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羅琛
【摘 要】自從合作學習這一教學理念被提出來后,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并成為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本文從合作學習的結構理論入手,探討其在德語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實施方法。
【關鍵詞】合作學習 德語課堂 教學
合作學習是20世紀 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合作學習在國外已有著幾十年開發(fā)與研究的歷史,但在我國仍屬新生事物,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才出現了合作學習的研究與實驗,所以對于合作學習在德語課堂教學的應用研究并不多見。本文從幾方面來探索其在德語課堂的應用。
一﹑合作學習在德語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合作學習指學生為了完成其同的學習任務,學生之間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活動為基本形式,有利于促進學生智商和情商的其同開發(fā)。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為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而一起學習,在完成共同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理想。這一教學理念具體到德語課堂教學中作用十分明顯。首先,合作教學能更好地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增強他們學習的動力。學生們在小組中各自發(fā)揮自己的特長,通過分工合作提高自身語言習得的實效性,激發(fā)他們追求成功的動機,使學生們更加地投入學習。其次,合作學習有助于學生的語言習得。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相互探討和交流,增加自己與他人交際的機會,為語言習得創(chuàng)造了條件。第三,合作學習能使學生把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訁⒓?。在合作討論中,學生或多或少都會得到一些結論,這些結論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它是學生在合作討論中得出來的,學生對方法、結論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這其中有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學生的自主能力會得到提高。
二﹑合作學習在德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要將合作學習的教學理念運用到德語課堂教學中,首要要建立合作學習小組并對小組內部進行相應分工。合理的分組是保證教學效果實現優(yōu)劣的關鍵。教師應根據課堂所要教授的內容﹑課堂學習的時間及課堂教學目標等具體情況,科學地進行分組。分組時要考慮合作成員的差異性,如學生的性別﹑興趣﹑智力﹑性格特征和學生學習的能力﹑動機以及風格等多種因素。目前在教學活動中有四種基本模型:拼板模型﹑調查模型﹑編號模型與配對模型。
拼板模型
在此模型中,每個學生分別參加兩個小組:學習小組和研究小組。在確定學習目標后,小組成員先到各自的研究小組研究分析要解決的問題。研究工作完成后,研究小組成員再回到各自的學習小組。學習小組共享各研究小組的研究成果。如在德語課堂教學中,學生們可將德語情態(tài)動詞作助動詞與作獨立動詞的情況分別分為兩個學習小組。學生在各自的學習小組學習后又換到另一小組進行對比研究。
調查模型
這種模型的應用如:在德語課堂中,教師給學生介紹課堂所要學習的德語形容詞變格的知識點后,全班學生討論這一知識點并讓每個學習小組選一個研究的類型,比如形容詞的弱變化形式。并把這個形容詞弱變化劃分為陰﹑陽、中性及復數的情況分配給小組內的每個成員。每個成員負責研究自己的問題,將研究結果寫成有關的報告。小組把每個成員的報告匯總起來,形成總的關于形容詞弱變化的報告,再與全班同學共享他們的研究成果。
編號模型
該模型在德語課堂教學中用于復習教學,特別適合于回答具體題目解決的問題。應用這一模型時,將學生分成幾人一小組,小組對每個小組進行編號。如教師提出德語中的接第三格及第四格的介詞的問題后,每個小組的全體成員共同討論這一問題。之后,教師叫一個編號,所叫編號的全體成員舉手回答問題?;卮饐栴}后,教師再征求其他組的意見,如有意見,就讓其他組對該組進行幫助。
配對模型
這一模型可充分運用到德語特定主題對話中。如教師先確定學生要做一個關于購物的對話主題,然后將需要做此對話的學生分為兩人一組。在學生準備好對話后,請其中幾組在全班對話表演。最后讓同學們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幫助這個兩人小組了解到自己的優(yōu)點與需要改進的地方。
在德語課堂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有許多優(yōu)點,但當然要注意,教師在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中發(fā)揮引導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適時地參與小組的討論,以靈活調整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還應善于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實施不同的合作學習策略,以適應不同的學習情境;同時還要不斷改變合作學習小組的組成形式,以激發(fā)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和新鮮感。
【參考文獻】
[1]劉玉靜. 合作學習教學策略[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2]孫德玉. 課程改革與課堂教學[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
[3]吳江梅. 現代外語教學與研究[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