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計
2014年3月,公安部通告稱,去年以來,公安部交管局對黃燈信號通行規(guī)定展開了專題研究,已提出完善相關規(guī)則的初步意見,并啟動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調研,擬同步研究、解決這一問題。
這一消息,再度勾起了人們對于“闖黃燈”風波的公共記憶。去年初,被稱為“史上最嚴交規(guī)”正式實施,其中“闖黃燈罰6分”的罰則,因有悖駕駛常識且與上位法相沖突,引發(fā)了廣泛質疑,公安部在新規(guī)實施僅6天后,即決定暫停執(zhí)行“闖黃燈”罰則。這一結局固然服從了民意,但朝令夕改對法制公信和權威的損傷已然無可挽回。
有著良好初衷的“闖黃燈”罰則,為何最終異變成一場公共政策危機?其根本癥結就在于制度設計缺失科學性和民主性。除了在技術層面未經嚴謹論證,更致命的缺陷是閉門立規(guī),尤其是未傾聽行人、司機等相關利益群體的意見訴求,堪稱典型的拍腦袋決策。形象而言,“闖黃燈”罰則本身就是一次缺乏“黃燈”意識的“闖黃燈”決策行為。
其實,黃燈規(guī)則所面臨的困境,只是諸多公共政策現實境況的一個縮影而已。從煙花爆竹“禁放”到“限放”的反復,到未能實現預期目標的節(jié)假日制度調整;從頻頻以行政命令強制推出的治堵政策,到一些城市“半夜雞叫”式的“限牌令”;從屢屢受挫的PX項目等風波,到半遮半掩的延遲退休、高考改革等方案,無不招惹一地爭議、激起民意喧嘩,暴露了信息公開、決策民主等方面的缺陷。尤其是,一些公共政策看似經過了公示、聽證等程序,但大多淪為政府單方意志操控乃至為其背書的“民主秀”。處于爭議風暴中的一些公共政策,多為急于求成、倉促草率的產物,而一廂情愿的“雄心”背后所隱藏的,或是竭力制造“政策工程”的功利追求,或是試圖以速成方式掩蓋對公共政策本身的不自信。公共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公共利益,這就要求其決策過程是開放的、民主的,能夠保障各利益群體平等、充分參與博弈,凝聚共識,消除沖突,糾正偏差,以最終達成最大公約數的政策選擇。誠然,在利益多元化的年代,對于決策民主的追求,可能導致決策效率的下降。然而需要澄清的一個認識誤區(qū)是,所謂的公共政策效率,應當更多地指向“執(zhí)行效率”,而非“制訂效率”,在公共政策制訂過程中支付足夠的時間等成本,既是民主的必要代價,更能避免公共政策出臺后的無效和浪費。遺憾的是,現實中不少公共政策卻誤入“重決策效率、輕執(zhí)行效率”的反向邏輯,其結果往往是,本應決策前的透明公開成了決策后的無奈補救,本應事前對民意的尊重吸納成了事后的慌張退卻。
如何在公開公平、民主法治的軌道上擬制公共政策?是當今中國社會公共生活的核心議題。決策部門需摒棄急功近利的慣性思維,樹立“等一等”的“黃燈”意識,而不致掉入“闖黃燈”的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