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瑤 羅陽
摘 要:語文既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在實際的中職語文教學中,我們過多地強調了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而忽視了對其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造成此種方面的原因有我國教育現(xiàn)狀的因素、有學校的語文教學制度的因素。本文基于現(xiàn)狀對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基于提高中職語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目的提出對現(xiàn)有的語文教學體系進行優(yōu)化的對策。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為今后的中職語文教育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jù)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中職 語文 人文精神 培養(yǎng)
一、中職語文教育人文精神強化背景及其意義
語文教育是基礎教育與職業(yè)教育中重要的一環(huán),其與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密不可分。同時,漢語言作為我國文化的象征,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更是起到關鍵性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語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由于語文教育的職業(yè)性與文化性的雙重屬性,決定了其在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引入人文精神關懷與培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地保障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符合新社會與時代的要求。從宏觀方面來看待我國的語文教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育以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而在非義務教育階段(高中階段以及職業(yè)教育階段)則主要以工作能力培養(yǎng)為主。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下,語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缺失是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其不僅容易造成學生對于語文教育的不認同,更容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會整體的文化斷層,對于后續(xù)的文化傳承以及人文精神的發(fā)揚起到消極的作用。
通過必要的方式來增加中職語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承載,能夠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進行有效的提高。具體表現(xiàn)為如下幾個方面:(1)通過人文素質的提高提升學生在日后學習與工作中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其在更廣泛的學習范圍內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進一步理解與深化;(2)人文素質的提高有助于學生在日后的生活中運用中國傳統(tǒng)人文思想指導自己的行為;(3)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有助于學生日后的綜合素質提升,并形成自我獨立的核心競爭力;(4)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有助于我國悠久的文化與文明進行系統(tǒng)的傳承與發(fā)揚。
二、中職語文教育現(xiàn)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我國中職語文教育現(xiàn)狀不容樂觀,從宏觀角度來看,其教育的覆蓋面相對狹隘;從微觀的角度來看,語文教育的內容以及學制的設置偏向于技能訓練,而部分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具體表現(xiàn)如下:
(一)語文教育覆蓋面狹窄
在中職教育階段,語文教育并不是專業(yè)基礎課程之一,在學校的實際教學操作過程中也僅僅作為部分專業(yè)的工作技能來進行教學。此種教學方式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限制了語文教學推廣的廣度,在受教育的學生范圍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由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而導致其技術性界限相對模糊,這對于語文教學成績的評價以及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均具有不利影響。從上述的觀點來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現(xiàn)階段的中職語文教育,無論是從教學模式,還是從教學范圍方面,均不具備對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基礎條件。這從人文精神的核心角度來分析,我們可以認為語文的人文精神是一種基于文化底蘊的行為、言語、心理等多方面的綜合體;而語文僅作為對文化精神的傳承載體而存在?,F(xiàn)行的語文教育將載體與精神核心進行了片面的分離,這是造成語文教育覆蓋面狹窄的根本原因。
(二)語文教育內容缺失人文精神
現(xiàn)階段,中職語文教育的內容一般按照學科的不同而進行分類,包括《中職語文》《現(xiàn)代文學史》《現(xiàn)代漢語》《現(xiàn)代文學作品精讀》《應用文寫作》等語文課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在中職的語文教育過程中過分地強調語文的應用技巧,而忽視了語文學習的真正內涵。造成此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第一,中職與其他大學相比更具有職業(yè)指向性,學生對于知識的渴望往往來源于對未來工作的定位。在這樣的指向背景下,學生在對于人文精神的渴望層面存在一定的偏差。第二,基于企業(yè)以及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學校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可以量化以及容易造成顯性競爭力領域的教學。這就直接導致了學校語文教學指向的偏差。第三,中職學生作為高中階段教育的延續(xù),在學生學習心態(tài)方面也有一定的心理特點。從具體的調查角度我們發(fā)現(xiàn)中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熱情普遍不高,結合高中以及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工具化教育現(xiàn)狀,其對于語文學習缺乏必要的心理動力是必然現(xiàn)象。
(三)語文教育形式缺乏人文精神
從語文教育的形式方面來看,現(xiàn)階段語文教育與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育并沒有什么不同。二者主要是通過對教材內容或者相關的教輔內容講解,并利用一定的手段對學生進行考核。此種教育方式對于部分語文基礎知識的傳輸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我們應該意識到在中職學生的學習階段語文基礎知識所占到其學習的權重是下降的。在這樣的背景與趨勢下,依舊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無法收到應有的作用。在具體操作方面主要表現(xiàn)為如下幾個方面:首先,當下的教育形式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帶入過程。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按照教材內容對語言的人文理解進行生搬硬套式的灌輸;此種方式不僅破壞了語文中的人文精神,更從根本上使得學生對語文課程產生抵觸情緒;其次,語文教師并沒有充分地對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進行深入的理解,也沒有將人文精神培養(yǎng)融入到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去。從根本上講,人文精神是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語文僅作為其載體而存在。其他的載體包括電影、音樂等內容。在宏觀方面也屬于語文教學的范疇之內,且在學生接納以及人文精神傳遞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優(yōu)勢。最后,語文教學的考察模式相對單一?,F(xiàn)階段大部分中職依舊通過試卷的方式對語文教學成效進行考核。此種考核是無法對人文精神水平進行考察的,也就無法綜合、科學地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
三、中職語文教育人文精神培養(yǎng)體系的優(yōu)化
根據(jù)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有的中職語文教育框架內,無論是學生的接納程度、教材與教學方式的人文精神以及語文教學體系中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引導都相對缺乏。這也是造成當下學生缺乏必要的語文素養(yǎng)以及人文精神的根本原因。為了有效地規(guī)避與優(yōu)化此方面帶來的負面效應,除了從宏觀方面進行必要的人文疏導與教育體系改革之外,在中職學校語文教育層面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來進行優(yōu)化:
(一)適度增加語文教學的受眾廣度
語文教學作為一種基礎學科,在未來學生的工作與生活過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其作為一種應用語言必須深入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同樣,我們也應該考慮語文教學的特點在普遍的教育制度建設過程中采用一種寬松的、自由的、自主的、可選擇的方式來進行。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可以將語文課程的教育作為一種公共課形式來進行建設,并建立多種授課與考核方式供學生選擇。在不增加學生的課業(yè)壓力的條件下提高全體學生的人文精神。
(二)將人文精神引入到語文教學的核心體系中
在語文教學的授課環(huán)境中引入人文精神概念。此方面的具體建設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來入手:
首先,增強教師隊伍自身的人文精神素養(yǎng),通過培訓、研討等方面來提高整體授課團隊的人文素養(yǎng),并采用如大講堂等公開報告的方式來提高校園內整體人文精神的氛圍。
其次,改變教學的學制與內容,使其更具有人文精神的引導作用。在教材的選擇方面應該適當?shù)亟档蜁九c理論知識的講解,降低應用文寫作的比例。以近代文學案例為主要的教授依托,對人文精神進行適當?shù)膫戎亍?/p>
最后,利用學生自我能動性來提高其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對于學生自我把握以及自我激發(fā)的要求相對較高。只有在學生自發(fā)進行相關的精神培養(yǎng)下,語文教育才能夠達到相應的結果。在中職語文教育的過程中,加大討論、分析等課程的比例,以此來激發(fā)學生自我完善人文精神的興趣。
(三)通過深化語文教育改革,提高其人文精神培養(yǎng)能力
除了上述對于教材、教學等方面的優(yōu)化之外,要想提高中職語文教學中對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能力,還需要對教學體系進行深化改革。具體可以從優(yōu)化教學模式以及優(yōu)化考核模式等兩個方面入手:在優(yōu)化教學模式方面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采用基于多媒體以及網絡技術的多種教學模式的綜合體系來進行。在基礎的理論教學的基礎上,依托于舞臺劇、話劇、電影等其他相關領域的欣賞來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精神的目的。在考核方式的優(yōu)化方面則主要可以通過利用對學生平時人文精神的觀察來代替單一的試卷考核方式來進行。比如對于有明顯人文傾向或者具有文學創(chuàng)作積極性的學生在考核的平時成績中給與適當?shù)膬A斜。同時人文精神也可以從學生的言談舉止中得以體現(xiàn)。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采用類似面試的考核方式也是一條可行之路。
參考文獻:
[1]司晶卉.淺談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高職語文教學[D].上海師范大學,2012.
[2]顧俊.試議錢穆人文教育思想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與運用[D].上海師范大學,2012.
(何瑤 四川省宜賓衛(wèi)生學校 644002;羅陽 四川省成都師范學院 610036)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