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希
摘要:本文對于英語的學習過程中,由母語使用習慣而產(chǎn)生的部分消極影響的原因作出分析,有針對性的提出一些建議來減少由于母語負遷移而帶來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母語負遷移;影響;英語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3-0120-02
嬰兒從咿呀學語到能夠熟練地運用母語表達自己的意愿,與人交流,只需要短短幾年,但是進入學校學習英語,卻需要很多年,還會不斷受到來自于母語使用習慣的影響,能夠?qū)⒂⒄Z運用自如表達自己意愿的人卻不占多數(shù)。究竟我們的母語對于英語學習究竟有哪些影響,而這些影響又是怎樣出現(xiàn)的呢?
一、負遷移的概念
一般我們所說的英語語言學習,包括語音、語調(diào)、詞匯、語法以及英美文化的學習,而對于中國的廣大學習者來說,其中最難的就是語法結構的掌握與運用以及對英美文化的了解。而母語對于外語學習者產(chǎn)生影響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而該現(xiàn)象也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和重視,并在心理學上被命名為“母語遷移”現(xiàn)象(L1 Transfer)。即,外語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母語使用習慣的影響,該影響對外語的學習起到積極或者消極干擾的作用。
二、中英文語系區(qū)別
中文屬于漢藏語系,而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兩種語言不論是從發(fā)音、書寫、語法結構,來說,都相差甚遠,并且中國文化和英美文化也有較大差距。因此,當母語為屬于漢藏語系的中文的學習者在學習屬于印歐語系的英文的過程中,會很大程度上受到中文的發(fā)音、語用習慣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對英語的學習起到消極干擾的作用,也就是受到中文的負遷移影響,從而產(chǎn)生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中國式英語(Chinglish),即把想要表達的意思打好腹稿,按照中國語言文化思維翻譯成英文的,帶有中國的詞匯、語法和表達習慣,而使得以母語為英語的人難以理解。
三、負遷移產(chǎn)生的原因
1.語音的不同。語言的學習都是從語音開始,從發(fā)音來說,首先,漢語為聲調(diào)語言(tonal language),而英語為語調(diào)語言(intonation language),漢語的聲調(diào)升降規(guī)則比英語復雜,但升降幅度較小,所以很多學習者受到語調(diào)負遷移的影響,不能適應英語的那種語調(diào),而沿用漢語說話的習慣來說英語,聽起來音調(diào)平平,抑揚不分明。其次,我國地域遼闊,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地域語音有較大差異,發(fā)音習慣也千差萬別,形成了許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主要還是漢語)。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方言的人,特別是一些南部地區(qū)的人和使用地域性方言的人,多年的方言使用不僅影響其普通話發(fā)音,也影響到了英語的發(fā)音。很多南方人對于鼻音[n]和邊音[l]這兩個音的發(fā)音區(qū)分不是很清楚,還有一些人在使用方言時,只有[z]、[c]、[s]、[l]沒有[zh]、[ch]、[sh]、[r]之類需要通過舌頭變化來發(fā)出的卷舌音,因此需要舌頭卷翹來發(fā)音就欠缺靈活度。如有些人,說普通話時,把“然后”讀成“l(fā)án hòu”,“榕樹”讀成“l(fā)óng shù”,在方言的使用中,沒有[r]這個音,那么在英語的發(fā)音上,類似于單詞“rose”這樣以字母r開頭的音節(jié),就會讀成[l?藜uz]而不能正確的發(fā)出[r?藜uz]的音,再以spring這個單詞為例,有些習慣說粵語的人就很難發(fā)出[sprinη]而是讀成[splun]。還有一些人在學習咬舌輔音[θ]和[e]時,用[s]和[z]代替,于是出現(xiàn)了“3ks”(thanks)的讀音。再者,有些方言中,沒有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區(qū)別,也會影響到部分英語的發(fā)音。有此類情況的學習者,應該多聽多練,盡量去模仿正確的發(fā)音。此外,我國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拼音,同樣是26個字母,但是讀音和英語的26個字母不同,如拼音中,字母“y”讀作“衣”的音,而在英語中,讀作“歪”的音,拼音中”i”讀作“衣”,而在英語中讀作“艾”,對于三年級開始學習英文的小學生來說,之前拼音的學習也會對此時英語的學習有一定負遷移的影響,容易記錯字母發(fā)音。隨著對英語的學習的深入,這種影響會慢慢減淡消失。
2.語法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發(fā)音的問題解決之后,便是詞匯的使用和語法的掌握。從簡單句來說,中文和英語都是主語+謂語+賓語。如:“我喜歡吃蘋果。”其英文也是“I like eating apples.(正)”但是如果在意思中要強調(diào)對吃蘋果的喜愛程度,中文是“我非常喜歡吃蘋果。”初學者就會把對應的單詞加到中文里對應的位置,說出“I very like eating apples.(誤)”英語單詞,有名詞形式和動詞形式甚至有形容詞和副詞形式,初學者在使用的時候,只知道選用中英文意思相對的詞語使用,但忽略了這些詞的語法特征。比如:“I dont afraid snake.”這個句子中,就沒有搞清楚“afraid”一詞的詞性,錯把形容詞作為動詞使用。再舉幾個例子:當我們想要提問“怎樣提高我的法語水平?”很多人給出的譯句是“how to improve my French level?(誤)”而實際上,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想要表達這么一個意思的時候,往往會說“how to improve my French skills?(正)”我們學了“on foot”表示步行,于是當我們想表達“我每天去學校是走去的?!睍摽诙觥癐 go to school on foot everyday. (誤)”,而實際上,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則更習慣說“I walk to school everyday.(正)”這兩個例子中,從中國人學習英語的語法角度來看,原句并沒有什么語法錯誤,但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更習慣后一種表達方式。這類錯誤都是不可避免的,畢竟我們沒有良好語言環(huán)境,學習者應多聽多讀多看國外電影和新聞等,以此了解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最常用的表達是怎樣的。
3.歷史文化不同。如果說語言是文化交流的載體,那么文字則是為了記錄文化而產(chǎn)生的。對于語言學習者,語言和文字是密不可分的,語言和文化之間,也存在一種相互促進和相互影響的關系。在一種語言中,文化隨著歷史的變遷催生一些詞匯,而這些詞匯在另外一種語言中,也許是不存在或者難以通過字面意思來理解的。如英語中“Weathermen”,字面意思看是天氣預報員,其實在某些文中指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一個激進的左翼學生組織,該組織在當時經(jīng)常參與一些反對越戰(zhàn)的游行抗議。如果對于歷史文化不了解的話,對于這兩個詞語理解無從下手。再比如說,顏色在不同文化和地域有著不同含義,藍色在英語中可以指情緒低落,心情沮喪等,因此英語中才會有“He looks blue.”來表示他悶悶不樂。對英美文化的了解不夠,也理解不了這些表達。
語言是為了交流而產(chǎn)生的,語言的學習,不是對詞匯語法的生搬硬套,學好英語還應有針對性的學習英美的文化歷史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這樣才能夠充分理解英語的文化內(nèi)涵,更好地運用英語與人交流。
參考文獻:
[1]王瑤.漢語語音系統(tǒng)對英語發(fā)音的負遷移[J].考試周刊,2009,(46).
[2]唐慧,崔嵬.中國式英語語言現(xiàn)象解析[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