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海琴
《分數的基本性質》在小學數學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其教學難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想、驗證等探索活動,理解并歸納分數的基本性質。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師可嘗試構建基本的思維模型。
一、通過巧設情境,進行合理猜測
合理猜測是學生思維的起點,也是學習的內驅力。教師應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為學生學習新知架設一座橋梁,為學生猜想提供思維的支點。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促進學生合理猜測。如在復習“商不變的性質”后,我從學生感興趣的藝術節(jié)入手,巧妙地把手抄報的版面大小問題作為切入點,讓學生猜測三個分數[12]、[24]、[48]的大小。從感性上說,學生不難發(fā)現這三個分數的特點,分子擴大2(或者4)倍,分母也擴大2(或者4)倍。學生根據商不變的性質進行思維遷移,很容易猜測到它們相等,這就是合情推理。但它們到底相不相等、相等的本質是什么,學生卻說不明白。因此,教師還要引導他們產生繼續(xù)探究的欲望與需求,在行動上積極驗證。
二、通過操作實踐,進行重點驗證
在學生猜測后,教師需要引導他們通過動手實踐去參與學習活動,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探索相等的實質,積極驗證猜想,促進思維發(fā)展,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我讓學生準備相同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各三張,要求他們選用一種紙分別表示出三個分數,然后涂色、觀察,進行比較。接著,讓學生進行匯報展示:有的學生能用圓形紙折出[12]、[24]、[48]后涂色,再剪下來疊放在一起,涂色部分一樣大,得出了“[12]=[24]=[48]”的結論;有的學生用正方形紙折的,通過剪拼、比較,發(fā)現也是一樣大;有的學生是用長方形紙折的,把三張紙直接疊放在一起,涂色部分正好是整張紙的一半,因為這三張紙一樣大,所以它們的一半也相等。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智慧從動作開始,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可以使信息不斷地刺激細胞,促使思維活躍。”在驗證時,學生通過動手折、涂、看、比,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他們就會發(fā)現,三個分數實際都是整張紙的“一半”,因為三張紙相等,所以它們的“一半”相等,也就是這三個分數相等。經過有效驗證、嚴密推理,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
三、通過舉例探究,進行系統歸納
學生經過猜測、驗證,還不能直接歸納分數的基本性質,因為他們只是驗證了“[12]=[24]=[48]”,這并不代表所有分數。究竟其他分數有沒有這種規(guī)律,還沒有事實支撐。因此,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深入舉例驗證,才能歸納基本規(guī)律。學生從左向右驗證,發(fā)現[35]=[610]=[1220],分子、分母都依次同時乘了2;如果從右向左,分子、分母都依次同時除以了2。
通過廣泛地舉例驗證,學生更容易歸納出分數的基本性質。有了更多實例作支撐, 這個隱藏的規(guī)律就會被學生發(fā)現和理解,這樣的教學才符合學生的思維認知規(guī)律。
通過動手演練,讓學生經歷“初次猜想——重點驗證——舉例歸納”的學習過程,不僅讓他們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而且讓他們順暢地經歷了數學求證的思維全程,形成了完整的思維鏈條,為培養(yǎng)他們“先猜測、后驗證、再歸納”的基本思維模型打下了基礎。
責任編輯 嚴 芳endprint
《分數的基本性質》在小學數學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其教學難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想、驗證等探索活動,理解并歸納分數的基本性質。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師可嘗試構建基本的思維模型。
一、通過巧設情境,進行合理猜測
合理猜測是學生思維的起點,也是學習的內驅力。教師應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為學生學習新知架設一座橋梁,為學生猜想提供思維的支點。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促進學生合理猜測。如在復習“商不變的性質”后,我從學生感興趣的藝術節(jié)入手,巧妙地把手抄報的版面大小問題作為切入點,讓學生猜測三個分數[12]、[24]、[48]的大小。從感性上說,學生不難發(fā)現這三個分數的特點,分子擴大2(或者4)倍,分母也擴大2(或者4)倍。學生根據商不變的性質進行思維遷移,很容易猜測到它們相等,這就是合情推理。但它們到底相不相等、相等的本質是什么,學生卻說不明白。因此,教師還要引導他們產生繼續(xù)探究的欲望與需求,在行動上積極驗證。
二、通過操作實踐,進行重點驗證
在學生猜測后,教師需要引導他們通過動手實踐去參與學習活動,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探索相等的實質,積極驗證猜想,促進思維發(fā)展,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我讓學生準備相同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各三張,要求他們選用一種紙分別表示出三個分數,然后涂色、觀察,進行比較。接著,讓學生進行匯報展示:有的學生能用圓形紙折出[12]、[24]、[48]后涂色,再剪下來疊放在一起,涂色部分一樣大,得出了“[12]=[24]=[48]”的結論;有的學生用正方形紙折的,通過剪拼、比較,發(fā)現也是一樣大;有的學生是用長方形紙折的,把三張紙直接疊放在一起,涂色部分正好是整張紙的一半,因為這三張紙一樣大,所以它們的一半也相等。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智慧從動作開始,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可以使信息不斷地刺激細胞,促使思維活躍?!痹隍炞C時,學生通過動手折、涂、看、比,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他們就會發(fā)現,三個分數實際都是整張紙的“一半”,因為三張紙相等,所以它們的“一半”相等,也就是這三個分數相等。經過有效驗證、嚴密推理,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
三、通過舉例探究,進行系統歸納
學生經過猜測、驗證,還不能直接歸納分數的基本性質,因為他們只是驗證了“[12]=[24]=[48]”,這并不代表所有分數。究竟其他分數有沒有這種規(guī)律,還沒有事實支撐。因此,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深入舉例驗證,才能歸納基本規(guī)律。學生從左向右驗證,發(fā)現[35]=[610]=[1220],分子、分母都依次同時乘了2;如果從右向左,分子、分母都依次同時除以了2。
通過廣泛地舉例驗證,學生更容易歸納出分數的基本性質。有了更多實例作支撐, 這個隱藏的規(guī)律就會被學生發(fā)現和理解,這樣的教學才符合學生的思維認知規(guī)律。
通過動手演練,讓學生經歷“初次猜想——重點驗證——舉例歸納”的學習過程,不僅讓他們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而且讓他們順暢地經歷了數學求證的思維全程,形成了完整的思維鏈條,為培養(yǎng)他們“先猜測、后驗證、再歸納”的基本思維模型打下了基礎。
責任編輯 嚴 芳endprint
《分數的基本性質》在小學數學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其教學難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想、驗證等探索活動,理解并歸納分數的基本性質。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師可嘗試構建基本的思維模型。
一、通過巧設情境,進行合理猜測
合理猜測是學生思維的起點,也是學習的內驅力。教師應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為學生學習新知架設一座橋梁,為學生猜想提供思維的支點。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促進學生合理猜測。如在復習“商不變的性質”后,我從學生感興趣的藝術節(jié)入手,巧妙地把手抄報的版面大小問題作為切入點,讓學生猜測三個分數[12]、[24]、[48]的大小。從感性上說,學生不難發(fā)現這三個分數的特點,分子擴大2(或者4)倍,分母也擴大2(或者4)倍。學生根據商不變的性質進行思維遷移,很容易猜測到它們相等,這就是合情推理。但它們到底相不相等、相等的本質是什么,學生卻說不明白。因此,教師還要引導他們產生繼續(xù)探究的欲望與需求,在行動上積極驗證。
二、通過操作實踐,進行重點驗證
在學生猜測后,教師需要引導他們通過動手實踐去參與學習活動,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探索相等的實質,積極驗證猜想,促進思維發(fā)展,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我讓學生準備相同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各三張,要求他們選用一種紙分別表示出三個分數,然后涂色、觀察,進行比較。接著,讓學生進行匯報展示:有的學生能用圓形紙折出[12]、[24]、[48]后涂色,再剪下來疊放在一起,涂色部分一樣大,得出了“[12]=[24]=[48]”的結論;有的學生用正方形紙折的,通過剪拼、比較,發(fā)現也是一樣大;有的學生是用長方形紙折的,把三張紙直接疊放在一起,涂色部分正好是整張紙的一半,因為這三張紙一樣大,所以它們的一半也相等。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智慧從動作開始,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可以使信息不斷地刺激細胞,促使思維活躍。”在驗證時,學生通過動手折、涂、看、比,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他們就會發(fā)現,三個分數實際都是整張紙的“一半”,因為三張紙相等,所以它們的“一半”相等,也就是這三個分數相等。經過有效驗證、嚴密推理,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
三、通過舉例探究,進行系統歸納
學生經過猜測、驗證,還不能直接歸納分數的基本性質,因為他們只是驗證了“[12]=[24]=[48]”,這并不代表所有分數。究竟其他分數有沒有這種規(guī)律,還沒有事實支撐。因此,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深入舉例驗證,才能歸納基本規(guī)律。學生從左向右驗證,發(fā)現[35]=[610]=[1220],分子、分母都依次同時乘了2;如果從右向左,分子、分母都依次同時除以了2。
通過廣泛地舉例驗證,學生更容易歸納出分數的基本性質。有了更多實例作支撐, 這個隱藏的規(guī)律就會被學生發(fā)現和理解,這樣的教學才符合學生的思維認知規(guī)律。
通過動手演練,讓學生經歷“初次猜想——重點驗證——舉例歸納”的學習過程,不僅讓他們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而且讓他們順暢地經歷了數學求證的思維全程,形成了完整的思維鏈條,為培養(yǎng)他們“先猜測、后驗證、再歸納”的基本思維模型打下了基礎。
責任編輯 嚴 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