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一新 湯林波 姜華 邱允忠 張靜燕 劉慶曄
大腸息肉是消化系統(tǒng)的常見病,包括多種病理類型,其中腺瘤性息肉與大腸癌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國內外有研究提示血脂異常與大腸息肉有關,但此結論仍存在爭議[1-6]。為探討血脂與大腸息肉的關系,筆者分析了在我院住院行結腸鏡檢查證實有大腸息肉患者的資料,并與正常者進行對照,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排便異常、便血、腹脹及腹痛在我院住院行電子結腸鏡檢查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結腸鏡結查及活組織病理學檢查(活檢)結果,將確診為大腸息肉患者納入大腸息肉組,而檢查正常者納入對照組。納入標準包括:①年齡在18周歲以上;②完成全結腸鏡檢查,腸道準備充分。排除標準包括:①結腸鏡檢查未至回盲部;②有腸切除、腸息肉、腸癌手術史;③存在非大腸息肉的其他腸道疾病,如結腸炎、炎癥性腸病、結腸黑變病、結腸憩室、結腸癌等;④有原發(fā)性脂代謝異常性疾病,近3個月內服用過調脂藥物、腎上腺皮質激素藥物以及其他可能影響血脂水平的藥物;⑤有嚴重心腦疾病及肝腎功能不全,有甲狀腺疾病、其他惡性腫瘤、精神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有一級親屬惡性腫瘤家族史。共收集符合標準的病例共129例,其中大腸息肉組51例,男39例、女12例,年齡(61.1±8.6)歲,病程(12±2)d;對照組78例,男36例、女42例,年齡(52.1±10.8)歲, 病程(10±2)d。經(jīng)χ2檢驗,兩組患者病程、臨床癥狀(排便異常、便血、腹脹及腹痛)及就診科室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參考不同文獻,擬定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因素[1-6]。記錄研究對象的BMI、高血壓病、糖尿病病史等;記錄血脂檢測結果,包括:總膽固醇、甘油三酯、HDL-C、LDL-C、載脂蛋白A1(APOA1)、載脂蛋白B(APOB)、脂蛋白a。
以是否患大腸息肉為因變量(是=1,否=0),以性別、年齡、BMI、高血壓病、糖尿病、血脂為自變量,按表1的規(guī)格量化,依據(jù)我院檢驗科提供的參考值設定高總膽固醇、高甘油三酯、低HDL-C、高LDL-C、低APOA1、高APOB、高脂蛋白a的界值,以普遍認同的無癥狀平均風險人群大腸癌篩查年齡(50歲)作為年齡界值,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1版)》中關于超重或肥胖的定義設定BMI界值(賦值方法見表1)。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先進行單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在此基礎上再選擇有意義的變量,進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表1 主要研究因素及賦值方法
結果顯示,高甘油三酯、男性、年齡≥50歲、BMI≥24 kg/m2、高血壓病與大腸息肉的發(fā)生成正相關,高總膽固醇、高LDL-C與大腸息肉的發(fā)生成負相關(P均<0.05)。HDL-C、APOA1、APOB、脂蛋白a、糖尿病與大腸息肉無明顯相關性。見表2。
表2 血脂與大腸息肉單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把單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納入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選用逐步向前篩選法(似然比)。結果表明,高甘油三酯(OR=3.88)、男性(OR=3.11)、年齡≥50歲(OR=5.19)與大腸息肉成正相關(P<0.05),是大腸息肉的危險因素。高總膽固醇(OR=0.19)與大腸息肉成負相關(P<0.05)。詳見表3。
表3 血脂與大腸息肉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血脂包括血漿膽固醇、甘油三酯和類脂如磷脂等,參與調節(jié)能量轉換、物質運輸、信息識別與傳遞、細胞發(fā)育和分化,以及細胞凋亡等多種生命活動過程,是人體必需的物質。血脂代謝異常與某些疾病,如動脈硬化癥、糖尿病、肥胖癥、阿爾茨海默病以及腫瘤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7]。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血脂中的不同成分對大腸癌有著不同的影響,普遍認為大腸癌患者血清中甘油三酯、總膽固醇增高,而HDL-C減少[8]。根據(jù)“腺瘤-原癌”序貫學說,血脂與大腸息肉,尤其是腺瘤的相關性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目前國內外多項研究發(fā)現(xiàn)結直腸腺瘤與高甘油三酯, 高總膽固醇,低HDL-C,高LDL-C相關[1-4]。但Tsilidis等[5]的前瞻性研究結果顯示甘油三酯、HDL-C、總膽固醇均與結直腸腺瘤無關。
本研究結果證實高甘油三酯與大腸息肉成正相關,高總膽固醇與大腸息肉成負相關,證實了血脂與大腸息肉存在相關性。大腸息肉是大腸上皮細胞增生和死亡失平衡,出現(xiàn)異型增生所致。高甘油三酯可以促進膽汁酸的合成與分泌增加,進而使次級膽汁酸增多,并在大腸內產(chǎn)生致突變作用,促進腫瘤生長[10]。關于本研究高總膽固醇與大腸息肉呈負相關的結果,與既往研究不符,考慮原因如下:一方面,總膽固醇的檢測與年齡、性別相關,其水平常隨年齡而上升,70歲后不再上升甚或有所下降;女性中青年期的總膽固醇水平低于同齡男性,絕經(jīng)后則較同年齡男性高。而本研究中大腸息肉組患者較對照組的年齡高且以男性居多,因此不排除受此兩項因素的影響[3-5]。另一方面,腺瘤性息肉是大腸息肉的主要病理類型,為癌前病變,于珍珍等[4]研究顯示大腸癌患者總膽固醇水平降低,故猜測大腸息肉是否與大腸癌一樣因組織細胞過度增殖使機體脂質代謝異?;钴S,導致了膽固醇消耗和儲存均明顯增加。關于總膽固醇與大腸息肉的相關性、臨床意義與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大腸息肉無特異性臨床癥狀,積極有效的篩查可以達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的目的。本研究提示男性、年齡≥50歲、高甘油三酯是大腸息肉的危險因素,建議具有上述特征的人群應行結腸鏡篩查。高甘油三酯與飲食結構的關系密切,合理的膳食結構可預防大腸息肉的發(fā)生。當然大腸息肉的發(fā)生與年齡、性別、大腸癌家族史、吸煙、超重,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飲食等多種因素亦有關[9]。本研究為主要針對血脂及與血脂相關的部分因素進行了分析,未能收集分析關于生活飲食習慣及煙酒嗜好方面的資料,且本研究以住院人群為研究對象,病例來源單一,存在選擇性偏移,樣本量亦較少,這些均有待今后行更完善更合理的進一步研究。
[1] Liu CS, Hsu HS, Li CI, et al. Central obesity and atherogenic dyslipidemia in metabolic syndrome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for colorectal adenoma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BMC Gastroenterol,2010,10:51.
[2] Kim BC,Shin A,Hong CW,et al. Association of colorectal adenoma with components of metabolic syndrome.Cancer Causes Control,2012,23:727-735.
[3] 楊衛(wèi)文,黎莉,譚松,等.結直腸腺瘤患者血脂、脂蛋白、脂肪因子及糞鈣衛(wèi)蛋白水平檢測的臨床意義.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14:303-305.
[4] 于珍珍,李可,耿尊恩,等.血脂、血鈣水平與結直腸腫瘤的相關性.胃腸病學,2013,18:556-558.
[5] Tsilidis KK,Brancati FL,Pollak MN,et al. Metabolic syndrome components and colorectal adenoma in the CLUE II cohort.Cancer Causes Control,2010,21:1-10.
[6] 陳旭,郭健,肖飛.血脂異常實驗室診斷標準研究進展.中國臨床醫(yī)生,2011,39:23-26.
[7] 蔡潭溪,劉平生,楊福全,等. 脂質組學研究進展.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10,37:121-128.
[8] 何勇山,金黑鷹,章蓓,等.脂代謝與結直腸腫瘤關系的研究進展.世界華人消化雜 志,2012,20:486-490.
[9] 宋雯,趙梁,朱萍,等.腸息肉發(fā)生發(fā)展與診治研究新進展.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2,21:876.
[10] Lee GE,Park HS,Yun KE,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BMI and metabolic syndrome and adenomatous colonic polyps in Korean men.Obesity (Silver Spring),2008,16: 1434-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