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鋒
【關鍵詞】課堂教學 矛盾沖突 化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6A-
0059-02
能否處理好課堂矛盾沖突,關系到能否順利開展課堂教學,能否增進師生感情。多年來,筆者一直努力探索該課題,在此,筆者結(jié)合具體的教學案例談談在課堂教學中處理學生矛盾沖突事件的策略。
一、案例再現(xiàn)
2013年9月27日上午,八年級某班的思想品德課,筆者提前10分鐘到教室做課前準備。筆者環(huán)視全班,發(fā)現(xiàn)最后一排的馮?的課桌椅被搬到教室后方并靠墻放著。上課10分鐘后,馮?匆匆趕到。一進門,他看了看自己的課桌椅,馬上非常沖動地大吼:“誰踩我的桌子?趕快擦干凈!”他一口氣重復了3次,看到?jīng)]有人站出來,他又吼:“擦干凈!”他鐵青著臉,邊吼邊瘋了似地亂轉(zhuǎn),此時整個教室變得異常寂靜……筆者一直站在講臺上注視著他。大約2分鐘后,他氣呼呼地拉過自己的椅子坐下,仍然鐵青著臉,雙手交叉在胸前。
了解事情的經(jīng)過之后,筆者說:“馮 ?同學一大早來到教室就看到自己的桌椅不在原位并且被踩臟了,換作是我,也會很生氣。這是怎么回事呢?老師觀察到,后面墻上的國慶節(jié)板報已經(jīng)完成了。應該是昨天晚上有同學制作板報時用馮 ?同學的桌椅墊腳后忘記搬回來了。雖然不是故意的,但在行為上是對同學的不尊重?,F(xiàn)在,老師請這位同學去把馮?同學的桌子擦干凈,好嗎?”說完,筆者環(huán)視全班,還是沒有一個人出聲。筆者意識到,單獨一個學生可能會因害怕而不敢承認。于是,筆者馬上改變說法:“板報肯定是幾個同學合作完成的,這幾個同學用馮?同學的桌椅墊腳后卻忘記搬回來了,那就由這些同學共同承擔責任,一起去擦,好嗎?”筆者話音剛落,3個女生馬上一齊站起來去擦桌子并搬到馮?面前放好。筆者趕緊表揚道:“對了,做得很好!請你們向馮?道個歉,好嗎?”一位女生馬上對他說:“Im sorry!”筆者點頭表示贊許后又微笑著說:“馮?同學,你滿意了嗎?”他低著頭小聲說:“滿意。”其實,在實施前面一系列措施的過程中,筆者觀察到馮?的表情已經(jīng)慢慢緩和了。
筆者認為,馮?雖然個性容易沖動,但也是一個講理的人,只是不善于表達。于是,筆者又對馮?說:“老師還有個建議。剛才你的沖動情緒讓同學們害怕了,你現(xiàn)在可不可以也向同學們道個歉?”他扭扭捏捏地:“說什么……怎么說呢?”筆者啟發(fā)他:“比如,我剛才情緒太沖動了,對不起!”他“哦”了幾聲,就是說不出來。大家都看出他有道歉之意,卻說不出道歉之語,他實在是太不善言辭了。這時,學生中有人小聲笑了起來,氣氛緩和,危機消除。
二、策略淺析
(一)巧用心理學知識,化解課堂矛盾
1.掌握青春期學生的心理,優(yōu)化師生溝通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分析學生行為問題的實質(zhì),以免在處理問題時因判斷失誤而出現(xiàn)差錯。在課堂中,筆者遵循“只表揚和建議,不批評”的基本原則,是為了避免激化矛盾。這個原則源于心理咨詢中的行為治療技術——描述性表揚和建議式批評。描述性表揚的要點是描述性地說出所看到的、當事人的、事實的、值得表揚的地方。如“你今天能把家里的地板拖干凈,我真開心,謝謝你”,這就是典型的描述性表揚。而建議式批評往往運用“如果你可以考慮試一試……可能會讓你更……”“你愿意試一試……”等句式,留給學生思考和緩沖的余地。這種人際溝通技巧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的人運用于日常生活中。在處理上述課堂突發(fā)事件的過程中,筆者運用了這種技術。
馮?是一個敏感、容易沖動的學生。所以,筆者首先要做的是穩(wěn)住他的情緒,對他的情緒反應表示理解,這運用了心理咨詢技術中的“同理心”,是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觀地理解當事人的內(nèi)心感受并把這種理解傳達給當事人的一種溝通交流方式。然后,在解決問題的溝通過程中,筆者用建議的方式、商量的口吻,以顯示對其人格的尊重。在糾正他的錯誤行為時,筆者避免使用命令式的口吻,以防他產(chǎn)生“老師看不起我”的誤解,而是使用了“可不可以……”“……好嗎”等帶有商量口吻的語句。如此一來,馮?真切地感受到了筆者對他的尊重,反過來,他也愿意接受筆者的教育和指導。
2.充分備課,及時化解課堂矛盾沖突
教師備課要做到“三備”:備教材、備班級、備學生。這樣,才能實現(xiàn)“因材施教”“因班施教”。關于備教材,在此筆者不再贅述。
備班級,主要是了解執(zhí)教班級的班風特點等,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施教。馮?所在的班級中有很多“不怕批評”的男生,他們渴望得到肯定、鼓勵。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班的班風,顯然批評教育并不是最好的辦法。因此,筆者在課前就進行了預設,若在課堂上出現(xiàn)矛盾沖突,筆者將先引導學生承認錯誤、改正錯誤,并肯定其“知錯就改,勇?lián)熑巍保造柟唐湔_的行為。
備學生,主要指了解學生情況,筆者會通過建立心理檔案和日常觀察等途徑,深入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并關注“特別的學生”。案例中的馮?就屬于這種“特別的學生”。馮?的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不是很好,家里有很多孩子,他是老大,15歲才上七年級,學習底子薄。他的父母文化水平較低,家庭教育缺失。在雙休日,他大多是和社會上的“哥們”混在一起,而上課時往往伏桌睡覺,大部分科任教師對他無可奈何。他的心理檔案顯示,“敵對”和“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因子的分值都超過正常值,而他的“學習焦慮”因子的分值也超過正常值。所以,馮?總是負面地詮釋他人的行為動機,對人不友好,致使人際關系緊張。但是,他的內(nèi)心渴望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他雖然遲到,卻從不曠課。由于筆者對該生的情況比較了解,所以當他情緒失控時筆者沒有嚴厲地呵斥他,而是等他將怒氣發(fā)泄出來后再進行引導,充分尊重其人格和自尊,喚醒其人格中善良的一面,促使其思考自己的行為,進而接受筆者的教育。事實證明,筆者所采取的處理措施是有效的。
(二)聯(lián)系教學內(nèi)容,因勢利導,強化德育效果
思想品德課堂是開展德育工作的主陣地。思想品德教師可以發(fā)揮學科教學優(yōu)勢,將課堂矛盾沖突轉(zhuǎn)化為德育資源,強化德育效果。發(fā)生馮?事件的當天,筆者的上課內(nèi)容正好與人際交往有關,于是筆者相機組織學生討論,要求學生結(jié)合馮?事件討論3個問題:(1)剛才發(fā)生的這段“小插曲”,體現(xiàn)了我們這節(jié)課所學習的什么觀點?(2)剛才同學們和老師處理這件事時,哪些方面做得比較好?好在哪里?為什么?(3)這件事給我們什么啟發(fā)?其實,馮?事件的處理過程,正是積極的、正確的、具體的人際交往方法的示范。學生通過討論,理解了人際間積極交往的意義,對正確的人際交往模式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這樣做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總之,每一位教師都會遇到課堂矛盾沖突事件,有效化解矛盾沖突是教師的責任。筆者認為,教師應巧解課堂矛盾沖突,不但確保課堂教學順利開展,而且進一步鞏固德育成果。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