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雯
在“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獲”的原野,注定沒有“把豬吹上天”的風口。而有“食神”之稱的林國榮,硬是依靠“腳踏實地”,把自己的食品王國做成了上市公司。
61歲的林國榮最近迷上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
一句解說詞深深地打動了他——今天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最應該感謝的,是這些通過勞動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好些時候,他都覺得影片中那些在田野上耕耘抑或在大山里采摘的人,仿佛就是他自己。
但對某些情節(jié),林國榮卻有所保留。比如,一個老漢挎著竹簍翻山越嶺地尋找野生香菇,認為野生的雖然外觀差一些,但更具營養(yǎng)和美味。
林國榮并不服氣。在他旗下閩中食品的農業(yè)基地里,香菇密密麻麻地生長在溫室里的培植墻上?!爸灰刂坪脺囟群蜐穸鹊葪l件,跟野生環(huán)境一樣,產業(yè)化種植的香菇就不會比野生的差?!?/p>
林國榮的不服氣自有底氣。40多年來,他將閩中食品從一間關帝廟里的脫水蔬菜小作坊,發(fā)展成了一個全產業(yè)鏈布局、產品遠銷海外26個國家和地區(qū)、年銷售38億多元的農業(yè)產業(yè)帝國。
這很像練習少林功夫。必須下苦功夫從少林長拳練起,再是羅漢拳、伏虎拳,要練易筋經、一指禪,少說也得三四十年。
這片“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獲”的原野,注定沒有“把豬吹上天”的風口。
街道作坊走出關帝廟
1971年,福建莆田縣城廂鎮(zhèn)鳳凰街道的八個待業(yè)青年,在當?shù)匾蛔P帝廟里創(chuàng)立了一個脫水蔬菜小作坊,這個集體性質的小企業(yè),就是閩中食品的前身。
這一年,林國榮18歲,是鄰近街道的一名拖拉機手。在上級的委派下,他開始駕著拖拉機為這個脫水作坊運輸燒鍋爐的煤炭。
小作坊的生意模式是,采購附近農戶的蘑菇,脫水加工后再運往上海出口國外。國外市場對于脫水蔬菜的需求量巨大,小作坊的生意自然蒸蒸日上。這讓拉煤的林國榮非常想加入。
1973年,在熟人的介紹下,林國榮如愿以償進入小作坊,干起了洗菜工、鍋爐工。他健壯如牛,兩三個人燒鍋爐的活,他一個人就能干完。由此,他很快受到了老廠長的賞識。
然而,由于特殊年代的派系斗爭,這家一度年收入50萬元、利潤20萬元的小作坊陷入停滯。直至1982年經營生產恢復正常,在老廠長的保薦下,林國榮當選為分管供銷的副廠長。
此時,加工脫水蔬菜已在山東、江蘇、浙江和福建沿海蔚然成風,關帝廟里的小作坊再不求變,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
頭腦靈活的林國榮想到了在資本上尋求援兵。
在鎮(zhèn)政府全資所有的基礎上,他找來地方政府參股,讓區(qū)鎮(zhèn)兩級政府占股66%,剩下34%的股份,他找到了福建省土畜產進出口公司接手。當時出口貿易都是通過省級國營的進出口貿易公司,這34%的股份,不僅保證了公司出口渠道的暢通,還讓公司從鎮(zhèn)級企業(yè),直接升格為省級企業(yè)。
這一系列的資本運作,讓企業(yè)頓時煥發(fā)出了生機。1986年,占地23畝的莆田市閩中脫水蔬菜廠正式成立,林國榮率領大家走出了關帝廟,并眾望所歸地出任廠長。
踏破鐵鞋省下九千萬
“三個國資股東,三個婆婆”雖然讓公司規(guī)模在閩浙一帶遙遙領先,但付出的代價卻令林國榮感到頭痛。
比如區(qū)鎮(zhèn)兩級政府一度提出讓閩中為當?shù)匾恍├щy國企提供擔保,又比如林國榮曾到外省拿下出口訂單,進出口公司一怒之下下令停產,甚至停售產品包裝鋁箔袋。這讓林國榮堅定了一個想法:企業(yè)要發(fā)展,就一定要把實力做強,體制做活。
因此,1998年,林國榮申請來2060萬元的貸款,用于首期廠房投資。
次年,閩中占地120畝的新廠房落成投產,企業(yè)由此更名為“莆田市閩中蔬菜食品工業(yè)總廠”。這不僅僅是規(guī)模的擴大與名稱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在林國榮的主導下,閩中掌握了一項當時業(yè)界的秘密武器——凍干技術。農產品通過低溫干燥工藝脫水,呈海綿體,保持原有的形狀、色澤和營養(yǎng),泡水后立即恢復原樣。這種凍干食品最初只供給宇航員,后來在歐美市場上鋪開,被用于比薩、火腿腸和牛奶佐食等日常飲食。
林國榮在籌建新廠房時聽說了這種新技術,當即奔赴海外,卻得知建設一條凍干生產線需要整整一個億。
沒錢,怎么辦?林國榮不屈不撓,在國內四處走訪,踏破鐵鞋無覓處,最終在沈陽找到一家工廠,對方能夠生產凍干設備,只需880萬元,省下了9120萬。
由此,閩中成為國內最早掌握凍干技術的企業(yè)之一,凍干產品成了拳頭產品,至今能為閩中帶來近20億元的年銷售額,毛利高達40%。
實力做強后做活體制。2004年9月,兩家分別來自新加坡和美國的投資機構共同出資4500萬元,全盤收購了閩中股權,并將其中的18%(上市后被稀釋至9%)贈送給以林國榮為首的管理層。外資的進入,讓閩中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種植基地,并加快上市的步伐。2010年4月,閩中在新加坡掛牌上市。時至2014年,閩中食品已經成為一個年銷售38億元、農工商三大產業(yè)協(xié)同運轉的國家農業(yè)產業(yè)化龍頭企業(yè)。
海外奇兵拿下智利巴西
在企業(yè)管理上,通常避諱多個家庭成員在同一個公司上班。但在閩中,只要員工工作成績突出,公司便可以為其家人提供一份工作,既激勵了員工,又留住了人才。
這其實是從人性負面到正面的視角轉換?!懊總€小家族都把公司當作最不能丟臉的地方。爸爸在公司做得好,兒子進了公司怎么敢不好好干,給爸爸丟臉?!?/p>
現(xiàn)在,林國榮的兒子劉文聞為代表的第二代閩中人,已逐漸接過父輩的旗幟。
今年31歲的劉文聞,是林國榮的獨子。2002年,因為國際關系問題,林國榮退出了日本市場,閩中的出口量頓時銳減三分之一,急需開辟新的海外戰(zhàn)場,這一任務交給了擁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劉文聞。
2002年,19歲的劉文聞揣著兩萬美金,從中國召集20多個朋友齊赴智利開拓南美市場。一群年輕人把從林國榮那里學到的建立經銷商的銷售模式迅速鋪開,并用閩中高性價比的產品沖擊市場。經過兩年的苦戰(zhàn),劉文聞最終擊敗了當?shù)匾粋€世襲的大蒜貿易商,占據(jù)了智利保鮮大蒜90%的市場,年銷售額高達兩億元。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fā),閩中的產品嚴重滯銷。為讓閩中渡過難關,林國榮給劉文聞下了死命令——必須拿下巴西市場。
幾經商量后,父子兩人決定:既然巴西經銷商拿不出現(xiàn)金,那就先貨后款,把貨物直接運到巴西經銷商的倉庫,并派專人看管,巴西經銷商提貨銷售后再返還進貨款。
沒有進貨款也能做生意,這一大膽的辦法,很快受到了巴西經銷商們的歡迎。劉文聞迅速跟巴西6個大的農產品經銷商建立了關系,一舉沖進了潛力巨大的巴西市場,當年就斬獲了2億元的銷售額。
內心強硬而且善用手腕
至今,林國榮本人在閩中食品的持股并不算多。無論是漫長的國營體制時代,還是后來外資接盤海外上市,雖然與資本方分歧不斷,但他不僅保持了對閩中食品的絕對話語權,還拉扯出了一條與資本方共生共榮的歷史軸線。
這是一種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在國內企業(yè)家群體中,能做到這一步的,只有柳傳志、馬云和任正非等極少數(shù)幾個傳奇人物。林國榮跟他們的共性是,內心強硬,善用手腕。
比如,在1990年前后的國營時期,一次,領導要安排十幾個待業(yè)青年進入閩中工作。林國榮擔心影響企業(yè)運作,便回答說目前確實人手已夠,不如由閩中發(fā)工資給這些人,暫時也不用他們上班,這樣對企業(yè)對他們都好。
第一個月,林國榮便把4.6萬元工資悉數(shù)交給了當?shù)卣?。第二個月,領導想來想去確有不妥,主動提出此事作罷。
又比如,進入外資控股時代后,林國榮希望面對內銷市場做品牌,但控股方不想承擔短期虧損及風險,林國榮最后急了:“品牌必須要做,大不了罷免我!”
現(xiàn)在,閩中的“真田生活有機館”已在福建開了9家,它采用短鏈農業(yè)模式,縮短了有機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距離,僅有機雞蛋一項,每天3000枚都供不應求。
此外,其還進軍飲料市場,2013年,真田系列飲料年銷售額達到2億多元。
評價小組分擔瑣碎事務
管理這個龐大的農業(yè)公司,林國榮的辦法也頗接地氣。
為了避免被瑣碎事務占用過多精力,林國榮設立了一個特別的管理組織—評價小組。
評價小組擁有11名成員,完全由全體員工無記名投票產生,公司副總以上的管理層不得參選。這11名小組成員不脫離生產崗位,他們活躍在車間和田地,接受員工的提議或舉報,并進行實地調查。根據(jù)調查結果和公司制度,11名小組成員以投票方式決定獎勵或者懲罰。
掌握員工“生殺大權”的評價小組,每年都會換屆選舉,如果任期內的確有失公允,四個車間主任級別以上的干部,就可以聯(lián)名罷免一個小組成員,形成互相制衡的局面。
這一套“土機制”,讓林國榮和管理層“少了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研究企業(yè)戰(zhàn)略”。
“大家族文化”
管理層敢于放心地把權力交給評價小組,其實是基于一種以企業(yè)利益為最高利益的價值觀,這也是維系閩中團隊走過40多年風風雨雨的紐帶。
實際上,林國榮從始至終都不是公司的持有者,閩中能走到今天,是他和幾個副總從關帝廟一直堅守至今的結果,正是這段一起奮斗的歷史,沉淀出了閩中獨特的“大家族文化”。“整個公司就是一個大家庭,我們幾個元老想的不是怎么把公司的拿回自己家,而是把自己家的往公司拿,為公司好?!?/p>
在企業(yè)管理上,通常避諱多個家庭成員在同一個公司上班。但在閩中,只要員工工作成績突出,公司便可以為其家人提供一份工作,讓其把家安在閩中,既激勵了員工,又留住了人才。
這其實是從人性負面到正面的視角轉換。“每個小家族都把公司當做最不能丟臉的地方。爸爸在公司做得好,兒子進了公司怎么敢不好好干,給爸爸丟臉?”
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以林國榮的兒子劉文聞為代表的第二代閩中人,開始逐漸接過父輩的旗幟,并為這個擁有40多年歷史的農業(yè)產業(yè)帝國注入了新鮮血液。(編輯/張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