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元?!¢Z翠蘭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國內的研究與應用已經有十多年了,它順應素質教育和教育教學改革的新形勢,符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新理念,一改過去“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因此深受教育專家、教師和學生的認可。本文將對這種教學模式的含義和理論依據、導學案的編寫及使用進行論證,以推動“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一、學案導學教學模式
“學案”與“導學”是教學改革中出現的新概念,是全新的教學手段與方法?!皩W案導學”教學法是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以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一方面滿足了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滿足了學生自我意識發(fā)展的需要,對學生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價值的體現有十分積極的作用。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者。
二、何為導學案
導學案即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案?!皩А本褪侵笇?、引導;“學”不是講,更不是教,而是以學生為出發(fā)點和歸宿的自主學習?!皩А笔且环N方案、一種設計,因此導學案的編寫過程即是學生學習方案的設計過程。整個過程不僅讓學生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還蘊含著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導學案的作用
導學案以課前自主學習、課堂合作探究和課后鞏固訓練三位一體進行設計。
1.前置性學習載體——預習案
根據教材的編排順序、內容特點,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認真分析研究,設計出一個教學單元的基礎性、預備性和鋪墊性知識,引導學生初步理解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通過基礎性題目檢測預習效果。
2.探究性學習的依據——探究案
對于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和疑點,采用遞進式的問題設計,引導學生分析、探究和交流,弄清知識或規(guī)律的來龍去脈。師生以學案為載體,共同構建知識體系,提煉物理規(guī)律和方法。
3.鞏固性學習作業(yè)——訓練案
知識和規(guī)律的理解、方法的應用,還要通過訓練解決,課下要布置適量和難度適宜的練習題鞏固教學效果。
四、導學案的基本結構
1.學習目標定位
從知識、能力和情感三方面對教學內容進行明確定位,特別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分析,準確把握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
2.相關知識鏈接
(1)復習性知識
根據學案的教學內容,梳理對本節(jié)教學內容具有鋪墊性的知識、規(guī)律和方法,以填空或思考性問題的形式進行設計,為新課的學習鋪墊臺階,才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例如:物理人教必修1“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一節(jié),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知識填空,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做鋪墊。①物體運動的?搖 ?搖用速度表示,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搖 ?搖。②路程是質點運動?搖 ?搖,位移用由質點的?搖 ?搖指向的有向線段來表示,位移是?搖 ?搖量。③物體沿直線運動,若以這條直線為x軸,則位移用?搖 ?搖來表示,即Δx=x■-x■。
(2)基礎性知識
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對于基礎概念和基礎規(guī)律,學生已有初步認識和把握。把教材中基本概念和規(guī)律設計成填空形式,通過對關鍵詞語進行挖空,從而加深理解,為課堂探究儲備知識打基礎。
例如:對于“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理解,我們可以這樣設計:(1)平均速度:公式v=■,表示的是物體在△t內的?搖 ?搖快慢程度,稱為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只能?搖 ?搖地描述運動的快慢。(2)瞬時速度:運動物體在某一?搖 ?搖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它可以精確地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瞬時速度的大小通常叫做?搖 ?搖.
3.重點問題探究
問題探究應遵循的原則:知識問題化、問題情景化、設問層次化。
(1)知識問題化
①不管是新授課、習題課還是復習課,教師都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學內容的結構特點,把知識點設計成具體的問題。問題應該明確,學生一看就懂,不能似是而非、模棱兩可。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
②怎樣設計問題?
a.問題要能啟發(fā)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b.問題不宜太多、太碎;問題設計要有明確的指向性,學生對問題的回答要有方向。
c.問題設計要有利于學生探究和交流。
通過精心設計問題,學生意識到要解決老師設計的問題,不看書不行,看書不詳細也不行,光看書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讓學生真正從老師設計的問題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看書,學會自學。
例如:在講解加速度的概念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速度(v)大”、“速度變化(Δv)大”和“速度變化得快”的意義相同嗎?物體的速度很大,加速度一定很大嗎?物體的速度變化大,加速度一定很大嗎?物體的速度變化快,加速度一定很大嗎?
(2)問題情景化
問題設計要圍繞某一物理現象、物理過程,脫離物理情景的設計空洞乏味,學生缺乏探究興趣。在對某一物理情景進行問題設計時,要圍繞教學內容設計,可以適當拓展,以開闊學生的視野,但不應該偏離教學重點和主題。
(3)設問層次化
對某一物理知識、規(guī)律和方法進行設問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知識能力水平。問題設計應具有梯度性和層次性。有的問題設計就像爬樓梯一樣,一步一個臺階,逐漸上升到較高層次的理解和應用。而有的問題設計就像剝洋蔥一樣,層層剝皮,去偽存真,最終得到知識的核心內容。比如:感應電流產生條件的判斷實驗:
實驗1:如圖1所示,導體AB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線路中有電流產生,而導體AB順著磁感線運動時,線路中無電流產生。這兩種運動對回路的什么影響是不一樣的?
實驗2:如圖2所示,條形磁鐵插入或拔出線圈時,線圈中有電流產生,但條形磁鐵在線圈中靜止不動時,線圈中無電流產生。條形磁鐵動和不動對線圈中的磁通量有什么影響?
圖2
實驗3:如圖3所示,將小螺線管A插入大螺線管B中不動,當開關S接通或斷開時,電流表中有電流通過;若開關S一直閉合,當改變滑動變阻器的阻值時,電流表中有電流通過;而開關一直閉合,滑動變阻器不動時,電流表中無電流產生。電流的變化將對螺線管B中的磁通量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圖3
思考:上述三個實驗產生感應電流的情況不同,但其中肯定有某種共同的原因,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上面的例子是對探究實驗的設計,即使是對某一題目的分析,也可以為學生解題設計一個階梯方案。此時的問題設計應該圍繞審題、挖掘隱含條件和解題的基本程序,學生完成問題設計,也就完成了一個題目的解題方案。
(4)總結要點化
問題探究的目的是讓學生弄清楚知識、規(guī)律和方法的生成過程;或者通過問題的層層剖析,得到某一物理規(guī)律和方法,因此探究后的總結應該是水到渠成的課堂環(huán)節(jié)。導學案是給學生用的,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拐杖”,也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習題。因此,導學案的總結性語言一定要簡明扼要,要讓學生一看就明白。
4.限時鞏固訓練
(1)鞏固限時化
平時就要讓學生形成做題的時間觀念,提高學習效率。
(2)題目梯度化
題目的選擇既要注意對本節(jié)內容的覆蓋,又要注意從三個不同的層次要求上排序,即對基本概念的理解;規(guī)律方法的應用;綜合問題的分析。
(3)訓練題組化
通過梳理本節(jié)課的內容,訓練題目的設計可以按照知識點或者規(guī)律方法劃分為三到四個題組,增強鞏固訓練的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