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雄漢
摘 要:隨著產(chǎn)業(yè)結構的調(diào)整與升級,用人單位對技能型人才的選用標準發(fā)生了變化。技工院校如何進行改革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質(zhì)量,已成為學校走向成功的關鍵。教學質(zhì)量是學校魂之所在,本文結合教學改革實踐,分析如何利用情感因素讓學生更好地參與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zhì)量。
關鍵詞:情感因素 技工教育 教學質(zhì)量 教學改革實踐
一、背景
從2008年起,筆者學校借助世界銀行(廣東)職教項目的支持,開展以“能力為本位,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改革中,學校堅持以市場的需求、國家職業(yè)標準、職業(yè)教育規(guī)律為依據(jù),構建基于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開發(fā)基于能力本位的學材、教學指導用書,推行“能力本位項目化”六步法教學模式,把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zhuǎn)變?yōu)橐詫W生的“學”為中心,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效果和教學質(zhì)量顯著提高,得到世界銀行(廣東)職教專家的認可。在實踐中我們深刻認識到,任何模式的教學改革,不管它有多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在教學的實施環(huán)節(jié),只有清楚認識中職學生的心理特征,并通過多種方式的引導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形成同一方向,同一作用點的合力,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學的質(zhì)量。
二、技校學生的心理特征
1.厭學心理
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xiàn),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癥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地對待學習,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他們視學習為負擔,把學習當做一件痛苦的事情,不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經(jīng)常遲到或曠課,嚴重的會導致輟學,厭學問題已成為阻礙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問題。技工院校學生常見的厭學心理有以下幾種:一是新生的厭學心理,剛進入技工院校的很多學生對新環(huán)境不適應。如想念親人和同學,不習慣學校食堂的伙食,不會獨立生活等等。二是被動無奈型學生的厭學心理,大部分學生就讀技工院校是父母或親戚的選擇,他們是在無可奈何的狀況下來到學校學習的。他們大多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自信心不足,對學習提不起興趣。
2.自卑心理
由于種種原因,技校學生普遍學習基礎差,他們經(jīng)過多次努力卻只獲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敗,又長時間受到社會的偏見、家長的漠視、教師的批評、同學的歧視,他們在學習中無法實現(xiàn)自己對成功的渴望,生活中又無人能理解關懷,品嘗到的只是失敗感、不自由感和乏味感,逐漸形成學習無價值、自己是學不好的“差生”等觀念,自然會有一種自卑感,這種自卑感就是所有歪曲性格的基礎。
3.情感心理
技工院校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他們的情緒體驗強烈,兩極性突出,遇到高興愉快的事時歡呼跳躍,不滿時義憤填膺。他們對社會、生活,對人生已有一些初步的認識,因此對符合自己信念、觀點和理想的事件或行為,會迅速產(chǎn)生熱烈的情緒;對不符合自己的信念、觀點和理想的事件或行為,則迅速地產(chǎn)生否定的情緒。
三、教師與學生建立情感橋梁的方法
在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不僅交流教學內(nèi)容中的情感,也交流師生人際間的情感。而師生人際間的情感也會通過遷移功能影響學生對教學活動、教學內(nèi)容的情感和態(tài)度。在認識技工院校學生的心理特征的基礎上,要有效地進行師生情感交流,建立情感的橋梁從而促進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教師在教學改革實踐中要用好以下幾種方法。
1.把情感建立在入學之初
學生入學之初軍訓之時,他們對新的同學、新的人際交往、新的環(huán)境方面感到不適,容易產(chǎn)生焦慮、恐懼、厭學等不良情緒,對學業(yè)的影響較大。此時,班主任應該付出最大的努力與學生溝通,通過陪他們一起度過軍訓生活、適應新環(huán)境,了解他們的基本情況。
戴爾·卡耐基說:“一種簡單但又最重要獲得好感的方法,就是牢記別人的姓名?!辈还苁前嘀魅芜€是授課教師,應快速記住并熟悉學生的名字,就能較快獲得學生的認可和贊同,在教學和班級管理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把情感建立在理解之中
90后的學生有他們明顯的時代特征,他們說話中帶有很多網(wǎng)絡語言,喜歡流行的東西,容易接受新鮮的事物。也正因如此,他們與教師之間容易產(chǎn)生代溝。
由于有這種情況,所以對學習建立感情需要把握以下幾點。一是理解是溝通的前提,二是角色互換是實現(xiàn)溝通的重點,三是教師要接受時尚文化,貼近學生的生活。溝通需要藝術,特別是師生之間的關系很微妙,既像家長和子女,又像朋友,有時又有點像“天敵”,還有點像“警察與小偷”。如果溝通不好,有可能成為“仇人”。老師必須與時俱進,喜愛學生所喜愛的事物,喜歡學生所喜歡的偶像,關心學生所關心的游戲等等,多與學生交流思想,多聽取學生建議,經(jīng)常換位思考,體諒學生,允許學生犯錯,尊重學生,盡量做到師生平等。
3.把情感建立在細微之中
在教改班級,堅持讓學生養(yǎng)成寫周記的習慣,引導他們把生活的點滴、學習上的疑惑、人際交流等信息記錄在周記里面。教師在批閱周記的時候就能了解學生所思所想,多用肯定的評價語言和鼓勵的態(tài)度面對學生,哪怕只是單向的、只言片語的評語也能讓學生感到溫暖。教師在教學中也應用良好的體態(tài)語言來表達對學生的關注和關心,對學生一道目光的友好接觸,對其名字的一聲親切呼喚,都會讓學生深受感動。
4.把情感建立在表揚之中
美國心理學家特爾福德認為,驅(qū)使學生學習的基本動機有兩種:一種是社會交往動機,另一種是榮譽動機。前者表現(xiàn)為學生愿意為他所喜歡的老師而努力學習,從而獲得教師的稱贊,增進友誼;后者則是一種更高級的動機,它是人們要求在社會上取得一定地位、待遇的愿望體現(xiàn),如追求別人對自己的尊敬、希望獲得別人的肯定、贊揚、稱頌等。這兩種動機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心理基礎。鑒于學生這樣的心理動機,教師要堅信“有陰暗的地方必有光”,別總是揪住學生不足的地方,只要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恰當?shù)剡\用鼓勵和表揚,必定能激發(fā)學生積極進取、刻苦求學的潛能。
5.把情感建立在批評之中
師愛具有明顯的教育性,這是一種慈與嚴相結合的愛。教師不僅要懷著一顆愛心去鼓勵、贊揚學生的點滴進步,也要懷著同樣的愛心去批評、指正學生的缺點錯誤。盡可能不要讓批評引起學生不悅、反感甚至惱怒的情緒。要在批評時仍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拳拳之心、真摯之情,是不容易的,然而恰恰這也是批評教育的藝術性之所在。
6.把情感建立在教學之余
師生間良好情感關系的建立單純依靠課堂上的交流是不夠的,還必須通過課外的其他途徑。從某種意義上講,課外途徑更為重要,可以通過體育運動、拓展活動和利用QQ動態(tài)、微信等現(xiàn)代通信方式在愉悅放松的狀態(tài)下與學生進行交流,這種情感交融將進一步促進師生的情感的增進。
四、小結
如果把教育看做“化學反應”,要提高化學反應的速度和質(zhì)量,就要添加“催化劑”。基于技工院校學生的心理特征,他們更需要“情感教育”這一教育教學的“催化劑”。而教師是添加催化劑的人。添多少,什么時候添,都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改革中要思考和實踐的。有效的情感交流能把教師的教與 學生的學形成同一方向、同一作用點的合力,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學的質(zhì)量。古代教學名篇《學記》中“親其師,信其道”之說,便深刻揭示了這一道理。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高.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鄧澤民,趙沛.職業(yè)教育教學設計[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廣東省輕工業(yè)技師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