心和方向是什么”,思考“地球公轉運動可能產生怎樣的地理現(xiàn)象”。第二步,教師結合地球儀進一步講解示范,同時請一位學生扮演“太陽”角色,提醒全體學生仔細觀察“地球的公轉運動有何特點”。第三步,請2位學生參與示范,一個扮演太陽,一個操作地球儀,其他學生觀察點評。在演示的過程中,學生常弄錯地軸的空間指向??梢远嗾垘捉M學生參與體驗活動,直到所有學生發(fā)現(xiàn)錯誤的根源,教師再總結演示一遍。第四步,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地球公轉演示圖”,讓學生結合教材P13圖1.18用箭頭標出“公轉方向、太陽直射點的位置”。
總結反思:這種讓學生示范的活動式教學,學生真正參與進來、“動”起來,得到一種真實的體驗,使教學更加有效。
3.模型展示,體驗參與
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的融入,給地理課堂注入了新的思維和血液。在利用高科技的同時,地理課堂活動式教學的開展,還可有效利用實物模型進行展示,讓學生在畫面和實物感官的刺激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地理課堂習中,增強體驗感,從中收獲知識。
例3:“地形圖的判讀”一課,教材“活動”建議讓學生參照圖1.37和1.38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線模型,在模型中找到陡坡、緩坡、山峰、山脊、山谷,并對照圖1.37觀察其等高線特征。而對于本堂課的活動設計,筆者結合初中生的好奇心理和實際情況,采用新的教學方式。
活動形式:體驗參與、板圖展示。
活動過程:第一步,展示預先搜集的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山體圖片,讓學生結合教材弄清楚“海拔、相對高度、等高線”的含義。給予學生視覺上的沖擊,讓學生感到不會陌生。第二步,實物模型展示“肉松蛋糕”。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對實物模型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因此,實物模型在上課前應該藏好,到該用的時候再拿出來,更能達到刺激感官的效果,學習欲望也更強烈。第三步,教師采用啟發(fā)引導式教學法,充分扮演好“導”的角色。把蛋糕置于手掌平放,假設手掌是海平面,蛋糕是某一山體。觀察整個實物模型的形狀、正面、側面和底部。教師手持實物模型引導:“假如在側面垂直咬一口,黑板上的等高線應該怎樣變形?”請一位學生參與體驗活動,畫出變形后的山體部位是陡崖。當黑板上的等高線地形圖效果出來后,引導學生總結等高線的特點和變化規(guī)律,同時結合教材P25圖1.36掌握幾個山體部位。flash動畫展示等高線地形的三維立體圖。完成P26活動1,引導學生比較得出陡坡和緩坡的等高線疏密差異。第四步,讓全體學生以“手背”為實物模型,在教師的示范引導下,完成形象直觀的等高線地形圖(圖1)。
■
另外,在講授“氣溫的變化與分布”時,可準備一條長繩,請12位學生體驗參與“氣溫年變化曲線圖”的活動,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體會氣溫年變化。
總結反思:體驗參與的活動式教學,需根據(jù)學校的教學條件開展,針對初中生的心理和學校教學條件,筆者準備的實物模型,能夠吸引全體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還能讓大多數(shù)學生參與活動體驗。
4.“看聽說唱演”,活躍課堂
對于11~13歲的學生來說,他們喜歡新奇的事物,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同時還比較喜歡表現(xiàn)自己。抓住這一心理特點,教師可充分借助多媒體技術,精選一些與教學內容聯(lián)系緊密且有效的資料進行播放展示,如圖片、視頻、動畫、flash等。
例4:七年級下冊P6“亞洲的自然環(huán)境”中插入歌曲《亞洲雄風》的部分歌詞,課上播放《亞洲雄風》的音樂視頻并邀請學生一起大聲唱出來,學生對亞洲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對地理課堂更加好奇。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比讓他們簡單地看或聽更有趣、有效。
例5:講授八年級上冊P15“民族”一節(jié)時,播放56個民族的服飾圖片和歌曲《愛我中華》,帶領學生了解“我國的民族文化”,可以請班上擅長舞蹈的學生示范表演少數(shù)民族舞蹈,如新疆舞、傣族舞等。
總結反思:“看、聽、說、唱、演”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不只是單方面的獨角戲,通過此類型的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能力,還可以充分綻放教師的人格魅力,同時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三、活動教學的方法創(chuàng)新
在新課改理念的倡導下,各個學校都在不斷探索適合本校發(fā)展的活動式教學模式。如杜郎口教學模式、昌樂二中“271”教學模式、導學案教學模式等。而筆者通過教學嘗試發(fā)現(xiàn),“有效”的教學其實并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活動式教學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它的形式多樣且靈活。
1.提高引導藝術,讓學習有趣
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發(fā)揮好“導”的藝術,才能讓學生對教學充滿好奇、感興趣??墒褂靡恍┱{動式語言,如“咱們一起來做個游戲”、“大家猜一猜”、“我們試一試”、“比一比,誰最快”等。調動語言最好以第一人稱為主,因為學生剛進入初中,初次接觸地理學科。若能使其對地理感興趣,學生便能積極、主動、自信地參與到活動中。
2.增強預設能力,重因材施教
活動式課堂最易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活”而“亂”, “活”而“無效”。要防止類似情況出現(xiàn),就要求教師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首先,要認真鉆研教材、解讀課標。其次,針對各班學情,做到因“材”施教?!安摹辈粌H指學生,還包括教材。相同教學內容的活動方式也許并不適合所有班級,因此,需考慮到各班學生的水平層次、個體差異、紀律情況等,做好課前預設,為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做好防范準備。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能走進滿堂課活動的誤區(qū),教師可以只針對某一個問題預設幾分鐘的活動。這種“預設”的能力,即要求教師能夠進行同課異構。
活動式課堂教學既可充分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鍛煉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活動”的機會,讓孩子從做中學,在活動參與中得到體驗、感悟,收獲知識,快樂成長?!?
■
另外,在講授“氣溫的變化與分布”時,可準備一條長繩,請12位學生體驗參與“氣溫年變化曲線圖”的活動,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體會氣溫年變化。
總結反思:體驗參與的活動式教學,需根據(jù)學校的教學條件開展,針對初中生的心理和學校教學條件,筆者準備的實物模型,能夠吸引全體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還能讓大多數(shù)學生參與活動體驗。
4.“看聽說唱演”,活躍課堂
對于11~13歲的學生來說,他們喜歡新奇的事物,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同時還比較喜歡表現(xiàn)自己。抓住這一心理特點,教師可充分借助多媒體技術,精選一些與教學內容聯(lián)系緊密且有效的資料進行播放展示,如圖片、視頻、動畫、flash等。
例4:七年級下冊P6“亞洲的自然環(huán)境”中插入歌曲《亞洲雄風》的部分歌詞,課上播放《亞洲雄風》的音樂視頻并邀請學生一起大聲唱出來,學生對亞洲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對地理課堂更加好奇。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比讓他們簡單地看或聽更有趣、有效。
例5:講授八年級上冊P15“民族”一節(jié)時,播放56個民族的服飾圖片和歌曲《愛我中華》,帶領學生了解“我國的民族文化”,可以請班上擅長舞蹈的學生示范表演少數(shù)民族舞蹈,如新疆舞、傣族舞等。
總結反思:“看、聽、說、唱、演”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不只是單方面的獨角戲,通過此類型的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能力,還可以充分綻放教師的人格魅力,同時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三、活動教學的方法創(chuàng)新
在新課改理念的倡導下,各個學校都在不斷探索適合本校發(fā)展的活動式教學模式。如杜郎口教學模式、昌樂二中“271”教學模式、導學案教學模式等。而筆者通過教學嘗試發(fā)現(xiàn),“有效”的教學其實并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活動式教學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它的形式多樣且靈活。
1.提高引導藝術,讓學習有趣
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發(fā)揮好“導”的藝術,才能讓學生對教學充滿好奇、感興趣??墒褂靡恍┱{動式語言,如“咱們一起來做個游戲”、“大家猜一猜”、“我們試一試”、“比一比,誰最快”等。調動語言最好以第一人稱為主,因為學生剛進入初中,初次接觸地理學科。若能使其對地理感興趣,學生便能積極、主動、自信地參與到活動中。
2.增強預設能力,重因材施教
活動式課堂最易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活”而“亂”, “活”而“無效”。要防止類似情況出現(xiàn),就要求教師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首先,要認真鉆研教材、解讀課標。其次,針對各班學情,做到因“材”施教?!安摹辈粌H指學生,還包括教材。相同教學內容的活動方式也許并不適合所有班級,因此,需考慮到各班學生的水平層次、個體差異、紀律情況等,做好課前預設,為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做好防范準備。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能走進滿堂課活動的誤區(qū),教師可以只針對某一個問題預設幾分鐘的活動。這種“預設”的能力,即要求教師能夠進行同課異構。
活動式課堂教學既可充分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鍛煉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活動”的機會,讓孩子從做中學,在活動參與中得到體驗、感悟,收獲知識,快樂成長?!?
■
另外,在講授“氣溫的變化與分布”時,可準備一條長繩,請12位學生體驗參與“氣溫年變化曲線圖”的活動,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體會氣溫年變化。
總結反思:體驗參與的活動式教學,需根據(jù)學校的教學條件開展,針對初中生的心理和學校教學條件,筆者準備的實物模型,能夠吸引全體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還能讓大多數(shù)學生參與活動體驗。
4.“看聽說唱演”,活躍課堂
對于11~13歲的學生來說,他們喜歡新奇的事物,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同時還比較喜歡表現(xiàn)自己。抓住這一心理特點,教師可充分借助多媒體技術,精選一些與教學內容聯(lián)系緊密且有效的資料進行播放展示,如圖片、視頻、動畫、flash等。
例4:七年級下冊P6“亞洲的自然環(huán)境”中插入歌曲《亞洲雄風》的部分歌詞,課上播放《亞洲雄風》的音樂視頻并邀請學生一起大聲唱出來,學生對亞洲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對地理課堂更加好奇。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比讓他們簡單地看或聽更有趣、有效。
例5:講授八年級上冊P15“民族”一節(jié)時,播放56個民族的服飾圖片和歌曲《愛我中華》,帶領學生了解“我國的民族文化”,可以請班上擅長舞蹈的學生示范表演少數(shù)民族舞蹈,如新疆舞、傣族舞等。
總結反思:“看、聽、說、唱、演”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不只是單方面的獨角戲,通過此類型的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能力,還可以充分綻放教師的人格魅力,同時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三、活動教學的方法創(chuàng)新
在新課改理念的倡導下,各個學校都在不斷探索適合本校發(fā)展的活動式教學模式。如杜郎口教學模式、昌樂二中“271”教學模式、導學案教學模式等。而筆者通過教學嘗試發(fā)現(xiàn),“有效”的教學其實并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活動式教學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它的形式多樣且靈活。
1.提高引導藝術,讓學習有趣
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發(fā)揮好“導”的藝術,才能讓學生對教學充滿好奇、感興趣??墒褂靡恍┱{動式語言,如“咱們一起來做個游戲”、“大家猜一猜”、“我們試一試”、“比一比,誰最快”等。調動語言最好以第一人稱為主,因為學生剛進入初中,初次接觸地理學科。若能使其對地理感興趣,學生便能積極、主動、自信地參與到活動中。
2.增強預設能力,重因材施教
活動式課堂最易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活”而“亂”, “活”而“無效”。要防止類似情況出現(xiàn),就要求教師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首先,要認真鉆研教材、解讀課標。其次,針對各班學情,做到因“材”施教?!安摹辈粌H指學生,還包括教材。相同教學內容的活動方式也許并不適合所有班級,因此,需考慮到各班學生的水平層次、個體差異、紀律情況等,做好課前預設,為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做好防范準備。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能走進滿堂課活動的誤區(qū),教師可以只針對某一個問題預設幾分鐘的活動。這種“預設”的能力,即要求教師能夠進行同課異構。
活動式課堂教學既可充分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鍛煉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活動”的機會,讓孩子從做中學,在活動參與中得到體驗、感悟,收獲知識,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