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便喜愛英文,音樂電影中的“西方文化”成為了我少兒時的向往。弟弟比較幸運,英文名字是父母給的。我可沒這么幸運,自己來選。一路成長,英文名字換了不少,各種前衛(wèi)另類的都嘗試過。2006年時出的國,那時在曼城就讀預(yù)科。記得上課的第一天,老師讓學生向大家做自我介紹。一個接一個,輪到我了,我說:Hi, my name is Charlie, I come from Hong Kong。下課后,一沙特阿拉伯的學生走過來問我,為什么我會有一個英文名字。我解釋道,在香港這是非常常見的,大多數(shù)人都有一個西名,因為以前是殖民地的原因,華人的名字對于英國人來說比較難記住。那你的中文名是什么,他問。Chan Hiu Man, 我說,并解釋“Chan” 是姓。這位沙特同學聽完后親切地說,你的名字很好記啊,Chan Hiu Man, 聽起來就像是 human, 挺特別的,我喜歡。西方人應(yīng)該學會懂得世界是如此之大,名字肯定也是很多樣化的,并不是只有他們知道的John、Peter、Jack等等才算是名字。我想了想,所言甚是。那次之后,我放棄了自己的英文名,并開始使用中文名的譯音。
前幾年開始,每年都會回國出差。某商會上,一群人里介紹自己。Kelly、Rosa、George、Sam……一個接一個,輪到我了,我說:你好,我叫陳曉雯。忽然,我感覺到各位的眼光略泛懷疑。其中一位終于忍不住了,說,你不是在英國留學的嗎?你的英文名是什么?我說,Hiu Man。她說,啊?你的英文名是“人類”啊?我說,不是的,那是我中文名的廣東話譯音,我在英國一直都用這個。她再接再厲,香港人不是都流行用英文名字嗎?我笑了笑,沒作聲。后來又有幾個人加入了談話,這位女士熱心地一一介紹,這是Rosa、George、Sam,噢,不好意思,我忘記了你的名字,你看,還是有個英文名比較方便吧。
這個年頭,西名還是中名?名字,是為了某種交流的方便,還是一種文化價值的體現(xiàn)?都全球化了,難道中國人就不能有英文名字?連大山也有了他自己的中文名了。又或者我們可以這樣想,為什么突然之間 “Charlie” 竟然比“陳曉雯”要更容易被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