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玲+華智銳
摘 要:細胞生物學是生命科學中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也是近年來生命科學中發(fā)展最活躍的學科之一,在生命科學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該文重點探討了利用研究性教學方法改革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新思路,并對細胞生物學的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和優(yōu)化。旨在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一教學改革對于實現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細胞生物學;研究型教學;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6-138-03
細胞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的重要基礎學科,也是前沿學科,是教育部規(guī)定的生命學科各專業(yè)學生必修的7門主干課程之一,在生命科學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
細胞的研究既是生命科學的出發(fā)點,又是生命科學的匯聚點[1]。近年來人們在人類基因組計劃、克隆技術、基因診斷與治療等領域中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果,說明細胞生物學已不單單成為生物學的基礎知識,而且越來越多的學科(如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等)與細胞生物學攜手,創(chuàng)造了一些生物學科的新成果[2]。在生命科學中,它聯系著許多分支學科,如:遺傳學,生物化學,組織胚胎學,免疫學等,涉及內容非常廣泛,既是傳統生物先修課程(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內容的系統升華和結晶,又成為分子生物學、酶工程、細胞工程、基因工程等課程的核心基礎,其最新研究成果及應用涵蓋生命科學各個領域。
隨著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與交叉融合,細胞生物學的研究內容已發(fā)生重要改變,即從細胞基本結構與功能的研究轉向細胞重要生命活動的研究。與此同時,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問題是,如何協調“有限的課時”與“課堂信息量”之間的矛盾,即在有限課時內既能系統傳授基本知識又能實現現代科學與前沿發(fā)現的科學引導。因此,分析細胞生物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1 細胞生物學教學的現狀
細胞生物學是從細胞的不同結構層次來研究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學科,它和生物化學、遺傳學形成了生命科學的三足鼎立,既是當代生命科學發(fā)展的前沿學科,也是生命科學發(fā)展的基礎,其研究及教學內容不斷地進行著新的積累和更新。因此,它的講授需要與時俱進。但是,在課程教學中存在的顯著問題是知識點零散,學生難以理清其內在聯系,形成知識體系。另外,其教材更新速度遠不及學科的發(fā)展速度,知識更新慢,不能緊跟學科發(fā)展的步伐,學生很難接受到新知識、新理論。因此,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同時也缺乏應有的獨立思考問題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生命科學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如何使學生既能掌握細胞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又能讓學生及時了解該學科的前沿動態(tài),為他們將來從事本專業(yè)的相關工作及進一步學習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成為細胞生物學教學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2 細胞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措施與效果
2.1 優(yōu)化及更新教學內容,講究教學方法 細胞生物學與生物化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等生命科學中的主干課程存在內容上的交叉。學生在學習時不可避免地重復學習了相關內容,如線粒體的氧化磷酸化過程、細胞核與染色體、基因的表達調控、細胞信號轉導等內容與其它學科之間交叉,教師重復授課,既限制了學生知識量的拓展,又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相關內容的積極性。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采取了系內集中討論、協商的方法,在制定教學大綱時,將交叉內容進行了重新劃分,既可避免學生重復學習同一知識,又可避免知識的遺漏。
緒論作為一門課程的開場白,教學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到學生對這門課程的第一印象[3]。因此,在第一堂課中力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講緒論時除了介紹本課程的基本概念、研究內容、發(fā)展歷史外,主要突出本課程在生命科學中的地位及重要性,然后從教材目錄逐一介紹各章節(jié)主要內容及其內在聯系,并通過一些熱點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一些比較繁雜和深奧的內容,借助多媒體視頻動畫,使學生形象的理解課堂理論知識。
2.2 改進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根據現代社會對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為核心,提高教學質量,有必要對傳統的細胞生物學教學方式進行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在于增強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傳統的教學模式變?yōu)椤皩W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啟發(fā)式模式。目前我校生物技術專業(yè)《細胞生物學》課程教學共設72學時,其中課堂教學54學時,實驗教學18學時。因本課程內容多、抽象難懂,又是一個前沿性學科、在教學上既要保證學生對基礎性知識的掌握,又要盡可能地介紹新的理論和方法,讓學生了解本學科的前沿動態(tài),更好的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同時參考其他學校成功的教學經驗,在教學過程中,注重以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我們嘗試了研究型教學形式,即基于人類對學習活動的不斷認識,逐步形成的一種現代學習觀。強調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要面向過程而不是面向結果。將概念等產生的起因和研究過程展現給學生并引導其發(fā)散思維,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動機[4-5]。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兩部分,即大班上課和小班討論。在大班上課中,基本理論的學習,主要由教師講解,講授過程中可通過一定的熱點問題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細胞生物學相關領域中的一些具有共性意義的重大問題或熱點問題所相關的細胞生物學知識及前沿動態(tài)的自學和小班討論,加深學生對基本理論的理解,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及實踐應用能力。
本次改革主要從研討內容與實施細則兩方面著手,分別以生物技術專業(yè)2009級至2011級學生為對象,進行了三輪合作討論式教學的嘗試。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原有教學大綱進行了修訂,從已授理論課的重點內容中提煉一些具有綜合性、趣味性、爭論性的討論話題,作為合作討論式教學的內容。如細胞膜結構異常會導致什么疾病,機理如何?自由基引起的細胞衰老;細胞凋亡與人類疾病等。研討性教學實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1)選題。教師提前一周給出討論題目,題目具有一定的前沿性,每組學生在備選題中任選一題進行查閱資料,并寫出個人學習報告,要求1 000字左右。(2)分組。根據學生選題情況,分組討論,每小組5~6人,并確定組長。由組長負責指定每次“學習研討”活動的主持人、匯報人和記錄人員,并將結果上報老師。(3)課前分組討論。各小組組長召集本小組成員就該小組所承擔的研討主題進行課前預討論,并形成匯報課件,由一人代表進行匯報,匯報時間為8~12min,匯報統一安排時間隨堂進行。(4)課堂研討。各小組匯報人代表本小組進行班級匯報,其他小組的同學以及指導老師就該小組的匯報內容展開提問,匯報人及其小組的其他成員予以作答,指導教師就各小組查閱文獻、報告質量及團隊合作等作為評定指標,做適當的點評,使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入。此外,教師應及時總結本次討論,以便在今后教學實踐中揚長避短,提高自身教學水平。endprint
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報告,得知這種研討式教學模式,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課堂教學知識的理解,還培養(yǎng)了學生科學研究思維、文獻查閱、語言表達和團隊合作能力。根據生命科學系的實際情況,本門課程已是相關專業(yè)學生考研的專業(yè)課之一,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學生不但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為今后的科學研究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3 課程綜合考核體系的建立 針對上述的研究型教學方法,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所有學生參與到討論環(huán)節(jié)中,就必須取消傳統的一次性閉卷考試,建立一個綜合式考核模式。教學評價方法應該注重多元化、過程性。我們根據本課程的教學大綱,把課程考核分成期末考試(60%)、平時成績(40%)兩部分。其中每部分均涉及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如通過改革考試命題方法,在試題中涉及了應用型題目和部分前沿熱點試題,改變了傳統死記硬背的考核方式。在平時成績部分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從考勤(5%)、文獻查閱(5%)、課后作業(yè)(10%)、研究型討論課(20%)多方面給予評價。實踐證明,此考核辦法能正確地綜合反映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情況,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摒除了考前臨時突擊,甚至靠作弊也能蒙混過關的現象,對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和綜合素質培養(yǎng)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3 結語
隨著生命科學的發(fā)展,細胞生物學的研究內容也發(fā)生了轉變,即簡化了對細胞形態(tài)結構與功能定位的描述,而將重點轉移到細胞重大生命活動及其分子機制的研究上來。這種課程內容結構的轉變和對新時期人才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使得細胞生物學的教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尤其對于我們這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目前能充分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以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的研討式教學模式更新就顯得更加迫在眉睫了。
通過連續(xù)三輪的研究型教學改革探討與實踐,細胞生物學教學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在運行過程中也發(fā)現一些有待今后解決的問題,如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和調整,需要經教研室內討論后統一安排。研究型教學討論話題是關鍵,如何從已授理論課的重點內容中提煉一些具有綜合性、趣味性、爭論性的討論話題;問題設置的難易程度;如何避免小組研究性學習成為個別學生的研究;怎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所有學生參與到討論環(huán)節(jié)中等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探討??傊?,本次課程改革,贏得了師生良好的反響,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翟中和,王忠喜,丁明孝.細胞生物學(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忠華.地方性高校遺傳學理論教學探討[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8,21(05):97-100.
[3]陳葉福,肖冬光,陳寧.酶工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輕工教育,2008(1):63-64.
[4]王金發(fā),王國雄,何炎明,等.創(chuàng)建“開放式、研究性”課程教學模式[J].中國遠程教育,2004,1:32-33.
[5]王金發(fā).探究研究性教學一用心授課[J].中國高等教育,2004(9):20-21.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