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玉
摘 要:數學是一門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學科,與生活緊密連接。新課程改革更加重視小學數學的生活化,就是要在傳授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讓學生能夠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
關鍵詞:二年級;數學;生活化;結合
數學學科與生活的聯系非常緊密,人們在生活中離不開使用數學,也能夠在生活中學習數學。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新課程標準下,要求小學數學與生活化教學相結合,其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練習數學、
學習數學,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
基于此,本文在此進行二年級數學與生活化教學結合的探
討,以期拋磚引玉,能夠對相關人士提供有益參考。
一、設定生活化的情景進行教學
要讓二年級數學與生活化教學相結合,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使用情景教學法,使設定的情景生活化。
在學習基本的加減法時,教師可以設定生活化的情景。比如,向學生提問“小明去文具店購買文具,已知一塊橡皮1元錢,一支鉛筆1元錢,請問小明一共要支付多少錢。”
這是一個簡單的情景,但是能夠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無處不在。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不但能夠進入情景,在生活化的情景中進行數學思考,也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科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以現實生活的實例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鼓勵學生在生活中進行數學思考
在情景教學生活化的基礎上,學生已經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生活中進行數學思考,在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
二年級的學生還很年幼,人生經驗較淺,對外界事物仍然具有較強的好奇心理。教師應該利用二年級學生的這種好奇心理,進行生活化教學結合。
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外教學任務,比如,讓學生去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進行簡單的引導。
例如,在學習幾何平面圖形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在教學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的性質時,可以用自行車的支架進行舉例,并以此為線索讓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更多的數學原理和問題。
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在現實生活中不斷發(fā)現數學原理和問題,既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原理的理解,也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在生活中不斷地思考和總結數學的有關知識。
三、鼓勵學生用生活常識解決數學問題
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用生活常識解決數學問題。這樣做能夠讓學生認識到生活常識可以解決數學問題,能夠進一步刺激學生留意生活中的數學和問題。
例如,仍舊是在加減法中,教師詢問學生“30-20=?”。在課前,學生或許無法解答,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生活常識得出答案。教師可以舉例,告訴學生班級中一共有30名學生,有20名學生去了操場,還有多少學生留在教室。
這樣,學生能夠很快地利用生活常識得出答案。經過這樣的教學,學生日后在遇到問題時會與生活化結合,這就達到了目的。
總的來說,二年級數學與生活化教學結合就是使用生活化的情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問題、解決生活問題,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利用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參考文獻:
張艷麗.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J].學周刊,2012(20).
(作者單位 上海松江區(qū)世澤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