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摘要:
公共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給人以最強烈、最直觀的視覺感受,一座城市有形的物質文化沉積與多姿多彩的的市民生活樣式以及有關城市故事與傳說構成了城市的神話與活力。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有著許許多多經典或是深受大眾喜愛的公共藝術,這些作品有的深深的植根于上海的土地,有的傳播到全國各地乃至國外,其中很多公共藝術是與中國其他城市的設計風格很不相同的,現代、時尚、精致、新穎的公共藝術特色蘊涵其中。通過分析上海城市空間公共藝術的特點,試圖發(fā)現上海公共藝術存在的問題,從而預設將來上海公共藝術的發(fā)展方向。
關鍵詞:公共藝術 ;上海;城市空間
共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給人以最強烈、最直觀的視覺感受,一座城市有形的物質文化沉積與多姿多彩的的市民生活樣式以及有關城市故事與傳說構成了城市的神話與活力。當人們倘佯在國內或是異國他鄉(xiāng)的步行街道、城市廣場、海濱公園或大小社區(qū)的景觀之中時,帶來深刻印象的往往是散落其間的具有象征及標識意義的公共藝術作品。意境雋永的公共藝術和人文薈萃的文化場景使得人們把對它們的關注與對一座城市的記憶及印象密切地聯系了起來,就如同上海淮海中路“打電話的少女”、外灘“人民英雄紀念塔”、人民公園“五卅英雄紀念碑”、徐家匯公園“大煙囪”。公共藝術在給城市景觀帶來鮮明的視覺印記的同時也陶冶大眾的文化心性和市民人格,招式和傳揚著城市無言的風采與特有的氣質。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一方面吸收、融合著國外的設計養(yǎng)料,另一方面與時代的發(fā)展、中國經濟、文化,以及與人們生活的需要緊密相連。以至于許許多多經典和大眾喜愛的公共藝術深深的植根于上海的土地,他們有的傳播到全國各地乃至國外,其中很多公共藝術是與中國其他城市的設計風格很不相同的,現代、時尚、精致、新穎的公共藝術特色蘊涵其中。
一、公共藝術凝聚城市文化
(一)承載歷史記憶
1德國的G.阿爾伯斯教授說:“城市好像一張歐洲古代用作書寫的羊皮紙,人們將他不斷刷洗再用,但總留下舊有的痕跡。”它生動、形象地說明我們人類聚居的建筑和建筑群是它的文字、符號、語言和辭章。隨著時代的變化,它也在不斷地被涂改,但城鎮(zhèn)的組織、街區(qū)的結構、個體文物建筑每每遺存下來就成了文化的積淀。上海由于特殊的生產條件和文化觀念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城市形態(tài)、有著自己的內涵體制。公共藝術作為城市結構的一種元素承載著上海特殊的歷史記憶。比如外灘《人民英雄紀念塔》(圖1,圖2),該作品在外灘開放空間區(qū)域創(chuàng)造了一處代表城市歷史記憶的紀念性空間。巨大的下沉式廣場是人們瞻仰和懷念先烈的主要空間。環(huán)型的墻面鐫刻著上海百年來的革命斗爭歷史。廣場采用現代的流動空間設計手段,使人們能沉浸在相對潔凈的紀念性氛圍中。三根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擎天巨柱拔地而起,宛若無言的豐碑,追念著為上海解放而英勇獻身的革命先驅。另外徐家匯公園的《煙囪》(圖3)代表了徐家匯的過去與現在。在設計初期,原本想要拆除它,而在設計者眼中,它有著特殊的的歷史價值?,F在徐家匯有如此繁華的景象,是基于解放后幾十年的歷史積淀,承載了人們對徐匯區(qū)幾十年的記憶。
(二)彰顯地域特色
《走向景觀的公共藝術》這樣定義地域特色,它是一個地區(qū)或城市的內在氣韻與外在表現明顯不同于其他地區(qū)或城市的個性特征。對于公共藝術來說則意味著藝術創(chuàng)作和設計的表達形式、物質材料、工藝方法、表現題材和文化內涵等,實現與城市空間的自然和文化多維元素的內在關聯融洽。上海的多倫路是一條文化名人街,有句話說2“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上海虹口區(qū)多倫路曾經是當時中國最為優(yōu)秀的文化人匯聚的場所。這些人物的舉手投足、音容笑貌在不經意間,影響了上海,影響了中國。2006年1月6日一系列雕塑(圖4—圖7)在這里落成,一批中國優(yōu)秀的中青年雕塑家,將他們對多倫路文化先賢的景仰,將他們對于往事的想象和追憶、變成了凝固的塑像。
(三)突顯公眾特質
城市發(fā)展要充分反映普通市民的利益追求。公共藝術無論置于城市的廣場、街道,還是置于公園、社區(qū),它都要讓人看懂,從而才能談得上被進一步理解、認同,才能實現藝術與大眾,藝術與生活的交流,否則,公共藝術只能是一個沒與生命的物質性存在。3《打電話的少女》(圖8)是淮海中路上的第一座銅像,具有市民特色,其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大眾。該作品自然、生活化的造型,巧妙融合于周邊環(huán)境,在來來往往的行人中,她仿佛就是都市中的一員。2000年《打電話的少女》的被盜使得該作品獲得公眾極大的關注,大家忽然意識到這一描摹城市普通市民的藝術作品原來已經植根于環(huán)境當中,植根于文化和集體記憶當中,成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2006年5月24日,《打電話的少女》(圖9)終于在公眾的期盼中又回到了淮海中路、茂名南路地鐵口。作為一尊獨具風格的城市雕塑,失蹤了4年的“打電話的少女”,她的價值已經不僅僅在于她傳神的人物刻畫、突出的藝術風格,更在于她失蹤后喚起了人們對于城市公共設施的保護意識,以及如何捍衛(wèi)城市文明的認真思索。 以及九子公園雕塑,在設計上都有豐富生動的細節(jié),在位置選擇上都力圖創(chuàng)造一種場景氛圍。事實證明,公共藝術的細節(jié)化、場景化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和共鳴,公眾的參與與互動使公共藝術不僅是對空間的裝飾,更是對空間的創(chuàng)造,公眾藝術是屬于公眾生活的藝術。
(四)表達人性關懷
城市應當是一個愛的器官,而城市最好的的經濟模式應是關懷人和陶冶人。林瓔有句話說:“無論是出于社會目的還是審美目的,在所有的作品當中,我都在試圖創(chuàng)造一種能夠與參與者們進行親切對話的氛圍,一個工人們沉思的地方。無論我的作品有多么的大眾化,也無論有多少人參與其中,我總是喜歡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一個創(chuàng)造與每個人交談的過程?!边@句話很好地反映了公共藝術所堅守的價值取向以及從事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對環(huán)境、對社會、對公眾所秉持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巨型雕塑《白玉蘭》(圖10),在熙熙攘攘的人民廣場地鐵站1號線和2號線換乘大廳的天花板上,作品采用上海市市花白玉蘭為元素,生動地刻畫了“白玉蘭”奮發(fā)向上的形象。雕塑頂端露出地面部分為人民公園的噴水池,嵌有黃色花瓣形狀的玻璃把地上地下分開,白天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它一方面方便了穿流在地鐵換乘站內行人的采光,另一方面作為換乘大廳的標志,給人們以方向的引導。此設計獲得了上海市人民的認同?!队^弧橋》(圖11)作為世博公園里體量最大造型最搶眼的公共藝術品。以“人”為中心,橋身自由連續(xù)的木條裁剪不僅增加了觀弧橋豎向設計空間的層次感,還可以使光源透入,方便行走,為人們提供了便捷的交通,以及步移景異的觀景橋。
二、上海城市公共藝術的走向
由于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背景,公共藝術成為一個特定時代的產物。上海公共藝術在與其他藝術形式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形式、內容、材料、功能上都有了新的發(fā)展空間和新的領域。上海公共藝術多元化日趨明顯。
(一)空間更加廣泛
上海的城市公共藝術多見于城市公園、廣場、街頭、城市重要的建筑周邊,目的是對建筑和環(huán)境之間的美化。將來,公共藝術的展示空間延伸到各種形式的街道、廣場、公園、園區(qū)、社區(qū)、景區(qū)以及機場碼頭、行政交通、文教、醫(yī)療建筑設施,商業(yè)、金融、體育、娛樂設施等空間。公共藝術還會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走向更加細微的生活空間,可以提高社會對藝術的關注度,增加藝術群眾,讓藝術在社會存在的意義更加深遠。此外,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影響下,國際城市間相互交往,民族區(qū)域之間相互交流,從而能產生了一些“國際文學”“國際藝術”“國際文化”的客觀情形,各種大型的國際展覽成為公共藝術展示的平臺。使得公共藝術的文化視野得以擴展。(圖12-圖14)
(二)主題趨于豐富
上海的公共藝術的主題起初大都是以國家意識、民族形態(tài)、精英文化為主,而隨著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的影響,公共藝術的主題逐漸走向大眾趣味性。今日的大眾趣味追求的是藝術的通俗性(圖15)、刺激性、感官性(圖16)、娛樂性(圖17)、不再追求或有意回避宏大的敘事、深刻的思想、形而上的觀念和艱深晦澀的藝術語言。
(三)媒介呈現多樣
上海的公共藝術媒介已呈現一種多樣的趨勢,而在將來將更豐富多彩,首先從材料形式上來說,過去人們常用的泥土、木竹、石材、青銅陶,到現代的人工材料不銹鋼、玻璃、纖維、聲光電等,體現著時代的文明。如五角場《彩蛋》(圖19-圖21)而在將來公共藝術的材料會將涉及聲、光、色、火、煙、味如蔡國強《晴天黑云》。
這樣看來,所有的材料在藝術家的眼里都成了他們的手上玩物。從表現形式上來講,公共藝術不僅表現在傳統(tǒng)的雕塑、壁畫、構造小品、各類公共設施,還有很多豐富多樣的大地藝術、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
(四)公共互動深化
隨著時代的變化和人們對公共藝術的需求,公共藝術的互動深化越來越明顯。公共互動是一種關注“人”與“人”之間、“人”與“公共藝術品”之間、“公共藝術品”與“所處環(huán)境”之間和諧互動的作品。這樣的公共藝術突破人與公共藝術品之間“觀賞”與“被觀賞”的簡單關系,創(chuàng)造出體驗與被體驗的深層次互動;公共藝術是一種為公眾服務的藝術形式,它不僅應該具有裝點城市、啟迪人們思考等審美功能(圖22),還具有相當的公共空間交往的功能,允許人們進入其中嬉戲逗留(圖23)。這不僅是一種國際趨勢,更是對城市環(huán)境和人們需求的理解。
三、結語
上海城市公共藝術發(fā)展至今才20幾年,但是上海的公共藝術發(fā)展迅速,表現出了一個國際大都市對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博大胸懷。同時,也展現了上海的公共藝術的魅力。隨著時代的進步,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含義更加廣泛,人們需要的“公共”藝術還沒有真正落實。這就要求我們在將來公共藝術更多的走向大眾參與,而不僅僅是少數精英藝術家的決定.
【參考文獻】
[1]孫振華.歷史人物肖像雕塑的新課題[J]. 畫刊,2006,07:16-17.
[2]楊燁.眾里尋她千百度——上海“打電話的少女”雕塑盜竊案偵破紀實[J].人民公安,2004(02)
[3]郝衛(wèi)國,李玉倉.走向景觀的公共藝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