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中心醫(yī)院暨安康職業(yè)技術學院附屬醫(yī)院普通外科,陜西 安康 725000)
胰頭癌是起源于胰腺頭部的惡性程度極高的消化系統(tǒng)腫瘤,發(fā)展迅速,早期不易發(fā)現(xiàn)、切除率低、預后差,居惡性腫瘤死亡原因第四位,被稱之為“二十一世紀醫(yī)學的頑固堡壘”[1]。胰頭癌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為切除腫瘤和周圍胰腺組織,手術方式是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該手術屬于高難度大手術,成功率低。胰頭癌根治切除術成功的關鍵主要取決于能否解剖和保護PV和SMV[2]。傳統(tǒng)PV和SMV暴露法不僅手術耗時長,顯露欠滿意,還容易誤傷靜脈引發(fā)出血[3]。因此,我院對40例患者采取多徑路快速安全暴露PV和SMV法,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我院2005年10月至2013年10月80例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胰頭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PV/SMV暴露方法的不同分為2組(各40例)。觀察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35~76歲,平均(48.7±5.6)歲;術前總膽紅素85~350 umol/L;PV/SMV侵犯者20例(50.0%),胰頭部25例(62.5%),鉤突部15例(37.5%);腫瘤直徑3~6 cm者32例(80%),腫瘤直徑大于6 cm者8例(20%)。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38~77歲,平均(49.0±5.5)歲;術前總膽紅素88~346umol/L;PV/SMV侵犯者22例(55.0%),胰頭部23例(57.5%),鉤突部17例(42.5%);腫瘤直徑3~6 cm者30例(75%),腫瘤直徑大于6 cm者10例(25%)。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腫瘤大小和PV/SMV侵犯等基本特征等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行胰十二指腸切除根治術,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PV/SMV暴露法,觀察組采用多徑路快速安全PV/SMV暴露法。PV暴露的要點是率先切斷膽總管,根據(jù)患者情況既可以提起斷端辨認后方PV,也可切斷部分肝十二指腸韌帶以松解第一段,提起十二指腸第一段,直接解剖門靜脈。此時再暴露SMV就更加簡單,只需把原已松解的十二指腸降段的Kocher切口延長至第三段即可,在其前方即可看到SMV。提起胰腺頸部,可在直視下解剖SMV,直到與PV會合。未累及PV/SMV者,直接離斷胰腺頸部,做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累及PV/SMV者,則聯(lián)合切除PV/SMV做擴大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不良反應和3年死亡率等。
療效評價標準[4]:術后3個月復查上腹部增強CT未見轉移,SMV和脾靜脈血流通暢為成功;不符合上述標準或住院期間死亡為失敗。
觀察組手術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觀察組手術時間(360.6±58.7) min顯著低于對照組(414.2±81.3) min,觀察組術中出血量(600.4±36.8) mL顯著低于對照組和(788.8±57.9) mL,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血管栓塞4例(10.0%)、腹腔感染2例(5.0%)、膽漏1例(2.5%),觀察組均無血管栓塞、胰液漏、淋巴液漏、腹腔感染、膽漏、腸漏和胃癱等不良反應。觀察組3年死亡率65.0%(26/40)顯著低于對照組86.1%(31/3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手術成功率比較[例(%)]
*:與對照組相比,P<0.05
胰頭癌是指位于胰頭或鉤突部位的胰腺導管腺癌,腫瘤侵犯膽總管下端后,引發(fā)梗阻性黃疸,患者因此而就診。大多數(shù)胰頭癌患者在早期無明顯陽性體征,陽性體征一般表現(xiàn)為皮膚、鞏膜黃染,膽囊、肝臟、脾臟腫大,上腹部出現(xiàn)壓痛或包塊[5-6]。一旦出現(xiàn)腹部包塊、腹水及淺表淋巴結腫大即提示晚期病變。胰頭癌的治療包括外科手術、放化療和免疫治療等方法。其中,外科手術切除腫瘤是最有效的方法,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并可清除轉移淋巴結,以達根治效果。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是普外科的高難大手術。自從上世紀四十年代首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治療壺腹周圍癌以來,該術式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應用經驗[7]。手術中判斷腫瘤是否可以切除,除探查肝臟、腹腔和區(qū)域淋巴結是否轉移外,關鍵在于探查腫瘤是否侵犯PV和SMV,術中快速安全解剖出PV和SMV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顯露和游離PV和SMV具有以下幾種路徑。①前路法:直接在胰頸部下緣由淺入深分層解剖,優(yōu)勢在于SMV位置較為固定,容易顯露[8-9]。②側路法:掀起胰頭,沿著十二指腸水平段向腸系膜根部游離,SMV主干位于根部右側邊緣,容易顯露,再沿SMV向上游離顯露胰頸部下緣SMV。③循胃網膜右靜脈游離:沿胃網膜右靜脈向腸系膜根部游離,靠近SMV時可見橫結腸右靜脈支匯入胃網膜右靜脈,形成Henle干,切斷胃網膜右靜脈,保留橫結腸右靜脈支,于1 cm外顯露SMV[10-11]。④上路法:骨骼化處理肝十二指腸韌帶,清除第8組淋巴結,切斷胃右靜脈和胃十二指腸動脈,向上牽拉肝總動脈,顯露胰腺上方PV主干,向前探查,直至顯露PV和SMV。⑤切斷胰腺顯露法:切開胰頸部,由淺入深顯露PV和SMV,優(yōu)點在于直視下容易保護PV和SMV[12]。⑥認真辨認SMV位置:經小腸系膜根部顯露SMV。⑦胰頭癌侵犯胰頸:自腫塊左側2 cm處的正常組織部位橫斷胰腺,顯露脾靜脈,牽拉胰腺近側斷端,直視脾靜脈前方,向右側游離顯露PV和SMV。
在具體手術中,上述顯露路徑可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和術者手術習慣而定。我院即采用多徑路快速安全暴露PV和SMV切除胰十二指腸手術,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手術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多徑路快速安全暴露PV和SMV可提高手術療效,是手術成功的關鍵。觀察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多徑路快速安全暴露PV和SMV操作簡便,可簡化手術過程,縮短手術時間,保護血管,減少術中出血量。觀察組血管栓塞等不良反應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多徑路快速安全暴露PV和SMV安全有效,可減少不良反應。此外,觀察組3年死亡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多徑路快速安全暴露PV和SMV提高了手術成功率,是改善預后和存活率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江 濤,王西墨,徐 靖,等.胰頭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1,17(6):446-450.
[2] 左朝暉,歐陽永忠,周德善,等.胰頭癌的外科治療[J].中華腫瘤雜志,2011,33(12):933-936.
[3] 楊坤興,時開網,席鵬程,等.胰十二指腸聯(lián)合門靜脈切除治療胰頭癌[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0,16(3):176-178.
[4] 范 震,張筱鳳,張 嘯,等.膽胰管雙支架治療胰頭癌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3,30(4):181-184.
[5] 馬躍峰.術前膽道引流對胰頭癌合并梗阻性黃疸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及生存率影響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0,90(10):677.
[6] 姚 磊,李展宇,孫竹波,等.20例黃疸患者術前減黃對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療效分析[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7,16(6):414.
[7] 楊尹默,莊 巖,高紅橋.當前胰頭癌外科治療的幾個熱點問題[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0,16(2):85-87.
[8] 邵欽樹,葉再元.腹膜后神經、淋巴結及軟組織廓清在胰頭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中的意義[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0,90(28):1966-1969.
[9] 洪德飛,劉穎斌,彭淑牖.如何提高胰頭癌根治的徹底性和安全性[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0,16(2):88-91.
[10] 徐憲輝,邵 卓,馬洪運,等.聯(lián)合門靜脈/上腸系膜靜脈切除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治療胰頭癌[J].中華胰腺病雜志,2012,12(3):193-194.
[11] 蔣永劍,閻九亮,金 忱,等.根治性切除胰頭癌150例患者淋巴結轉移的分布和特點[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2,18(7):494-498.
[12] 高 峰,胡會社,梅樂園,等.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胰漏的防治體會[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1,14(1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