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敏
摘 要:本文通過探討儒家德育思想的內涵及其在當代教育中的實現(xiàn)途徑,意在挖掘儒家德育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關鍵詞:儒家思想;德育思想;大學生;現(xiàn)代價值
一、當代大學生德育素質培養(yǎng)的內涵
德育素質培養(yǎng),包括正確的政治社會理想,專業(yè)的工作能力,完善的心理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
(一)正確的政治社會理想。指當代大學生擁有對國家發(fā)展的方向,社會進步的趨勢,以及與此相關的知識和能力儲備。大同社會的理想是儒家治國理念,社會發(fā)展理想的集中體現(xiàn),并且與我國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最高理想是一致的。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進程本身就是實現(xiàn)大同社會的過程。為此,作為大學生,我們需要培養(yǎng)明確的政治方向,包括政治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同時對我國社會的主要發(fā)展趨勢和前沿問題多加關心,真正做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二)專業(yè)的工作能力。社會理想和國家理想必須建立在強大的經濟、軍事、科技、教育等基礎之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作為一個整體,各行各業(yè)、各個階層,各個領域的超越和發(fā)展。為此,作為大學生,掌握好專業(yè)技能是立身之本,也是成就事業(yè)的基礎,近可修身齊家,遠可治國平天下。
(三)完善的心理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完善的心理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是大學生在現(xiàn)代社會生存發(fā)展的必備素質。《禮記》的《中庸》篇,將“誠”確認為人之本心與天之本原;《禮記》的《大學》篇強調“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及“明明德、親民、至于至善”;主張“君子以自強不息”。儒家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教育,能使得當代大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增強自己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的自覺性以及克服困難的忍耐力。
二、儒家德育的實現(xiàn)途徑
(一)確立以人為本的目標教育模式。儒家思想倡導“以人為本”,強調人的中心和核心地位。德育工作的現(xiàn)代化應該基于此,注重對學生自身的尊嚴和人格尊重,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實現(xiàn)德育的內化教育和外在培養(yǎng)。首先要把“以學生為本”思想體現(xiàn)在對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上的引導、尊重和激勵上,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積極引導學生道德的積極健康發(fā)展。其次要塑造學生主體意識,使學生在德育培養(yǎng)中成為主體,老師只在外圍起輔助引導作用。
(二)提高教師自身道德水準以及以德育人職業(yè)技能。教師是德育思想傳播發(fā)展的重要主體,教師個人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德育思想教育工作的質量。良好的榜樣,現(xiàn)實的模范是進行道德教育最有力的武器。教師要加強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積累和學習,身體力行,為學生樹立好的榜樣。以此來感染學生,引領學生。此外,教師還要轉變觀念,繼承和發(fā)揚儒家道德教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抓好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文明禮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誠信教育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把我國傳統(tǒng)的儒家德育思想和當代社會現(xiàn)實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傳統(tǒng)儒家德育思想推陳出新,重新釋放其生命力。
(三)創(chuàng)新德育教育方式。(1)利用好現(xiàn)代化的科技手段。高校教研和德育教育指導部門應當充分發(fā)揮自身在理論和實踐中的優(yōu)勢,充分闡釋德育教育價值信念的重要性,不斷指導學生進行德育實踐,搭建儒家廣闊而通暢的德育知識共享平臺和德育教育的實踐平臺,從而通過良性引導幫助學生樹立理性成熟的德育思想。(2)嘗試不同的教授方式。通過案例分析,實踐教育等方式從事關大學生切身問題和利益的角度切入,鼓勵學生多參與,多實踐,多思考,多總結。此外,另外,高校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自覺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識,通過德語知識學習和德育教育實踐,同時,高校學生可以倚重學校提供的多種德育教育和心理學課程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質。
(四)大力推進儒家道德教育。借力儒家德育思想,塑造健康的人生觀。儒家的人生觀的前提是對人現(xiàn)實價值肯定,該積極入世,努力進取。大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真理,具有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和人生觀。用儒家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教育,能使得當代大學生高揚生命意識,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觀。
(1)借力儒家義利觀,塑造正確的價值觀。立德、立功、立言被稱為“三立”,是儒家十分推崇的價值觀。大學生價值觀念蘊納了新的時代特征。倡導一種“見利思義”、“舍己忘我”精神,對于這一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很有意義的。用儒家精神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樂于助人,崇尚奮斗。(2)借力儒家天下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儒家認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位卑未敢忘憂國”等千古絕唱。新時期的愛國主義教育要緊密結合時事,結合我國發(fā)展的大背景,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格局,創(chuàng)新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教學方式。(3)借力儒家交際觀,開展交際能力教育。儒家主張“謙、恭、禮”、“和為貴”,強調用“禮”協(xié)調人。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是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F(xiàn)代社會內在的要求大學生有比較成熟的人際交往能力。交往能力越來越成為衡量大學生個人能力的一項重要標準。大學生人際交往廣泛,獨立性更強。此外,良好的交際觀也是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基石。
參考文獻:
[1] 安文鑄.教育科學學引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2] 杜維明.儒家思想新論)))創(chuàng)造性轉換的自我[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