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蓮
隨著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已經(jīng)慢慢趨向于追求一種民主、平等、合作、對話的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但目前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語文教學仍然占據(jù)著現(xiàn)代課堂的主導地位,師生之間缺乏平等交流、雙向互動,是典型的應試教育背景下的主從型師生關系,突出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主宰課堂教學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師處于主體地位,主宰課堂上的一切。整節(jié)課,教師都是按照預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和環(huán)節(jié),不折不扣地將知識信息傳遞給學生,而不向?qū)W生提供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對于一篇課文,大多數(shù)教師還是沿用上個世紀從蘇聯(lián)傳來的“老八股”的教學模式:板書課題——介紹背景——字詞教學——泛讀課文——分析課文——總結主題——歸納寫作特點——布置作業(yè)。這樣的課堂是機械的、僵化的。閱讀教學則是以主題分析代替領悟,結構解剖代替欣賞,語意講述代替品味,沒有多少是學生自己的體會和感悟,甚至寫作文都是按教師設計好的套路。
教師一般不給學生發(fā)表見解的機會,即使是問題,也是教師問學生答,最后又回歸到教師或教參的標準答案上來。學生讀的都是教師的分析,教師的答案。學生被當做知識的消極接收器,始終處于被動地位。這樣的語文教學,不單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剝奪了學生學習自主性,還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打擊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二、師生間缺乏交流意識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以知識的靜態(tài)傳授為中心,在課堂上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把學生當做是知識的“容器”不斷地灌輸。進行教學時,教師的任務就是努力引導學生,直至得出預定的答案。教師以權威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以結論或權威人物的看法否定其他人的分析,學生只能重復教師的具有絕對權威性的內(nèi)容。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意識,忽視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師生間缺乏全面深入的情感交流和知識交流,學生只能被動地服從,不能有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和觀點,更不能和教師討論、爭辯。課堂教學活動常成為教師的個人表演,忽視了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這種教育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只能是聽話服從、毫無個性、缺乏創(chuàng)造性的人,當然也只能是片面發(fā)展的人。在這種主從型的師生關系中,一方面負有社會責任的教師強制學生學習,掌握知識;另一方面喪失選擇自由、被迫學習的學生,把教師的行為看成是壓制、侵犯,導致師生關系緊張、尖銳和學生對教師的不信任。
三、教師對學生態(tài)度上缺乏公平性
教師把聽話、用功、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劃為優(yōu)等生,而對學生的其他興趣、愛好、個性、特長發(fā)展進行壓制,使其朝自己心目中的好學生方向發(fā)展。一些教師對成績好的學生過于偏愛,這也無形中剝奪了那些所謂差生在課堂上的話語權。有的教師甚至采取排座等手段來減少他們對“好”學生的干擾,把那些“差生”置于邊緣的境地。教師對基礎好、以往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給與特殊優(yōu)待,用學生的話來形容,就是“老師喜歡好學生,不喜歡成績差的,一碗水端不平”。甚至有的學生就因為成績、表現(xiàn)不好導致在課堂上老師看都不看他們一眼。
課堂教學中,教師出于主觀上對學生的選擇偏好或客觀上希望行課順利、節(jié)省課堂時間、實現(xiàn)教學計劃的目的,總是對自己喜愛或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充滿積極期待,給他們充足的機會展現(xiàn)、練習,教師在態(tài)度上多是鼓勵和贊許。對于成績、表現(xiàn)后進的學生,因為各方面的原因,教師根本就沒想到給他們足夠的機會提升展示自己。即使有機會站起來和教師互動,恐怕那些學生聽到最多的就是“你上課沒聽嗎?真笨”“不會就不要舉手”“還逞能呢!”這樣傷害學生自尊,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話。或許學生正是因為教師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使得學生與你的距離越來越遠,關系也越來越糟。
四、單一的目的導致師生關系畸形
在教學成績這座大山的重壓下,教師和學生都為“分”疲于奔命,語文教學更是如此。許多教師恨不得馬上找到可以有立竿見影效果的學習語文的方法,來應用于語文教學,提高語文成績。于是,一天一篇作文,一天一張試卷,搞題海戰(zhàn)術。不切實際的高要求和盲目做題使學生和教師都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身心疲憊。還有,部分教師對學習成績不理想、不聽話的學生的駕馭方法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諷刺、挖苦,甚至變相體罰。
新課程改革倡導“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辈还苁墙處熯€是學生,都會因為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社會體驗、知識水平,對課本的知識有不同的理解和體驗。例如:對于一篇文學作品,教師有他獨特的審美感受,學生也有。教師應該認真聽取學生的個人見解,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使這些想法是幼稚的、偏激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教師都應該先尊重他們。如果想法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教師應該鼓勵和贊許。在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應多一些不拘一格,少一些墨守成規(guī);多一些百家爭鳴,少一些“一言堂”“滿堂灌”,一改過去死氣沉沉的教室為煥發(fā)活力的課堂,變過去學生厭倦的課堂為學生喜歡、教師輕松的快樂舞臺。
總之,有了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才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理念的核心就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而不是少數(shù)人的發(fā)展。所以,教師在處理師生關系的時候,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時刻把學生放在心上,要把學生看作是鮮活的有生命,有思想的人,而不單單把他們當作一個接收知識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