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獎麗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其核心理念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地發(fā)展”。這就要求我們的數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由于數學的學科性強、邏輯性嚴密。因此,如何轉化“學困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這就成為新課程背景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視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工作
要做好他們的轉化工作,我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一、了解學困生,溝通心靈,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奠定轉化的基礎
每個學困生的“困”都有著各不相同的因素,了解學困生,正如醫(yī)生診斷病人病情前所作的調查一樣,只有搞清楚原因才能“對癥下藥,做到藥到病除。”
(1)對學困生進行全面調查,了解他們的學習習慣,興趣愛好,交往情況,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家庭情況等,并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好記錄。
(2)個別交流,進行心靈的碰撞與溝通。打開與學困生交流的大門,了解其數學學習差的真正誘因并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消除對數學的恐懼,使他們能“親其師,信其道”與教師建立和諧的關系,轉變學習的態(tài)度,變厭學為樂學。
(3)做到家校聯系,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有時轉化一個學困生就是挽救了一個家庭。因此容易取得家長的支持。但在教育方法上有的家長欠妥,所以根據個體的不同情況與家長共同制定妥當的教育方法、激勵機制是轉化學困生的有利保障。
二、愛心激發(fā)動機,賞識增強自信
1.加倍關愛,排解壓力,喚醒學困生的求知欲與學習動機
學困生由于學習成績差,在學校和家庭同伴中常抬不起頭來,經常受到批評和歧視,有較強的自卑感,壓力也都挺大的。作為教師,對這部分學生應該加倍關愛,包括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家庭、興趣愛好等各方面給予幫助和支持,提高他們在同伴中的形象,以愛心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的求知欲和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習興趣。
2.提倡賞識教育,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歌德曾說:“人類最大的災難就是瞧不起自己?!弊孕攀浅晒Φ钠瘘c,是前進的力量?!百p識教育法的創(chuàng)造者周弘曾說:“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壞?!辟p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有教育者說過,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愿望希望自己是第一個發(fā)現者、探索者。學困生何嘗又不希望有這樣的機會而受到賞識呢?作為教師,要用放大鏡尋找學生的閃光點,認真審視他們的優(yōu)勢,及時給予肯定和激勵,幫助其在實踐中建立自信。有可能就是無意中的一句話就會改變孩子一生的命運。那就讓我們用賞識教育培養(yǎng)學困生的自信心,帶他們走出心理的困境吧!
三、從學困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fā),使其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教學不能無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而應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困生從原有知識經驗出發(fā),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學困生在學習中出現的知識斷層各不相同,已有知識經驗也不一樣。如我在教學五年級平行四邊形面積時要以長方形的面積這個已有知識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通過課前了解,班上的學困生幾乎都不知道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更不知道為什么這樣算,有的甚至面積、周長混為一談。于是我便利用課前為他們補上這一課,在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他們顯然也能跟上。又如五年級學生在練習x-3/8=1/5時,學困生在解答這個方程時顯得相當吃力,通過了解他們解方程的知識經驗不是根據等式的基本性質,而是根據加減乘除各部分的關系。于是,我給他們補上了基本關系式,他們記得也好,但在第二次練習時同樣出錯,我最終發(fā)現原來他們在認識加減乘除各部分的名稱時出現了知識的斷層,這是我未曾預設到的,于是我又趕快為他們補上,并通過簡單的算式與生活中的聯系讓他們理解到各部分的名稱和關系式,在以后的練習中,我又特別強調他們說算理。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他們解答方程的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總之,教學中一定要關注學困生的已有知識經驗,通過課前對學生的了解,幫助他們將各斷層補起來,獲得基本的知識技能。俗話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敝灰覀冏龀鲩L期的、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夠取得“學困生”轉化工作的徹底勝利。
參考文獻:
[1]袁燕.做好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小學時代:教師》,2011(7)
[2]錢士新.如何做好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時代教育》,2013(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