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濃厚的興趣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然而,目前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正漸漸消失!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愿學、樂學語文,是每一位教師的心愿。筆者從興趣入手進行探究,擬從教師形象和課堂導入這兩個方面談一些看法。
【關鍵詞】興趣;中學語文教學;寓教于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興趣?!蔽覈鞔髮W者朱熹也說過:“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爆F(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能激發(fā)和引導人們的思想和意志去努力探索某種事物的底蘊,直接促進智力的發(fā)揮和學習效率的提高。如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那么就能激活學習的主體,使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精神振奮起來,就能使之產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如此,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就會大幅度提高。所以,激發(fā)興趣對于語文教學和學生學習而言,都是一個很好的策略。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大多奉行“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目的,學生則常常成為課堂上的聽眾和記錄員。事實上,教師無意中把學生的大腦當成一個巨大的知識容器,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也忽略了學生的個性體驗和感受,這常常使學生陷入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容易使他們產生消極的學習情緒。最終,在語文課堂上,學生不愿動腦,不肯發(fā)言,教室里“萬馬齊喑”。
要想學生愿學、樂學語文,最好的辦法就是激發(fā)其學習語文的興趣。一旦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生就會漸漸愛上語文,主動去學習、去探索、去體驗、去創(chuàng)造,而這些反過來又必然會促進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高,從而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huán)。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此,筆者想分享幾點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與各位同仁共勉。
一、塑造良好的教師形象
“學高為師,德高是范”,教師是知識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因此,教師的形象,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師愛無言,潤物無聲
陶行知曾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睅煇凼墙處熑烁竦暮诵?。愛,是神奇的鑰匙,可以打開學生的心靈;愛,是和風細雨,可以滋潤學生的心田。教師在與學生交流時,一句貼心的話語,一個會意的眼神,都是教師表達愛的方式??傊蠋煈o學生多一點尊重、欣賞、信任和耐心,少一點批評、挑剔、懷疑和憤怒。學生因親其師,而信其道。
(二)美化形象,內外兼修
教師的形象包含外在的衣著、儀表、言談、舉止和內在的學識、修養(yǎng)、風度和氣質。因此,教師的美好形象來自于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和諧統(tǒng)一。語文教師的衣著儀表、講課風度、學識水平、字體板書等,都會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甚至決定著教學效果。教師的美好形象能給學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當代高中生追求時尚、關注流行。因此,教師的衣著打扮也應與時俱進,常變常新。這樣,不僅會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更便于師生的溝通,增強學生對老師的情感認同。
(三)幽默風趣,開朗樂觀
幽默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智慧。對于語文教師而言,幽默尤其重要。首先,語文教師的幽默可以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進而形成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其次,語文教師的幽默能增強說服力,加深學生的知識的印象和理解;再次,語文教師的幽默是語文課堂上開出的美麗花朵,它是一門藝術,也是教師人格美的外在表現(xiàn);最后,教師的幽默更利于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利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人格和樂觀豁達的氣度。
二、打造巧妙的課堂導入
常言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課堂導入對于整節(jié)課的教學而言,顯得至關重要。一個好的導入,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節(jié)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當然,課堂導入的方法多樣,筆者曾做過以下的嘗試:
(一)懸念導入法
設置懸念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進而把問題弄個水落石出。設置懸念力求“新”“奇”,一下子抓住學生的興奮點,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如我在講授陸蠡的《囚綠記》的導語:師:大家請看大屏幕,我的電腦桌面是什么顏色?生:綠色。師:綠色代表著什么?生:生命、希望。師:沒錯,如果說白色代表著純潔、紅色代表著熱情、紫色代表著神秘,那么綠色就代表著希望。那么,既然綠色如此美好,作者為何還要把它囚禁起來呢?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走進陸蠡的《囚綠記》,去探個究竟吧!
又如,在教學《詩經·氓》時,可說:“詩中的女子聰明賢惠,勤勞專一,可是為何最后被拋棄了呢?”學生難免好奇,便會積極閱讀,展開討論。于是,一堂課的基礎就打下了。
(二)故事激趣法
用小故事來導入課文,輕松、幽默、以小見大,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拿來主義》的導語:天津有位作家,叫馮驥才,有一次他出訪法國時,在宴會上被外國記者提問。一位記者問:“尊敬的馮先生,貴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的東西,你們就不擔心變成資本主義嗎?”馮先生答道:“不!人吃了牛肉不會變成牛,人吃了豬肉不會變成豬!”馮先生機智幽默的回答,博得滿堂彩!沒錯,我們在學習時應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用魯迅先生的話就是——拿來主義。那么,什么是拿來主義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魯迅的雜文《拿來主義》。
(三)音樂陶冶法
音樂是有聲的詩,美妙的音樂令人陶醉。歡快的曲子令人愉悅,悲傷的曲子令人傷感。因而,音樂能迅速將人們帶入某種情境中。如《雨霖鈴》的導入語可以這樣設計:教師上課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別》(天籟童聲),清新、純凈而又略帶傷感的曲子,再配上教師深情的朗誦與講解: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生離死別是藝術作品中永恒的話題,“死別”固然令人傷痛,但“生離”更令人唏噓。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柳永的《雨霖鈴》,一起去感受古人筆下的離情別緒吧!再如教授《念奴嬌·赤壁懷古》,可用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頭曲導入;《琵琶行》,可用古琴曲《高山流水》導入??傊?,音樂導入不僅易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是融德育、智育、美育于一爐,效果顯著。endprint
(四)創(chuàng)設情境法
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教師更加注重情感投入,旨在以情動人、以理服人。飽含情感的語言或畫面,就像一支動人的曲子,靜靜流淌在學生的心中,令他們難以忘懷,并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愛上語文。因此,教師在課堂導入時,只要找到恰當?shù)那腥朦c,就能觸碰到學生心中最柔軟的所在,進而達到以情動人的效果。例如,在講授《背影》時,我先給大家放了一小段視頻,臺灣留美學生紀柏舟創(chuàng)作的親情動畫小短片《光之塔》,沒有聲音,且只有七分三十秒,大家看得很認真,教室里安靜極了,到結尾時,甚至有不少女同學在悄悄抹眼淚……這時,教師可以小結道:家如小島,亦如燈塔,永遠是游子回歸的坐標。父親的愛深沉綿厚,如大海般寬廣,如大地般靜默。那么今天,我們就走進朱自清的《背影》,一起去感受那深沉而偉大的父愛吧!
(五)時事導入法
語文教學要立足大語文觀,與時俱進,聯(lián)系現(xiàn)實,培養(yǎng)學生關注時事、關心民生的情懷?!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崩?,在教授《短文三篇·熱愛生命》時,筆者是這樣導入的:昨天同學們剛剛進行了一場“地震逃生”的演習,今天恰巧是“5·12”汶川大地震的兩周年紀念日。盡管汶川地震已經過去兩年了,可是,我們對那些掩埋在廢墟中仍然頑強活下來的人們,仍然記憶猶新。是什么力量支撐他們活了下來?沒錯!是頑強的毅力,更是對生命的熱愛!那么,為什么要熱愛生命?如何熱愛生命?一起走進法國思想家蒙田的《熱愛生命》,看看前人是如何解讀的。
綜上所述,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既要有愛心、真情,也要講究方法,盡量要做到寓教于樂、寓教于趣。唯有如此,才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得以激發(fā),從而讓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語文課堂也會煥發(fā)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王世堪.中學語文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高霞,楊明全.新課程下的教師觀與教師角色轉變[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王道俊,郭義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5).
作者簡介:李陽,1982年生,漢族,河南信陽人,碩士研究生,就職于河南省信陽高級中學,中級二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