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天賜
摘 要: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部分大學生集體主義觀念的缺失成為困擾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加強大學生班集體建設、培養(yǎng)大學生集體觀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班集體建設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且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更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興衰成敗,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 大學生 班集體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它寄托每一個家庭的希望,承載著祖國未來發(fā)展的動力,擔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其社會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直接影響祖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功利主義、享樂主義、自由主義等思潮侵蝕著大學生的思想,集體觀的整體缺失讓學生在大學生活中失去團隊意識,失去對集體榮譽感的追求。面對這些負能量,我們要認真對待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學生工作的不斷探索,真正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從集體中來,到集體中去”是多數大學生的人生發(fā)展軌跡,他們無時無刻不在集體中生活,而良好的集體風氣能夠育人于無形。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屬性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綜合。事實證明,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只有在集體中才能完成,也只有在集體中個人的才智才會得到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苯Y合當前部分學生缺乏集體觀念、缺乏追求集體榮譽感的動力,對于“集體”概念認識得不夠深刻、不夠重視的局面,我們應該突出強調高校學生工作中班集體的作用,加強班集體建設。優(yōu)秀的班集體建設將使班級的每位成員從中受益,下面從以下方面表達關于優(yōu)秀班集體建設的思考。
一、優(yōu)秀的班集體成員都表現出積極進取的思想特點
大學生是指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國家培養(yǎng)的高級專業(yè)人才,代表著最先進的流行文化,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洞髮W生行為守則》明確規(guī)定大學生應當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其“特殊性”也體現于此。優(yōu)秀的班集體成員都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都存在內部的競爭機制。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喚起人實現自我教育,乃是一種真正的教育。”集體教育不僅僅是整體的說教式的教育模式,更是集體成員通過自我努力表現出積極進取的思想特點,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使班集體的整體建設更上一層樓。
二、優(yōu)秀的班集體都具有良好的學風和班級氛圍
良好的學風和班級氛圍是優(yōu)秀班集體的必備條件之一。學生讀書期間的主要任務就是獲取知識,而現在多數大學生對入學后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往往素質較好的學生能快速適應大學校園生活,但是也有部分學生因此迷失方向,進而沉迷于網絡游戲等,這其中不乏高考成績優(yōu)秀的孩子。怎樣快速、有效地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和生活習慣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點。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學校會相繼開展一系列活動幫助學生快速適應大學生活,班集體的良好學風和班級氛圍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學之間開展朋輩教育、主題班會、班級小課堂等豐富多樣的活動促進班級成員良性發(fā)展,能夠更好地形成學風和班風,使良好的班集體育人于無形。
三、開展具有特色的活動作為集體建設的載體
優(yōu)秀班集體建設不是通過說教式教育實現的,而是通過一系列學生活動的開展和一套完整的激勵體制才能實現的。如主題團日活動的開展、紅色1+1黨支部共建、高校學生黨員進社區(qū)、班級一幫一小課堂、志愿義工服務等一系列活動,活動本身作為一個載體能夠產生向心力,不僅使學生們從活動中感受到快樂,更具有育人功能。如高校黨員進社區(qū)活動,讓金字塔尖里生活的學生走進基層社區(qū),為社區(qū)的一老一小開展貼心服務;主題團日活動前往養(yǎng)老院、特殊學校、流浪動物救助站開展志愿義工等工作。不僅能鍛煉和健全大學生的優(yōu)秀品格,更能了解社會需求,進而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實現德智體美的全方面發(fā)展。
四、班級干部發(fā)揮積極帶頭作用和示范作用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這些諺語充分說明優(yōu)秀的班級干部對班集體建設起到關鍵作用。從高校學生實際工作看,優(yōu)秀的班集體中都有學習成績優(yōu)秀、責任心強、工作能力出眾的班干部。班干部們在各項學生活動中總是沖在第一線,他們?yōu)榱撕葱l(wèi)班集體的榮譽總是付出更多,一支過硬的干部隊伍能夠凝聚向心力,在集體中起到積極的發(fā)酵作用,他們的工作為學生和輔導員、班主任架起一座堅實的橋梁。
班集體是高校的最基層組織,班集體建設效果直接影響班級每名學生的發(fā)展;班集體的各項成績關系學風、校風的建設。高校好比一座大廈,基層的班級組織好比地基,高校學生工作要讓學校這座大廈建立在堅實的地基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yǎng)出符合新時代標準的接班人,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做好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盧坤.從個體倫理到“集體與個體”二維倫理——論當代集體主義道德建構路徑[J].哲學研究,2005.
[2]楊振斌.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蘇霍姆林斯基.黃之瑞,等譯.公民的誕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