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芳榮
摘 要: 課堂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主渠道。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必須遵循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把問的權利放給學生,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練的安排納入課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學習,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 課堂教學 自主學習 素質(zhì)教育
素質(zhì)教育要求的是學生的基本素質(zhì)得到全面和諧發(fā)展。它不僅注重面向全體學生,而且重視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個體潛能的開發(fā)。實踐證明,課堂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主渠道,而這條主渠道長期以來都由教師主宰,學生主體地位無法得以落實。因此,改革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學習,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關鍵。這方面,我做了一些探討與嘗試,體會如下。
一、把問的權利放給學生
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思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狈磸蛷娬{(diào)質(zhì)疑并解讀問題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老師。讓學生敢于質(zhì)疑、善于質(zhì)疑,并能主動提問,最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在教學中,我總是給學生提供質(zhì)疑的機會,讓學生敢疑敢問,把問的權利放給學生。
我在日常教學中,教學伊始,讓學生針對預習,圍繞課題質(zhì)疑;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突破定勢,打破常規(guī),針對文中的重點語句,特別是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問題質(zhì)疑;講讀課文之后,留一定時間讓學生面對全文再質(zhì)疑,啟發(fā)他們從思想內(nèi)容、布局謀篇乃至教材等方面提出不同看法。例如教學《鳥的天堂》一文后,根據(jù)本組教材的讀寫訓練重點,我啟發(fā)學生從文章內(nèi)容安排上,緊扣“鳥的天堂”與“茂盛的大榕樹”,質(zhì)文章在布局謀篇方面的疑問,不少學生提出:課文是寫鳥的天堂,為什么作者用了一定篇幅寫茂盛的大榕樹呢?通過辯疑,釋疑,學生對作者安排材料的用意有較明確的認識。
這樣教學,讓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大膽質(zhì)疑問難,對促進學生全體參與,培養(yǎng)自主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積極作用。
二、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
課堂40分鐘是個常數(shù),教學中要訓練的東西很多,如果老師講得多,問得多,留給學生讀的時間就少了?!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讀的訓練。因此,課堂教學中要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要讓學生多讀、讀好。特別是課文中的重點段落、重點語句,更要充分地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理解課后問題及討論學生自提的問題時可以讀代講,以讀促思。
例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第五自然段中描寫侵略者怎樣毀滅圓明園的句子時,我主要采用“教師范讀,學生仿讀”的方法,讓學生在多次的朗讀中品味詞句蘊含的思想感情,體會帝國主義強盜們的貪婪野蠻,領悟作者對侵略者萬分憎恨的感情。又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學生質(zhì)疑:小女孩為什么會幻想到火爐、烤鵝、圣誕樹、奶奶?對這個問題,我先讓學生默讀全文思考問題,然后按“現(xiàn)實—幻想—現(xiàn)實”的內(nèi)容引讀、插讀、分角色讀等,使學生邊讀邊體會小女孩是因為實在太冷太餓又沒有歡樂,才會有這樣的幻想,從而領悟到作者對這個可憐的小女孩萬分同情的思想感情。
三、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
傳統(tǒng)教學中,大多以教師的講為主,老師講詞語、講句子、講段落、講中心,一講到底。這樣,怎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呢?《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币虼耍處熞淖円酝淖龇?,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讓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認識、感想,多提供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機會。
例如在教學《梅花魂》一課時,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使自己感動的語句并提出問題,然后圍繞學生自提的問題,展開小組討論,給每個學生都有講的機會,再讓學生匯報討論的結果,其間還可允許別的學生補充或發(fā)表不同的看法。這樣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把握學習的主動權,發(fā)揮主動性。
四、把練的安排納入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有機聯(lián)系,加強教學內(nèi)容的整合,統(tǒng)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币酝险n,大部分教師只注重傳授知識,而不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課堂往往是串講串問,極少留時間讓學生動手練習,就是有練也往往擱至課尾,甚至拖至課外。為了能讓學生自主學習,發(fā)揮學生主體性,應該在課堂上空出時間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進行有重點、有層次的練習,以達到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凡卡》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心,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可設計這樣一些練習題:
1.認真默讀這段課文,思考:
(1)凡卡的信爺爺能收到嗎?為什么?
(2)“甜蜜的希望”指什么?這個希望能實現(xiàn)嗎?為什么?
(3)課文以“夢”作為結尾,說明了什么?
2.根據(jù)對第1題的理解,用“即使……也……”、“盡管……還……”、“只有……才……”各說一句話。
這樣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邊讀邊練,邊練邊評,有評又有改,學生既能從練中理解課文內(nèi)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能減輕課余負擔。
總之,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就要讓教師的“講堂”變?yōu)閷W生的“學堂”,就必須遵循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原則,課堂上多給予學生自主學習和思維的空間,讓他們主動積極地學習,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