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繼輝
摘 要:新概念作文所提倡的“兩新一真”——即新思維、新表達、真體驗,正沖擊著我們的教育觀念。但其存在的誤區(qū)不容忽視,如“新概念”內涵的界定不清;指導思想定位的欠妥;對寫作能力的誤導等。在新課標實施背景下,作文教學應文要“載道”;要“以內養(yǎng)外”;要“氣盛言宜”。倡導健康文風,解放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具有人文性、審美性、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這才應該是新概念作文所提倡的。
關鍵詞:新概念;作文;反思
1998年12月,由上?!睹妊俊冯s志社和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七所全國重點大學聯(lián)合舉辦的號稱“挑戰(zhàn)中國語文應試作文教育”的首屆及后幾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引起了全社會特別是語文教育界的極大關注,媒體稱此為“中國語文教學制度改革的第一道曙光”。新概念作文大賽以“新思維、新表達、真體驗”的旗號,以“創(chuàng)造性、發(fā)散思維,打破舊觀念、舊規(guī)范的束縛,打破僵化保守,無拘無束;不受題材、體裁限制,使用屬于自己的充滿個性的語言,反對套話,反對千人一面、眾口一詞;真實、真切、真誠、真摯地關注、感受、體驗生活”為宗旨,一反傳統(tǒng)的作文命題模式,鼓勵學生打破舊觀念、舊規(guī)范的束縛,尋找自我,感受生活,大膽想象,開拓創(chuàng)新,確實具有突破傳統(tǒng)作文模式的一面。它以全新的姿態(tài)激烈地沖擊著中學作文教學乃至整個語文教育界,的確給沉悶的中學語文教育界帶來了一股強勁的春風。然而,我們認真反思其用意,似乎又覺得它并非救治作文教學弊端的良方,在某種程度上,它也許比傳統(tǒng)作文教學走入了更深的誤區(qū)。
一、“新概念”內涵的界定不清
何為“新概念”?組織者這樣闡釋:“新概念”就是兩新一真:新思維、新表達、真體驗。新概念強調創(chuàng)造性、發(fā)散型思維,鼓勵打破舊觀念、舊規(guī)范的束縛。在寫作上不受題材、體裁的限制,希望青少年使用屬于自己的充滿個性的語言,反對套話,特別是反對千人一面,眾口一詞。而做到這一點,更關鍵的還是取決于有真實的體驗,真切、真誠地關注、觀察、體察生活。
“新概念作文”提倡的“兩新一真”的概念,不就是當前作文教學所要求學生的觀念嗎?中學的作文教學,從來提倡要寫真實的體驗,要有個性的發(fā)現(xiàn),并且也從來就有不少符合“新概念”要求的好作品。試問,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何時反對過“個性化的語言”?何時不強調“真實的體驗”?那么,這個“新概念”何新之有?從大賽獲獎作品來看,其概念也不見得是和“篇幅短小精悍,內容幽默風趣,緊密結合生活”的“新概念作文”之“概念”一以貫之的。
“新概念作文大賽”高舉所謂創(chuàng)新大旗,試圖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以“鮮明地和目前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文區(qū)分開來”,并可對“已面臨巨大的危機,已經遠遠不能夠適應時代的需要”的中學語文教育“提供正確的導向作用”。然而,由于忽視傳統(tǒng)語文教育所重視的作文基礎教育,欠缺公正客觀地認識語文教育的客觀現(xiàn)狀,并且割裂了創(chuàng)新與傳統(tǒng)的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因而最終導致其對自身認識的不明確,當然只能對概念作籠統(tǒng)的闡釋了。細究根源,創(chuàng)新只是一面大旗,“新概念”繞了一個圈,仍舊回到了原地。你能說“賣豆腐”的作文題與傳統(tǒng)的材料作文有多大區(qū)別?那“啃了一口的蘋果”也許只能使大多數(shù)中學生不知所措。參加大賽的無錫一中高三學生韓智勇在他的復賽作文《關于“賣豆腐”》中有一段這樣的話:“但究竟所謂‘新概念怎么個新法,我懷疑不但我們每個考生不明了,評委們也未必能有個準確的定義。所以我要做的,是迎合評委們的口味,他們說新就是新了?!薄芭f概念”有舊框框,“新概念”卻竟成了“評委們的口味”?
不過,有識之士的分析還是很客觀的,中科院院士江歡成說:“我認為基本功最重要,而思想活躍,開放程度與整個社會、時代有關,不是一門語文課可以代替的,也不是單純學校教育可改變的?!胂罅?、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是綜合的,不是寫文章本身能造就的?!@不是語文課的問題?!边@就站得更高,因而看得也更全面。
二、指導思想定位的欠佳
“新概念作文”倡導者的目的,是“為了文學后備人才的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睹妊俊放e辦“新概念作文大賽”,“這樣,具有語文創(chuàng)造活力的優(yōu)秀作品……也可為中學語文教育提供正確的導向作用。”組織者一開始就把大賽與文學聯(lián)系在一起,定位在“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文學后備人才”上,并試圖以此指導中學語文教育,這個指導思想無疑是與中學作文教學的規(guī)律相悖的。
中學作文教學處于基礎地位,夯實基本功是教學的根本,這個基本功便是利用作文這一交際工具進行交流的能力,再具體點,就是能寫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及常用應用文,做到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并力求有創(chuàng)意?!靶赂拍钭魑拇筚悺钡膮①悓ο笫侵袑W生,而文學創(chuàng)作不是中學作文教學的主導。作文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必須具備相當?shù)纳铙w驗、知識積累、文化底蘊和人格涵養(yǎng)。高中語文新教材雖然增加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但仍側重于閱讀和鑒賞的層面,并未上升到創(chuàng)作的高度來作要求,這是很科學的。我們還是提倡中學生應多寫些說理性的、評價性的、鑒賞性的文章,以利于寫作能力、思維能力、鑒別能力的提高。當然,也不能一概排斥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少數(shù)學生有這方面的天賦愛好,也不妨一試,它確實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和藝術審美力。但絕不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把作文大賽定位在對文學新人的培養(yǎng),以之來否定學校的作文教學,這本身就違反了中學作文教學的目的要求,再要求整個語文界按此辦理,這樣,就把“新概念作文”引向一個與中學作文教學不甚相干的死胡同去。每一個學生學有所長,發(fā)展前景各不相同,作文于他們而言,功用也各不相同,怎么能都以文學新人的標準去要求他們呢?中科院院士孫敬良在討論時說:“我不反對這項競賽,但覺得其想法有點理想化。我覺得文學是人的喜好,我就喜歡一些富有情感的、寓情于景、見景生情的文字,(文學創(chuàng)作)是需要一定功底的。需要多讀書?!辈豢紤]作文教學本身的規(guī)律,不考慮寫作主體本身的特點,何以“給語文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學新思維”?何以“為中學語文教育提供正確的導向作用”?endprint
三、對寫作能力的誤導
寫作能力的提高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多項積累:課外閱讀、生活觀察、情感體驗、思維訓練、寫作技法等等。積累是有過程、有層次的,積累是多方位、多形式、多內容的。積累越深厚,提高越迅速。作文教學,即便是記敘文教學,各個年級的要求也不同,從初中生的觀察到描寫,到高中記敘的雙線結構到描寫、議論、抒情相結合,教學有一個漸次展開加深的過程。因此,從選擇材料、結構文章到語言表達等方法,都需要日積月累的訓練。這正是作文教學應遵循的規(guī)律。離開了這個前提,任何形式的創(chuàng)新都只能是空中樓閣。
四、新課標背景下作文教學的思考
對于新概念作文,著名作家王安憶曾在華東師大答小記者問時指出:“總體來說好像不是太滿意,我覺得他們里面有一點特別時尚性的東西,非常時髦、非常潮流化。彼此都很像的那種表述的方式和情感的方式……現(xiàn)在有很多句子都是不通順的?!敝袊鴼v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從一個誤區(qū)走進另一個誤區(qū)的遺憾在不斷上演著,從西昆酬唱集到江西詩派,從應試作文到新概念作文,這教訓難道還不深刻嗎?為此,我作了一番深刻思考。
思考一:文要“載道”
中學生的大腦要比小學生更成熟,但正因這個時期,中學生的言行也比小學生來得偏激,他們容易看到事物的陰暗面,并因此而憤憤不平。作為育人者,就有必要引導學生作客觀的思考,對生活中的事作多層次的剖析,教會他們用最真、最善、最美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閃光點,從陰暗面走到明亮處來。著名的雕塑家羅丹曾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笔堑?,美,無處不在。佛家有語:心中有燈,自見光明。只有心中有真、有善、有美,才能使身心健康發(fā)展,才能寫出健康的文章。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否則勢必導致孩子們的思想觀念質的退化,因為他們一方面不滿,一方面容易潛移默化地效法于反面的榜樣。當然,這并非都是由于文章的影響,但雜志、影視作品與老師們的思想傾向一直是學生所關注的,特別是同齡人的一些文章,對他們更是影響甚大。古人云:“文以載道?!辈还芪恼聦ΤC正社會風氣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它都必須發(fā)揮它的本職功能,盡最大的努力讓孩子們去領略美,沐浴美,也促使他們去創(chuàng)造美,這樣,我們的作品才是有正能量的,我們的孩子才是有希望的。由華東師大主編的《中學語文教學法》中“作文教學”一章講到:“要幫助學生去發(fā)現(xiàn)生活美,挖掘本質美,以高尚的審美情趣去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惡,寫出積極向上,思想感情健康的文章。”我想,它的本意應也在此。
思考二:文要“以內養(yǎng)外”
文章的形式要為內容服務。一篇文章的形式要服從于內容的需要。魯迅先生的怒斥,要通過雜文來體現(xiàn)深度;聞一多先生的悲憤,只有直接演講方顯力量;而三毛的深情與孤寂,則非散文無以抒懷……任何一種內在的情感,都要通過特定的形式予以展現(xiàn),這是自“詩言志”的《詩經》到“我口寫我手”的“詩界革命”的發(fā)展規(guī)律。誠然,新奇的形式容易吸引讀者的眼睛,但,它的生命力是不強的,歷史上流傳至今的千古佳作,哪篇靠的是新奇的形式?一個人的氣質要比外貌更讓人動心,何況是文章呢?當然,為師者要引導學生的作文從“氣質”到“外貌”都表現(xiàn)到最佳。這就需要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多學習中外佳作的長處,提高作文的
能力。
思考三:文要“氣盛言宜”
所謂言為心聲,語言只是文章的物質外殼,語言的運用,要出于文章和情感的需要。一代文學宗師韓愈曾在《與李翊書》中談到:“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可見,適宜的語言來自于作家內在精神修養(yǎng)的浩然之氣,而非一些學生盲目追求的乖僻的詞匯。如果一味地在語言文字上翻新出奇,就必然造成另一種浮華的文風,那是非常不可取的,南宋江西詩派的冷僻字運詩,不就是一個例子嗎?許多語文界前輩還要求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課后閱讀的指導,語言功底深厚,與大量閱讀,廣取博采是密切相關的?!毙赂拍钭魑奶岢氖恰笆褂米约旱膫€性語言”,個性化語言不等于奇異的文字,不等于可以用“太棒了”來表達的時候卻偏要用一個“哇噻”一個“cool”!個性化語言依然必須依靠深厚的語言功底,唯有如此,筆尖流淌的才能是有靈性的話語。如王安憶所言:“首先還是要把語文的基礎學好,現(xiàn)在有很多句子都是不通順的。”處在新時代,適當?shù)奈站哂袧庥舻臅r代氣息的新詞匯是應該的,但切不可誤用、濫用,否則,這個“新”,便只能是濫竽充數(shù)、名不副實了。
倡導健康文風,解放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具有人文性、審美性、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這才應該是新概念作文所提倡的。作為學生的指導者,我們有必要教會學生用審美的眼光去觀察,用理性的思維去分析、去評議,指導學生真實、真切、真誠、真摯地去關注、感受、體驗生活。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鼓勵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應是靈活地創(chuàng)造,而不是盲目排斥!新作文要想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就不應盲目追求時尚?!棒~肉”很好,“青菜”應也不錯。偏食,只會導致營養(yǎng)不良,日漸消瘦。一篇真正“長壽”的文章,應該是從骨子里頭都是活的。而這個“活力”,依靠的應是感受獨特的心靈。
參考文獻:
陳佳勇.首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作品選:A卷[Z].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