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虎原
清水河縣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部,中華民族的兩大象征——萬里長城與九曲黃河,在此相見握手。特殊的地形地貌決定了它特殊的區(qū)位優(yōu)勢——往南進入中原,往北走向大漠。于是,這里融合積淀了多元的歷史文化。
清水河縣現有34所中小學幼兒園,在校生12700多人。近年來,各級各類學校迎著民族復興的曙光,通過校園文化立德樹人。
讀書活動與文學社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要求,義務教育階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0萬字(相當于拇指厚16本書的內容)。為此,清水河縣在規(guī)?;闹行W建起圖書室,總藏書近30萬冊,倡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汲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營養(yǎng)。
城關鎮(zhèn)逸夫小學是香港邵逸夫基金會捐贈60萬港幣,與“國家貧困地區(qū)義務教育工程”項目投資捆綁建成的。針對農村學生比例大、沒有課外閱讀習慣的狀況,該校從2012年啟動“隨年級主題閱讀”實驗,在此基礎上召開班級故事會,用故事喚醒學生的精神世界。城關鎮(zhèn)第三小學精心打造書香校園,全天開放圖書室,各個班級建立圖書角,鼓勵學生把家里的好書拿來與同學們分享。
2010年,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文明辦、教育廳等單位聯(lián)合舉辦“風鈴下”少年兒童系列閱讀活動,清水河縣中小學生的參與率和獲獎率都名列前茅。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智慧是城關鎮(zhèn)第一小學的一名學生,她讀過的書相當于小學生課外必讀書目規(guī)定數量的三倍。她曾參與第五屆“全國少兒書信大賽”、第十屆全國青少年“春蕾杯”征文、全國青少年五好小公民“我是90后”讀書征文等活動并榮獲多項大獎。
文學社團是讀書活動的延伸。幾年來,清水河縣學校文學社團雨后春筍般出現。普通高級中學的《河水清清》、清水河縣第一中學的《沃土》、清水河縣第二中學的《常青文苑》、城關鎮(zhèn)第一小學的《槐花飄香》、城關鎮(zhèn)逸夫小學的《啟夢》等???,都有鮮明的特色。
校園環(huán)境人文透視
清水河縣近些年新建、改建的學校大都比較注重文化氛圍的營造。遷址后的清水河縣普通高級中學占地6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29000多平方米。高大的橙色教學樓,方方正正的圖書實驗樓、造型獨特的圓柱形學生服務樓、深紅色的學生公寓樓以及寬敞的塑膠體育場錯落有致,其間樹木環(huán)繞、櫥窗點綴、華燈矗立……整體格局給人高雅圣潔的享受。廣場中心弧形墻上的浮雕“琴棋書畫”“孔子游學”“四書五經”古樸大氣。校園東圍墻鑲嵌45幅仿紫銅浮雕,從盤古開天地到現代高科技……畫面以豐富的思想內容和濃厚的藝術氣息為主,再現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師生徜徉其間,指指點點、心領神會,思想境界在不知不覺中提升。
清水河縣第一中學在有限的校園空間內合理布局,掩映于教學主樓前綠樹叢中的大理石“啟迪”雕塑寓意深刻,黑色底座上展開一本厚厚的書,上面豎一把鑰匙—— 讀書方可打開智慧的大門。
城關鎮(zhèn)明德幼兒園擁有2600平方米的綠化面積,為打造花果園特色,邀請林場師傅為原有海棠嫁接了沙果和海紅;園舍四周栽植云杉、樟子松,道路兩邊遍植丁香、榆葉梅。孩子們游玩于花香四溢、綠籬幽深之中,歡樂情趣無需言表。
城關鎮(zhèn)第三小學的校園里擺放著石桌、石凳,上面?zhèn)溆卸喾N棋類,學生們在課余時間下下棋,既娛樂又益智;校園固定的幾個角落里,備有跳繩、球拍等體育用品,學生玩過后總能自覺地放回原處。文明儒雅的校風逐漸形成。
讓民族之花綻放
清水河縣有蒙、漢、回、滿等12個民族,蒙古族是主體少數民族。挖掘蒙古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既是對少數民族的尊重,又是文化傳承的實際行動。
地處喇嘛灣黃河古渡口的民族中學,開展每人學唱一首蒙古族民歌、學說一句蒙古族問候語、學講一個蒙古族故事的“三學”活動。節(jié)日慶典或接待來賓時,蒙古族服飾及禮儀讓民族氛圍更加濃厚。在呼和浩特市民族中小學學生運動會的搏克和蒙古象棋比賽中成績喜人,學校被呼和浩特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和教育局授予“民族教育管理三A級”單位稱號。
清水河縣民族幼兒園利用電教設備播放少數民族風情,不斷加深孩子們對民族文化的理解。2012年12月,蒙古國烏蘭巴托教育考察團前來考察。小朋友富有民族特色的節(jié)目,博得了蒙古國友人的陣陣掌聲。演出結束后,客人們爭著與頭戴尖尖帽、身著蒙古袍的小演員合影,說要帶回去與親朋好友分享中國小朋友的可愛。
牢記文化的根
漢字不但表音而且表義,一個漢字就有一個故事,它是中華文化的根?!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好漢字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練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性情、態(tài)度、審美趣味養(yǎng)成的過程?!?/p>
清水河縣第一中學被內蒙古書法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確定為“書法教育實驗學?!币詠?,牢固樹立“寫字就是育人”的思想。學校成立寫字教學指導小組;印發(fā)習字帖要求中青年教師習寫,并將“作業(yè)”每月上交教務處,作為對教師業(yè)務考核的依據之一;教學技能大賽把粉筆字列入評分內容;每學期舉辦一次師生書法展覽;邀請內蒙古大學中文系黨委原書記張鈞和呼和浩特市劉振雄等知名書法愛好者揮毫潑墨,將作品裝裱懸掛。師生的寫字興趣在一系列活動中受到激發(fā),寫字教學有聲有色,師生寫字功夫日益提高。
城關鎮(zhèn)第一小學的前身是乾隆六十年官民捐資興建的“義學”,已有210多年歷史了。近年來,學校以“七彩成語”系列實踐活動為契機,讓學生與成語結為良友。一個個成語故事、一本本成語筆記、一系列成語活動,點亮了學生學習成語的眼睛,也點亮了學生學習母語的眼睛。
清水河縣第二中學地處城鄉(xiāng)接合部,是政府指定的農民工隨遷子弟就讀學校。他們將《名賢集》《弟子規(guī)》等傳統(tǒng)蒙學典籍加以整合,開發(fā)校本教材。初一年級以《弟子規(guī)》為藍本,每學期舉辦一次蒙學經典誦讀和一次國學知識競賽;初二年級以《名賢集》為藍本,每學期召開一次國學主題班會和一次國學演講比賽;初三年級以知名國學研究者的視頻講座為藍本,編排文藝節(jié)目匯報演出。通過校本國學課程,學生猶如與歷史圣賢平等交流,說臟話等不文明行為基本消除,集會上操時喧嘩、推搡、吃零食等現象再也看不到了。
城關鎮(zhèn)第三小學每天早上安排十分鐘的古詩詞誦讀,現在有的同學能吟誦300多首古詩詞。記誦、領悟春雨般滋潤著學生稚嫩的心田。
留住美的記憶
美術是少年兒童智慧和靈感的源泉。清水河縣城關鎮(zhèn)第三小學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開設了少兒版畫、剪紙、泥塑等興趣課程,組織學生到大自然中寫生。學生作品多次在自治區(qū)和全國大賽中獲獎,從這里走出的許多學生考上了藝術類院校。該校還是內蒙古美術家協(xié)會少兒美術藝委會唯一在旗縣掛牌的基地學校。
清水河縣擁有豐富的耐火土資源,制瓷業(yè)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現在完整保存于黃河岸邊黑礬溝村的“饅頭窯”,被譽為瓷窯“活化石”。為傳承這些歷史文化,城關鎮(zhèn)第三小學于2013年投資6萬多元購買陶瓷烤箱,創(chuàng)建陶藝工作室,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捏動物、捏人物、捏器物……然后烤制,發(fā)展觀察思維與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
越是民族的,越是走向世界的。從2013年開始,城關鎮(zhèn)第三小學又掀起人人學吹葫蘆絲的熱潮,聘請葫蘆絲表演藝人輔導培訓后,老師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方法與技巧。2014年5月,呼和浩特市中學生運動會在清水河縣舉行,該校500人的葫蘆絲表演隊在開幕式上一展風采。
鄉(xiāng)村建起少年宮
宏河鎮(zhèn)小學是一所鄉(xiāng)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比較多,學生們長期吃住在學校,生活相對單調。2011年12月,由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的“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在這里建成。每天下午放學或節(jié)假日,音樂室里歌聲飄蕩,琴聲飛揚;手工制作室里一件件充滿童趣的作品想象奇特;乒乓球室,小小銀球飛來飛去,一張張笑臉,一聲聲喝彩,穿行在快樂與幸福之間。室外竹竿舞、打陀螺、滾鐵環(huán)……展示著農村孩子內心的快樂。
清水河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于2013年9月建成,可容納800名學生同時開展興趣活動。中心利用每年學生校外160多天的休息時間,開設了古箏、水墨畫、民族舞蹈等十幾門課程?;顒又行默F有學生500多人,已成為清水河縣少年兒童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特長、陶冶情操的樂園。
清水河縣教育史館是在關帝廟正殿基礎上改造成的文化場館。文化墻上裝飾孔子、葉圣陶、蘇格拉底等14位古今中外教育家頭像及言論。三個展室共展出圖片400多張、實物900多件,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清水河人200多年來耕耘智慧家園的坎坷歷程。2013年8月,教育史館正式對外開放,是清水河縣教育的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