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造安
【摘要】動手操作是學習數(shù)學的有效方式。在低段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適時恰當?shù)匾龑W生開展有效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操作中主動去探索、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知識,同時使他們體驗到學習數(shù)學的快樂。本文對學生如何在在數(shù)學教學中提升學生操作學習的有效性做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數(shù)學;教學;操作;有效性
學生只有在數(shù)學實踐活動中才能對數(shù)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理解得到進一步發(fā)展,而不是單純地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所以學生的學生動手操作在實際教學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是不是有效呢?
如何增強操作學習的有效性,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下面我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選擇有價值的內容
在實際教學中,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動手操作學習,并不是每節(jié)課都需要操作學習。在沒有任何價值的情況下,操作活動充其量只能算做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一種“休閑”和“消遣”。從操作的難度上講,要注意選擇適合低年級學生,能被學生所接受的。從操作的內容上講,要注意與教材的教學要求相吻合,即能恰當?shù)胤从辰虒W內容的本質及特點。操作既不能由老師包辦,也不能一味地全部推給學生,應重視操作的目的和難易程度,來選取操作的對象。難度大、精確度高的應由老師來做;稍難一點的,應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去做;比較簡單的應放手讓學生去做。
二、明確提出恰當?shù)难芯繂栴}
有關研究表明,只有情境而無問題的活動是沒有明確目的的活動,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探索的欲望和創(chuàng)造的熱情,它必須具體而富有啟發(fā)性。一個好的研究問題,可以使學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標下,積極動手探究,進而使操作學習達到最優(yōu)化。
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如果教師直接讓學生在畫好的圖中量一量三個角的度數(shù),然后告訴學生“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這個結論,這樣的操作就是走形式,學生只能是被動地接受,沒有達到操作的目的。
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請同學們4人為一組討論:“你能否用不同的方法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這簡短而帶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促使學生在無框架的約束下,積極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的組用測量的方法,用量角器分別量出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shù)再求和,得到180度。有的組用折疊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折在一起,形成一個平角,得出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有的組用拼湊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分別撕下來,然后拼湊在一起,正好得到一個平角,因此可知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同學們通過動手操作,充分感知現(xiàn)實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三角形,雖然它們的形狀大小都不相同,但內角和都是180度。只有通過動腦思考,動手實踐得出的結論,印象才是最深刻的。
三、加強對學生動手操作的指導
“動”是孩子的天性,每位孩子都充滿了“動”的欲望,但如果忽略指導,學生的動手操作往往會變得盲目,得出的結論也就失之偏差,從而失去了動手操作的意義。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的動手操作,就顯得尤為必要。在不同的階段,教師要發(fā)揮不同的作用:
(1)操作前——教師要把操作要求講清楚,讓學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對象或要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設計好操作步驟并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講述時教師要注意:講述的量要適當,抓住重點來講述,但不能為了追求“效率”而一味要求學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驟去模仿,限制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
(2)操作中——教師要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那么學生自己的探索和發(fā)現(xiàn)很可能流于形式,不利于學生全面地獲取知識。在操作中教師還應該以語言為中介,幫助學生將形象思維抽象為數(shù)學知識,再應用于實踐,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動手操作階段,學生只能做到理解,談不上掌握和應用。
(3)操作后——教師要對學生的操作過程和得出的結論做精要的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思考,在比較中求得簡捷,在運用中變得靈活,在疏漏中學會縝密,讓操作的價值也真正得以體現(xiàn)。實踐證明,動手操作是學習數(shù)學的有效方式。在低段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適時恰當?shù)匾龑W生開展有效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操作中主動去探索、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知識,同時使他們體驗到學習數(shù)學的快樂。
參考文獻:
[1]黃海鳳.動手操作提升能力.學周刊B版,2013,(9)
[2]閆茂森.優(yōu)化實際操作過程提升數(shù)學學習能力.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