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擁軍
摘 要:高中歷史講評課高耗低效的現(xiàn)狀,直接影響著高中教學、復習、應試的效果,也越來越引起了高中一線歷史老師的重視。就高中歷史講評課高耗低效的現(xiàn)狀、原因分析、應對措施等方面進行論述,以此引起廣大高中歷史教師的關注和共同探討,提高歷史講評課的成效。
關鍵詞:講評課;“高耗低效”;“和諧生效”;教學同步
一、直錄問題
1.課堂實錄
“這是某重點中學下午第一節(jié)高三歷史講評課現(xiàn)場,全班四十位同學中,三位同學在睡覺,一位同學在吃東西,若干位同學在處理自己的事,能認真呼應老師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薄斑@也是某重點中學的高三歷史講評課!在四十分鐘的時間里,某老師將一份試卷上的二十個選擇題逐個講了一遍?!?/p>
2.學生反應
“其實我們也知道老師的壓力很大,但他從來不問我們真正需要些什么。像這種講評課,(老師)老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用不著多講的,嘮叨個沒完,真正需要講清、講透的,(老師)卻是‘點到為止,真讓我們找不著北。”“高三了,我們的壓力很大,我們真的很想上好每一堂課,但像這樣的講評課,實在是枯燥乏味,我們真有點痛恨時間的浪費?!?/p>
3.教師苦惱
“現(xiàn)在的學生真讓人弄不懂,講評課這么重要,無論你在上面如何拼命,他們卻愛聽不聽,越是臨近高考,這個問題就越突出。”“這個題目剛剛在昨天的講評課上講過,今天又有很多同學做錯了。高三歷史復習的任務這么重,課時卻這么緊。唉,不增加課時,難!”
從歷次考試情況來看,學生的解題能力是令人擔憂的。一周5節(jié)的歷史課,已不能把問題簡單歸結為課時不夠??纯凑n堂實錄,聽聽師生們的心聲,你便能認識到:“教”與“學”的不同步是造成歷史講評課“高耗低效”的最主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1.教師的講評目標沒有與學生的學習需要同步
在時間緊、任務重的高三最后沖刺階段,一堂歷史講評課究竟應該怎么講,具體說來就是哪些該講,哪些不該講,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高三老師應對此心中有數(shù)。而課堂實錄二所反映的本質問題就是教師的講評目標不明確,或者說即使有也是脫離學生實際的。具體表現(xiàn)有兩種:一種是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的內容教師還在大講特講。另一種是教師在講評課上扯得很遠,超越了學生的實際能力或者是脫離了歷史高考。這兩種現(xiàn)象都會造成課堂教學時間的嚴重浪費,后一種現(xiàn)象的隱性后果還會使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大大降低。
2.教師的講評過程沒有與學生的思維過程同步
課堂實錄一中所反映的問題就是沒有處理好“教師的教學過程如何與學生的思維過程同步的問題?!苯處熥灶欁缘刂v,學生反應如何懶得去關心。一堂講評課結束,老師的講評任務是完成了,但學生收獲怎樣呢?不得而知。有位偉人說得好:“浪費別人的時間是犯罪。”此話真有道理。高三學生的時間以秒計算,我們做老師的豈能犯這樣的“罪”?為此,作為一線的高三老師,我們更應該珍惜學生的分分秒秒,要讓學生真正地投入到歷史講評課中進行緊張的腦力勞動,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3.教師的教學特點沒有與學生的學習特點同步
“輕歌伴漫舞,悠揚配清麗”,此謂“和諧生效”。而于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著極為嚴重的“不合拍”現(xiàn)象(湊合),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脫靶”。這種不合拍主要表現(xiàn)在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產(chǎn)生了嚴重的偏差。在習慣上,很多教師在這類講評時,喜歡采用由一般到具體的演繹方式,而從學生的心智特點來看,學生卻更熱衷于由具體到一般的歸納過程,也就是說,要通過做大量的試題來從中得出答題的基本方法。這樣,陰差陽錯,無處生共鳴,學習效果自然不佳。此外,很多教師在評講時一竿子到底,過程中往往直奔主題。長此以往,出現(xiàn)“學生反應二”中的問題也就在所難免了。
4.教師的“解惑”沒有與學生的“明理”同步
講評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會學,舉一反三。答案的闡釋是以教師的理解力使學生明了掌握,但這只是淺層次的“學會”;思維的激活是教師把自己的理解力轉化成學生的理解力,定能使學生頓悟感知,這是高層次的“會學”。所以,只有把教師的教學能力轉化為學生的學習能力,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效率,提高成績。然而現(xiàn)實是教師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包辦太多。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的老師在講評中沒有展示出學生的思維過程(包括錯誤的和正確的),學生也沒有悟出其中的奧妙所在。
三、應對措施
1.抓好學生“兩備”
學生的“兩備”就是學生的心理準備和知識準備。多數(shù)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觸:每次考試后評析試卷的第一課是最難上的,學生往往是啟而不發(fā),呼而不答,且情緒低落,課堂氣氛沉悶。此時,教師應認識到這種現(xiàn)象是由于學生心理的閉鎖引起的。教師在講評練習前應對一部分學生進行心理指導,幫助他們分析成功之處、失敗之因,學會正確地自我肯定與否定,從而使學生重獲自信、恢復進取心,切忌一味地批評。這種心理準備將有助于消除學生心理的閉鎖,使課堂氣氛活躍,增強課堂上師生的交流。有的教師常在上課前才將試卷下發(fā)且立即講評,這種做法是極不可取的。因為學生對練習的訂正需要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講懂遠不及讓他(她)自己弄懂有效。所以,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講評前學生的自行思考,知識準備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應盡早發(fā)下練習并要求學生做好準備。
2.做好考后分析
眾所周知,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生個體主動認識和發(fā)展的過程,當然這一過程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但這種指導應在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進行。教師在設定講評目標時應從學生的需要著眼為此,教師每安排一次歷史小練習,每組織一次重大的歷史考試,精心的分析統(tǒng)計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小題得分率,總得分率;試卷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和個別典型錯誤;解題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問題以及每個同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等都必須做到心中有數(shù)。圍繞講幾道題?哪幾道?要達到怎樣的講評效果?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講評效果?等問題進行巧妙的設計和安排,并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針對學生在學習中的反映進行適當?shù)恼{整和優(yōu)化,確保教師的講評目標能始終與學生的學習需要同步,以確保講評課高質量地完成教學目標。endprint
3.精心做好“三講”
(1)講錯例和錯因
講評課不能從頭講到尾面面俱到,而應有所選擇、有所側重。教師在每次閱卷后講評前都要認真檢查每位學生的答題情況,分析各題的錯誤率,細致診斷學生的解答,找出錯誤的癥結,弄清哪些題目錯得多,錯在哪里,學生需要何種幫助等等。這樣,習題講評建立在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上,建立在學生遇到阻礙的基礎上,集中了學生的易錯處和典型錯例,切中肯綮地分析,就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加深印象,從而提高課堂效果。同時,也大大縮短了練習講評的周期,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另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總結失分的原因。由于細心、冷靜、時間安排、解題速度、書寫和規(guī)范性等非智力因素導致的失分應要求學生減小控制并做必要的指導。
(2)講思路和規(guī)律
進入總復習教學必須由重視基礎知識轉移到綜合能力的訓練上來。試題的綜合程度、難度普遍加大,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評中不能簡單地對答案或訂正錯誤,而要指導學生進行考點分析即思考試題考查什么知識點,理解這些知識點時有哪些注意點,該題是怎么考的,解題的突破口在哪里。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辨別分析能力。因此,教師在講評時應時刻做好思路思維的示范,要將嚴謹、富有邏輯性的解題規(guī)范清晰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語言與板書也應力求簡潔扼要。
(3)講發(fā)散和變化
高考每年所考的知識點是相對穩(wěn)定的,而試題不同,命題人可以隨意變換題意和角度,在問題的設問方式上推陳出新,讓應試者眼花繚亂、防不勝防。因為變換情境,學生很可能就會由于思維定式造成失分,此時善于分析和變化最為關鍵。所以,每道題按原題講完之后,教師要把原題進行變化,同學生一起進行解題后的小結與反思,即對某知識從多個側面、多個角度進行合理的發(fā)散。常見的有情境、遷移、應用、綜合等幾種發(fā)散形式。如可以對原題的提問方式進行改變;可以對原題的結論進行衍生和擴展,由一般到特殊或由特殊到一般;也可以把題目的因果關系倒置;還可以把幾道題目進行組合等等。學生感到別開生面,解題的積極性就能調動起來,思維就會被拓展開闊起來。
4.注重講評“機智”
學生是歷史學習的主體,講評課教學效果的好壞最終也是要通過學生來體現(xiàn),最終取決于學生在課上有效思維時間的長度。要使學生的思維投入到講評學習上來,就必須注重講評機智,能讓學生說的教師堅決不說,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式要大膽嘗試,應當注意到,很多時候,學生糟糕的答題表現(xiàn),并不都是知識的匱乏和能力的欠缺所致,而往往是題目缺少新意。如有一道明朝中后期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的材料題,學生答得很不理想。在講評過程中,我們不妨讓學生來一個情境描述:“假如你是一位明朝后期的商人,請把你到江南各地做生意的所見所聞描述一下?!狈绞阶兞耍@里的“所見所聞”考查的依舊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的狀況,而且這一方式變化換來的將是學生濃厚的表現(xiàn)欲望和積極的思維,“殊途同歸”。
需要指出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同步跟蹤,如果學生掌握得較好,那就說明講評目的達到了,“和諧生效”了;反之,則意味著老師的講評目的沒有達到,仍“高耗低效”。老師必須及時進行反思,調整講評策略,直到學生能舉一反三為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