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平
〔關鍵詞〕 作文教學;分階段;認識規(guī)律;心理特點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5—0101—01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作文能力,集中體現著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情況,對語文知識的應用能力,對生活、對世界的分析理解程度。因此,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一定要重視作文教學,并要教之得法,教之以法。下面,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談初中作文教學。
學習講求循序漸進,學生作文,更應該一步一步地分階段進行,不可操之過急,否則,不但會于事無補,反而會拔苗助長,適得其反。比如,在作文教學中,如果對學生要求過高,學生會感到如墜五里云霧,無從下手;如果對學生降低要求,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失去作文的興趣。因此,分階段作文教學,不但要分段,而且要分得準,分得好。分階段,既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又要適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還要配合教材,結合時令進行,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分階段作文教學。
一、結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分階段進行作文教學
學生對事物的認識,總是由形象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這樣一個過程,不可能一步登天,達到一種思想的頓悟。因此,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在學生作文時進行合理的引導。比如,我在讓學生寫《我的老師》這一篇作文時,學生一看作文題目,馬上反映在他們頭腦里的是一大串老師們的名字,這是學生認識的初始階段。這時,教師要引導:你的老師外貌、衣飾有何特點?愛做什么動作?這時,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腦海里反映出老師的外貌、衣飾、動作特點。接著,教師要由學生認識的初始階段向深層階段引導:你愛你的老師嗎?你愛他們什么呢?使學生的認識由表象深入到對老師的性格、品質的深層認識。哪些事例能表現老師的這種性格、品質呢?這樣,學生的認識就由抽象變得具體了,由思維轉移到表達上來了。再比如,我讓學生寫一篇寫景的文章,以《冬》為題,第一階段讓學生提前一兩周觀察、體驗,第二階段讓學生歸納冬的景物特點,第三階段讓學生發(fā)揮想象,第四階段,讓學生自由寫作。這樣,學生的作文不但表意準確,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二、結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分階段進行作文教學
七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對事物的認識較淺顯,作文一般以寫發(fā)生在自己周圍的人和事為主,寫他們較為熟悉的生活,比如寫《難忘的一件事》、《我傷心地哭了》等。八年級,則讓學生寫一些具有思辨性的題目,適當地引導學生在文章中加入議論的成分。如讓學生寫《這樣做對嗎?》、《老師,我想說》等一類題目的文章。九年級,作文則要達到敘議結合,情景交融,條理清楚,內容有一定深度。只有把握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心理,結合其階段心理特點,挖掘他們對社會,對周圍人,對生活的認識,深度加以引導,提升,使之用語言表達出來,既深化對生活的體悟和認識,又能增強表達能力。
三、結合教材、時令分階段進行作文教學
初中語文教材是結合學生的特點編寫的。七年級以記敘為主,八年級以說明為主,九年級則以議論為主,同時,選了一定數量的中外小說名著。因此,在作文教學中,一定要依據教材的編寫特點。初一學生的作文,要緊扣學生的生活實踐,讓學生寫一些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事,以記敘為主。這樣,學生寫起來,也感到有話可說,有事可寫,命題結合學生的興趣,學生關注的問題,如寫《我熟悉的 》。初二作文則以說明文訓練為主,讓學生寫一些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如讓學生介紹自己的房間、學校等。讓學生寫酸白菜的腌制方法,培養(yǎng)學生恰當地使用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來說明事物事理,初三作文則要糅合前面的寫作方法、表現手法,在內容的豐富上,思想的深度上有更高的要求。讓學生寫一些思辨性強議論成分多的題目,如《初中生的消費調查》、《談讀書無用論》、《初中畢業(yè)生生活面面觀》等這一類題目,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可加深學生的思想深度,培養(yǎng)作文興趣。
作文與時令密切相關,歷代文人行文作賦都和時令結下了不解之緣。因此,學生作文也應和時令的變化、風物的更替相一致。讓學生去抒寫春花秋月,夏雨冬雪,讓學生觀察生活,理解生活,熱愛生活,在作文中,去表現他的情致,展示對美好事物的熱愛。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研究成果。)
編輯:劉於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