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雯
【摘要】伴隨著新課標改革的實施,不少教師異常關注教學改革,有不少教師將所有的目標和精力都集中在高考語文,在高考語文指揮棒的影響之下,不少教師僅僅從“考什么教什么”的角度出發(fā),導致課堂僅僅是為了考試的課堂。而古詩詞鑒賞作為考試中占分比例較小的模塊,往往被很多教師所忽視,針對古詩詞鑒賞這個“邊角”,有的教師僅僅通過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些必考的課文詩歌,對于教學沒有花過多的精力。在我看來,“教育是一場慢的藝術”,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適應考試,更要讓學生在適應考試的過程中,獲得教育帶來的價值和收獲。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搖籃中的瑰寶,這些古詩詞實則蘊藏著深刻的內涵,展現(xiàn)了中國漢字獨特的語言美、音韻美,其中很多的思想價值理念對于后世產(chǎn)生著不可估量的影響。所以,這個動人的“邊角”,我在教學時非但沒有輕視,更是付之于前所未有的重視,以下是我關于古詩詞鑒賞教學的幾點教學探索。
【關鍵詞】古詩詞鑒賞;詩歌獨特的音韻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一、呈現(xiàn)審美意蘊
古代詩人在作詩、作詞的時候,特別講究語言的精細、精妙,對語言工整的對仗、音韻的節(jié)奏等都會進行細微的考究,從“推敲”一詞的來歷也可略知一二。在教學時,教師要盡量呈現(xiàn)古詩詞的審美意蘊,也許剛開始學生會覺得古詩詞鑒賞晦澀、難以理解,教師可以通過音韻節(jié)奏分析,讓學生感受到古典詩詞的審美意蘊。
以《尋陸鴻漸不遇》這首古詩詞鑒賞為例。詩歌原文如下: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詩歌,學生在品讀這首詩歌的時候,我先讓學生找出韻腳,學生很快找了出來,我還設置了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你最喜歡這首詩歌中的哪兩句?為什么?”學生很快告訴我,有的喜歡“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因為這里有點類似于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有學生喜歡“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能品讀出作者的田園心境。同時,又有學生提出疑問,詩歌中的“歸來每日斜”,能否換成“歸來每日閑”呢?經(jīng)過討論,“閑”無法構成韻腳,也不能烘托出陸鴻漸的瀟灑疏放。在呈現(xiàn)古詩詞的審美意蘊階段,我注重讓學生去質疑、去發(fā)現(xiàn),從詩歌獨特的音韻節(jié)奏,讓學生聯(lián)想類似的詩歌,通過聯(lián)系、對比等方法,品讀出詩歌獨特的審美意蘊。
二、剖析多重意向
如果對古詩詞鑒賞僅僅停留在語言賞析的角度,顯然是不足夠的,古詩詞鑒賞還應該剖析其深層內涵,比如詩歌的意向、詩歌所構建的意境。在走進詩歌意象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詩歌呈現(xiàn)的意境通過音樂、圖片等展現(xiàn)出來,更有助于學生設身處地去理解詩歌的內蘊。從這個角度來說,文學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其實與音樂、繪畫等都是相同的,古人在作詩時講究意向,通過多媒體可以為古詩詞鑒賞構建更有效的橋梁。
以《御街行·秋日懷舊》為例,我在多媒體屏幕上呈現(xiàn)出詩歌的原文,如下: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敧,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這首詩歌辭藻瑰麗,詩人在創(chuàng)作這首詩歌的時候,包含著侃侃深情,可謂氣象遼闊、意境深遠。我通過多媒體介紹了范仲淹的生平,學生們很快聯(lián)想到范仲淹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是一個愛國主義詩人,他有名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思想,影響了后世的很多人。這首詩歌中,詩人通過構建墜葉飄飄、殘月明燈等意向,構建出郁積的鄉(xiāng)思旅愁,闊遠的景色,顯示出詩人的廣闊情懷和離情的憂思。我通過多媒體呈現(xiàn)出一幅夜靜秋寒、遠空浩渺的畫面,并且讓學生思考:“這首詩歌采用了什么樣的表達方式?從哪些詞看出作者的愁情?如果你是一個導演,你會如何布景?”學生對我提出的問題非常感興趣。通過多媒體畫面的呈現(xiàn),學生更容易身臨其境。
三、挖掘人文價值
人文素養(yǎng)是指知識、能力、觀念、情感和意志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了一個人的內在的穩(wěn)定的素養(yǎng)和品質,最終表現(xiàn)為人的人格、氣質和修養(yǎng)。通過古典詩詞中人文價值的挖掘,浸染學生內在的情感態(tài)度。古人在寫詩的時候,會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古代戰(zhàn)爭、紛亂的年代背景下出現(xiàn)的詩歌,會蘊藏著詩人遠大的抱負和愛國精神;比如古人通過古詩詞寄托游子對母親的思念等等,這些情感都能在鑒賞過程中傳遞給學生,使得他們也能受到詩人思想感情的影響,形成愛國、孝義等節(jié)操。
在鑒賞《嚴鄭公宅同詠竹》這首詩的時候,學生感受到詩歌中詩人將“竹”作為意向: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
學生提到這是一首關于“竹”的詠物詩,通過竹的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陰涼,雨洗竹凈,風送竹香”,便顯出詩人內在的追求和精神品質。這時候,我讓學生開展了小組討論,結合竹的形象和特征想一想,詩人通過詠竹想要告訴我們什么?有的學生提到:“要尊重天性,順應自然。”有學生提到:“期待得到提攜,使自己有所作為。”……學生的回答都很精彩,通過這種探討,學生不自覺被竹子的品質所感染,進而浸染學生內在的情感態(tài)度。
總而言之,高中語文教學中,古詩詞鑒賞作為難點,雖然考試中所占比分不大,但是古詩詞的教學卻別有一番收獲。通過古詩詞鑒賞,我們感知古詩詞的語言美及內蘊價值,通過古詩詞鑒賞,去引導學生形成一種穩(wěn)定的心氣,去除學習過程中的浮躁心態(tài)。作為高中語文教師,不要輕易放棄任何一個知識點,并且努力挖掘語文教學內容中的有價值部分,進而影響學生內在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可謂任是“邊角”也動人!
參考文獻
[1]羅顯德,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的實踐歸結[J].考試周刊,2010(3).
[2]謝玲玲,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對高中語文古詩詞撥打意境的鑒賞[J].考試周刊,2013(86).
(編輯:馬夢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