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只知道憐惜孩子,不舍得使用孩子”,這是當前成人對孩子“愛”的誤區(qū),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在被他人需要和使用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在小學中年段教育中,我通過“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參與進來,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關(guān)鍵詞:愛學生 用學生 小學 活動
新學期開始了,校園里除了學生,活躍了大量成人的身影,這些身影中大部分是家委會的家長們,還有些是熱心的社區(qū)義工,他們代替學生打掃教室衛(wèi)生、布置班級的板報、分發(fā)課本,并自發(fā)組織捐款給學生購買新學期可能會需要用到的東西。有成人參與的班級,教室里很快被布置一新,這些成人們用自己的勞動“愛”著學生,一點也不舍得用學生,卻不知道“學生動手的機會越來越少”,成人這種高效的勞動進入了對學生“愛”的誤區(qū)。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在被他人需要和使用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痹谛W中年段教育中,我通過“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參與進來,和以往教師、家長全程幫助相比,用學生“活動”,花的時間更多一些,效果卻好很多。
一、發(fā)言競賽
每節(jié)課教師提問的時候,有很多學生舉手回答教師的問題,但同時,由于種種原因,越來越多的學生不會參與到課堂中,即使教師點了沒有舉手的學生,他們也往往不會回答或者回答錯誤。久而久之,從不舉手的學生往往游離了課堂,很多學生都是人在心不在,在聽課中開小差,學習效果下降。
針對這個現(xiàn)象,我設計了“發(fā)言競賽”,設定規(guī)則:(1)每個學生在一天的課程中必須至少有一次發(fā)言,這次發(fā)言可以是對的,也可以是錯的,只要參與了發(fā)言即算合格。(2)當天發(fā)言最多次數(shù)的可以得到教師的獎勵,當天一直沒有發(fā)言的學生會得到處罰。
二、朗讀PK賽
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總有學生懷有僥幸心理,朗讀的時候?qū)谛?,不發(fā)音,以往我們常把“聽、讀、背誦”作為作業(yè)布置給學生回家完成,然后由家長監(jiān)督、簽名,學生學習被動而不自由,學習效率有限。
用活動讓學生動起來!我們訂立了朗讀PK,并把結(jié)果直接與當天的書面作業(yè)量掛鉤,規(guī)則如下:(1)兩組PK同樣內(nèi)容,勝利方當天書面作業(yè)減半,失敗方正常。(2)允許失敗方挑戰(zhàn)一次,再次挑戰(zhàn)成功,作業(yè)減半,再次挑戰(zhàn)失敗,作業(yè)加倍。(3)隨機分組,允許臨時小組選出臨時小組長,并互相監(jiān)督。(4)PK形式自由設計,
為了課堂上PK的效果,為了更少的作業(yè),學生回家拼命地朗誦,甚至到脫口而出的背誦,朗讀更有效果,也解放了家長的監(jiān)督,學生也在學習的過程中越來越自信。
三、創(chuàng)意板報
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看起來還是很小,板報常常是由成人布置,教室內(nèi)的板報通常有一塊是紅花榜,教室外的板報通常都是圍繞學校近階段的教育主題開展,定好主題后,布置給學生,學生“百度”,然后在文檔中排列組合,配上圖片、邊框,最后花錢彩色打印,內(nèi)容和色彩都很豐富的板報確實好看,卻少了一些靈氣。當我決定不請家長幫忙,也不自己插手后,把布置的任務交給了班委,他們給了我不一樣的“創(chuàng)意”。
教室外的“閱讀天地”,被學生布置成“生長的草本植物”,絕大多數(shù)采用了手繪,手繪的素材沒有電腦打印的絢爛色彩,花費的時間更多,卻每一張都匠心獨具,獨一無二。
教室內(nèi)的“紅花榜”一改往日一個人名后面貼紅花的成人傳統(tǒng),由學生自己命名為“年年有魚,力爭上游”“馬年萬馬奔騰”的主題繪畫上,一片綠草地旁一條湍急的河流,河流的底部集中了25條小魚,每條小魚都代表了一個女生,草地的底部集中25匹小馬,每匹馬代表了一個男生。當某個同學積攢到50顆星,100顆星……可以得到另外一個顏色的代表自己的魚或者馬,當星星數(shù)量突破403顆(班級代號),可以得到宣傳委員私人定制的手繪“美人魚”或者“獨角獸飛馬”,突破1000顆,有可能得到傳說中的化龍……
學生為這個平時不起眼的“紅花榜”賦予了美麗的故事,力爭上游不再僅僅是是教師和好學生的專利,而是屬于班里的每一個學生。
四、表演也是讀書
大量閱讀是提高學生理解力的最有效手段,從低年級的繪本閱讀,到中高年級的童話、故事閱讀。閱讀增加學生的知識面,給學生的學習開了一扇窗。閱讀在短期看,對成績的提高不明顯,長期堅持,對學生的好處很多。很多學生讀書只是喜歡看漫畫和故事,而不喜歡看文字多,或者思考多的書,舉辦“演講與表演”的活動,即是學生閱讀的加深,也是小組配合的演練,更在表演中互相磨合,領(lǐng)會書中的意境。
愛學生,就要舍得用學生,要放心讓自己的學生去經(jīng)歷人生的困難;愛學生,要讓學生親身體驗勞動的辛苦與快樂。愛學生,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相信學生行,并且給學生展示“行”的機會,喚醒學生的所有潛能,讓學生成為自信而獨立的人。特別在小學階段,愛學生,更要舍得“用”學生。讓學生在被需要和使用時,感受自身的價值。而不是由成人包辦一切,讓學生潛意識認為“你行我不行”。
一個學生被成人使用和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偉大,進而感悟到對父母和教師深深的愛意與敬意,產(chǎn)生強烈的責任感。舍得用學生,學生才能體會到自身的價值所在,極大地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在用學生的時候,成人習慣于看到學生的缺點就馬上指出來,成人的出發(fā)點是正確的,然而,學生會潛意識地否定自己,認為自己不被接納和認可。直接告訴學生缺點,是很難讓學生改掉缺點的。如果能夠找出學生做得好的方面,及時表揚確認,那么,學生就會欣然接受,優(yōu)點多了,缺點自然就少了。
教育學生的過程類似釣魚,魚兒剛咬鉤時,不能馬上提線,要溜魚,等到魚兒完全咬住了,再把魚兒拖出水面,設計活動“用學生”是為了對學生進行教育,要避免與學生直接的沖突和對撞,學生遇到困難了,設計活動讓學生繼續(xù)參與,辦法總比困難多。在教育中設計“活動”既讓學生愿意接受,也給了學生成長的時間和空間。
參考文獻:
[1]張殊.怎樣才是真正地愛學生[J].北京文學·精彩閱讀,2008(3).
[2]徐文慧.用學生的眼睛看學生[J].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1(12).
(責編 田彩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