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龍
中學生有很強的獨立性,思維活躍,精力充沛,喜歡自己探索,但缺乏主動性,自控能力不強。在教師明確了教學任務和教學要求后,采取高校教學方法就成了教師備好課的重要任務。我認為在信息技術課堂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效果較好。所謂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在任務設計上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盡可能設計應用性、可行性、趣味性較強的教學情境和學習任務,在教學要求上要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個體差異,拉開梯度,讓不同學生都完成教師規(guī)定的任務,做到表現(xiàn)個性,鼓勵創(chuàng)新。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我的做法如下。
一、分工合作,張揚個性
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學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這不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我們要選擇能促進學生充分參與課堂學習、張揚學生個性的學習方法,合作是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能力,是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成為當代人的一種重要素質,受到青睞。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常以學習小組的形式貫徹教學。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心理素質等因素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然后把全班學生搭配成若干異質學習小組,一般3至6人一組,并由各學習小組民主推薦一位小組長。通過組內學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動共同完成本小組的學習任務,然后各學習小組間進行交流和互動,最后教師進行精準的評價和引導。
小組合作學習要通過學生間的互相交流,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從而促進知識的建構,充分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要使學生在融洽開放的學習氛圍里,有交流和表現(xiàn)的機會,既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又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集體觀念和合作精神,使學生得到相應的發(fā)展。
二、突出綜合性和實踐性
任務設計是任務驅動教學法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條件。在任務設計過程中,我們應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與學生水平相當?shù)摹⒕哂行纬尚缘暮驼鎸嵭缘娜蝿?,讓學生建立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要使任務驅動法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更好地發(fā)揮作用,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設計好任務內容。在設計學習任務時,要使學習任務具有適應不同學生需要的特點,讓各個層次的學生的頭腦都能動起來,使所設計的任務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強化教學效果。任務驅動教學法既要反映與運用能反映教師的教學設計思想,又要成為學生完成課程學習任務的重要學習方式。
綜合任務具有趣味性、整體性、分層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即它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心理需求密切相關,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融合整章書大部分甚至所有知識點;能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知識遷移能力。因此,進行綜合任務的設計時,我們要做以下幾方面工作:
(1)綜合任務設計要有情感性。要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和中學生的心理需求,以便使學生產生共鳴,激發(fā)學習興趣。
(2)綜合任務設計要有整體性。要涵蓋整章書盡可能多甚至全部知識點,作為主線貫穿整章書的教學,以便學生建立知識體系。
(3)綜合任務設計要有分層性,以便實現(xiàn)分層教學,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讓每一位學生的頭腦都動起來。
(4)綜合任務設計要有開放性,以便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知識遷移能力。
三、團結互助,共同提高
合作學習是一種為了促進學習、共同探討,由部分或全體學生協(xié)作完成某個給定的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個人學習的成功與他人的幫助和支持密不可分,學習者之間以融洽的關系和相互合作的態(tài)度共享信息和資源,共同負擔學習責任,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加快學生間情感的聯(lián)系和凝聚力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健康情感的培養(yǎng)和形成。
合作學習是學生以小組形式參與,為達到共同的學習目的,在一定的激勵機制下進行合作互助學習的一切相關行為。合作學習主張將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為各個任務,學習者以小組的形式一起學習,各自擔當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務或解決某一問題。在合作學習中,學習者借助他人的幫助,實現(xiàn)生生雙向互動,共享學習資源和學習成果,充分發(fā)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xiàn)信息社會環(huán)境下人們學習、工作所必需的協(xié)作精神。將合作學習引入信息技術教學,不僅是一種方法的探索,而且是一種現(xiàn)代教育觀念的實踐。
小組合作學習避免了班級集體教學中,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得不到充分參與而被動學習的狀況,賦予全體學生遠比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多得多的參與學習的機會和權利。每個學生都選擇感興趣的任務,并在學習小組中承擔一部分任務,隨著學習的深入,參與程度的提高,自身潛能得到開發(fā),獲得新知識,提高研究、創(chuàng)新能力。在小組學習過程中,基礎較差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目睹基礎好的同學所做的示范;每一個學生得到不同的思維啟發(fā),開拓了思維。各層次的學生都有具體的學習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就有更大的動力積極參與學習。
三、挖掘資源,促進落實
在高中信息技術課中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師要廣泛挖掘教學資源,如教師、學生、學案和更重要的數(shù)字化資源庫等。合作學習需要借助一定的數(shù)字化學習資源,數(shù)字化學習資源是指已經數(shù)字化且在多媒體計算機或網絡上能運行的多媒體材料。教師利用校園網,使用各種網頁制作工具建立自己的網上教學系統(tǒng)和資源庫,并根據課堂學習內容,營造良好的信息資源環(huán)境,在其中存放數(shù)字化學習資源。資源既包括網上下載后整理的各種網上信息,又包括自己編制的圖、文字資料、聲音、動畫、影像等媒體信息,而且為學生提供查閱的便利,讓學生在浩瀚的數(shù)字化資源中自主選擇,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信息資源的豐富性和共享性,數(shù)字化學習環(huán)境的初步形成,使得學習者從單調、被動的學習方式向多樣化、多元化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提供有力的資源保障。
四、恰當評價,鞏固成果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對學生學習的成果給予恰當評價,既維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評價時,我們可采用小組捆綁性評價、課堂即時評價和年終終結性評價等評價方式,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自身的責任,感受到個體存在的價值,充分體現(xiàn)個人在小組中的作用,讓每個學生都認識到自己在小組中是缺一不可的,從而調動每個人繼續(xù)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學習成績的評價采用小組捆綁式評價,在捆綁式評價中,只有保證組與組之間的公平性,才能保證合理的競爭,充分調動小組成員合作的積極性。雖然是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方法劃分小組的,但由于學生基礎的差異,組與組之間的信息技術水平比較均勻,因此采用與每組的標準分比對的評價方式,這種評價方式在這種教學形式中是比較合理的。課堂即時評價和年終終結性評價可在課堂教學中隨機采用,充分發(fā)揮評價的導向性和激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