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劍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在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中指出: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xiàn)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和科學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和技能。當前基礎教育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教育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脫離,教育沒能作用于學生的生活方式,從而喪失了生活和生長的意義。教育是兒童通向生活的中介,因而,基礎教育應成為一種生活的教育。
而語文新課程是適合于學生發(fā)展的理想課程,它關注學生的經驗、注重回歸學生的生活、提出語文應走向生活、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新理念。因此,讓學生生活“語文化”,堪稱當務之急。
所謂“學生生活‘語文化”,強調的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形成語文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須臾離不開語文的觀念,在新的生活中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好習慣。
一、日常生活“語文化”
日常生活語文化,是提高構建高效語文課堂的基本手段之一。而讓日常生活語文化的效果就是指讓學生在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去學習語文和運用語文知識。具體地說就是要讓學生在閱讀教材文本的同時,還要養(yǎng)成博覽群書的良好習慣,要鼓勵學生形成終身閱讀的意識;要督促學生認真地完成每一篇作文,但也要讓學生養(yǎng)成寫書信、寫日記、寫隨筆、寫博客的良好習慣。而且,要讓學生明確,寫不是為了從教師那里得到一個滿意的分數(shù)或評價,而是為了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或者是自己的心聲。同時,從打電話到會客人,從聽廣播到看電視,從煙酒廣告到家用電器說明書……無一不是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運用,如果運用得當,恰是給訓練學生辨字正音、明目聰耳提供了生活化、社會化的“語文試題”,學生也就把語文學習自然而然地由課堂擴展到了生活
天地。
二、班級生活“語文化”
這是一個相對比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尤其對理科出身的班主任來說,很容易忽視這一點,作為語文老師兼班主任的,若能力爭創(chuàng)新,搞活這一塊,如,班委選擇,讓學生先寫自薦書或上臺講演;班干部在黑板上寫個通知,讓全班學生看看有無錯字、病句;元旦晚會,讓學生寫每個節(jié)目的導詞和各節(jié)目間的串詞……種種此類,則可謂一箭雙雕:學生既是在語文實踐又是在班級建設;老師既是在語文訓練,又是在班級教育,而這一切,結合得又是如此巧妙而不露痕跡。
三、社會生活“語文化”
應結合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參與能力,“社會生活‘語文化”就是要求學生在社會生活的廣闊天地中,自覺運用語文這個生活的工具、人生的武器,為社會盡一份公民的責任。學生每天回家的路上所見所聞所感:街頭交通、農貿市場、城市環(huán)保、治安狀況,甚至個體攤點……都可成為他們關心、思考、評論的對象。“社會生活‘語文化”并不僅指學生的街頭活動,也包括學生雖然身處校園即始終保持著熱愛生活、關心改革、思考社會的好習慣,許多社會熱點,都能在學生中產生巨大的反響,如新世紀鐘聲敲響,布置大家寫《21世紀的暢想》,展開學生理想的翅膀;第25屆奧運會我國名列金牌集團第二,吳××同學寫出《病夫不再》;“飛人”劉翔奪得百米跨欄世界冠軍,打破了非洲人一統(tǒng)天下的世界格局,趙××同學寫出了《我能行:盛世的絕唱》……學生所獲得的己遠遠不只是不斷提高聽、說、讀、寫能力,更有日益增強的現(xiàn)代公民意識。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實現(xiàn)學生生活“語文化”,讓生活走進語文課堂教學,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綜合實踐能力和個性品質,才能真正實現(xiàn)教育的本質性任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