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延慧,王翠雪,周 艷
造口一詞來源于希臘語stoma,意思是口或開口,腸造口俗稱“人工肛門”,是利用外科手術方式在腹壁上人為開口,把一段腸管拉出腹腔,開口縫于腹壁,用于排泄[1]。術后病人第1次看到自己腹壁上的造口時會感到害怕不安,同時擔心家人會嫌棄、厭惡自己,在這雙重刺激下,病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均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不能適應因手術帶來的排便方式和身體形象改變等,很容易產生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甚至導致行為異常而自我形象紊亂[2],嚴重影響術后病人的生活質量。因此,本文著重介紹腸造口術后病人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國內外心理干預研究進展,從而引起醫(yī)院、家庭和社會對造口人的關注,預防不良心理,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腸造口術雖是挽救生命、延續(xù)生命的重要手段,但同時給病人帶來心理、生理上的諸多變化,很多人對大便排泄方式的改變感到束手無策,更多的人覺得有羞恥感,影響病人與周圍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不能有效融入社會,同時也影響病人接受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照顧,生活質量因此下降,進而本能地降低了對自身價值的評估[3]。
1.1 恐懼憂慮 病人因擔憂預后,擔心各種檢查治療措施,牽掛家庭和工作,以及對醫(yī)院環(huán)境陌生,不能主動配合治療[4]。
1.2 否認抗拒 病人不愿接受造口的事實,認為“不可能”“弄錯了”。個別病人對自己的病情知道得不很清楚,卻了解造口會帶來很多不便而拒絕手術[5]。
1.3 焦慮抑郁、悲觀絕望 病人術后由于不能適應排便方式的改變又急于恢復,因而對刺激敏感,造口致身體形象和生活習慣改變而不利于參加正常的社會活動,對出院后回歸社會沒有信心,情緒低落,抑郁不振[6]。此外,部分病人對將肛門移至腹部認為非常骯臟,心理上難以接受,表現為煩躁不安、食欲缺乏、不能入睡等[7,8]。
1.4 多疑自卑 術后病人敏感,易起疑心,愛曲解別人的意見,聽到醫(yī)務人員或同室病友低聲細語總誤認為是談論自己[9]。病人雖有一定的術前心理準備,但對術后所發(fā)生的情況一時難以適應,特別是造口部位護理不當,使造口又臟又臭,另外,病人認為自己殘廢,不愿與他人接觸[10]。
1.5 被動依賴 在恐懼心理下產生被動順從心態(tài),無主動性,常表現對周圍事情漠不關心,飲食生活完全依賴親人照料,以至于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也不愿動手,連必要的功能鍛煉也不做[11]。
1.6 輕視放棄 對自己的病情不能引起重視,存有麻痹大意的思想,所以在治療過程中這些病人不遵醫(yī)囑,隨心所欲,致使病情加重[4]。
國外的多數研究者也認為導致以上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身體形象及生理功能的紊亂、對造口的控制能力不足、生活方式和社交活動的改變,這些因素對人際關系產生重大影響,從而產生各種心理問題[12]。Thomas等[13]的研究顯示,導致以上心理問題的因素還包括病人有心理疾病史,對術前所提供的信息不滿意或難以理解。
2.1.1 院內干預
2.1.1.1 認知干預 文獻顯示,對造口病人的心理干預,國內主要采用認知干預方法,干預者以醫(yī)學知識為基礎,講解造口的有關知識和做腸造口的必要性,解釋腸造口只是排便出口從肛門移到腹部,對消化功能、工作和日常生活并無影響。同時,請病人與家屬一起觀看幻燈片、錄像、宣傳小冊子等,介紹腸造口的護理方法和注意事項,使病人和家屬對腸造口有較全面的認識,增強病人的自信心[14]。
2.1.1.2 情緒干預 王長虹[15]研究顯示,對造口病人還可以采取情緒干預法,干預者采用合理情緒想象技術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技術對病人進行情緒治療,以理解、尊重、同情、關心的態(tài)度與病人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況和需求,幫助其認識不良情緒產生的原因及對身心的危害,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疏導,消除病人的負性情緒。心理學家雅各布森和精神學家沃爾普認為肌肉放松法可以對抗焦慮情緒,讓病人聽音樂、鼓勵并督導病人循序漸進增加活動,從而調整心理狀態(tài)[16]。
2.1.1.3 行為干預 有研究證明,行為干預在造口病人的心理干預中也相當重要,干預者應耐心教會病人選擇合適的人工肛套、清洗造口技術、保護造口周圍皮膚的方法[9],鼓勵和督促病人自己動手更換肛袋和清潔造口。周錦玲等[14]認為,護理者應通過護理行為影響病人對危機的認識和評價,指導病人積極面對現實,適時調整心態(tài),并教會其緩解焦慮的放松方法,如幽默法、分心法、傾訴法等。
2.1.2 家庭護理 腸造口病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承受著巨大的生理、心理、社會壓力,而有效的家庭關懷能增強病人的應對能力,促進康復。李增懷等[17]給出建議,家人應理解、尊重病人并幫助其盡快地適應角色,采取積極的行為方式,學會造口自我護理方法,鼓勵病人樹立積極生活的信心。如果來自家人的關懷能使病人自己護理造口,自尊便得以維持,也是病人投入社會生活的關鍵。
2.1.3 社會支持度 目前,許多醫(yī)療機構及護理人員對造口病人康復與社會支持度之間的關聯給予關注和重視,采取了相應的措施爭取社會對這一弱勢群體的支持與幫助[18],如進行造口治療師(ET)工作的推廣,開展專業(yè)護士培訓,加強護理人員對??浦R的深入了解,對造口病人進行系統(tǒng)、規(guī)范的專業(yè)知識指導,介紹相關社會支持機構等,有助于病人及時有效地獲取幫助,獲得心理上的被尊重感,從而解除心理障礙。國外研究顯示,接受良好社會支持的病人比無社會支持的病人心理適應能力強[19]。
2.2.1 造口訪問者 近年來,國外推廣造口訪問者工作,即已行造口術的病人對新的或將要造口的病人進行訪問[20],分享積極的經歷,從各個方面幫助病人在最短時間內適應造口之后的生活。訪問者是來自造口聯誼會中的積極分子,他們有親身經歷,能為病人提供一定的實際知識,盡力以自己的信心影響病人。事實證明,訪問者的現身說教勝過醫(yī)護人員的常規(guī)疏導[19]。
2.2.2 心理咨詢 分個別咨詢和團體輔導兩種,Patricia[21]認為,個別心理療法(individual psychotherapy)可由已恢復的造口病人擔任心理咨詢師,他們運用處理造口及克服困難的親身經歷來減少新病人的不良心理,幫助病人在短時間內渡過情感危機,促進身心康復。團體心理輔導(group counseling)可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和氣氛供病人大膽分享自己的恢復經歷、減少孤獨感、相互支持,同時能得到專業(yè)醫(yī)護人員的指導。
2.2.3 心理支持 英國專家 White[22]提出了一套造口病人心理支持策略。①提高病人滿意度:造口病人可寫出想解決的問題,由護士做答,通過病友間的交流來反饋對所提供信息的滿意度。護士應盡量滿足病人的需求,護患共同努力提高病人滿意度,減少術后不良心理反應。②預先規(guī)劃:有些病人沉浸在未來可能出現的難題中又想不出有效的解決方法而痛苦不堪,護士可以幫助病人想象造口帶來的各種糟糕情景,記錄病人感到束手無策的潛在問題,然后盡可能地幫助病人提出避免或解決潛在問題的方法。護士在實施計劃過程中,若發(fā)覺病人預測未來有消極情緒,應及時與病人探討并做調整。③自信監(jiān)測:病人造口護理的自控能力與心理調適有很大關系。因此,幫助病人提高自信心在心理護理方面尤為重要。就此問題,國外一些護理者推出自信監(jiān)測表格來讓病人看到自信心的提高,護士也可以運用此表格來評估病人自信改變及相關因素。④逐步暴露:造口術后的心理適應是一個逐漸的過程,在恢復期間會遇到各種挑戰(zhàn),將這些挑戰(zhàn)按難度分成不同階段來完成,直至病人達到最終目標,最后用監(jiān)測表格來評估病人社會功能恢復程度。
國內外對造口病人的心理干預措施基本相同。國內外學者一致認為造口病人的心理支持是多方面、多層次、多領域的,需要醫(yī)護人員、病人、家屬和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協(xié)作,心理支持的質量和方法依病人教育背景、個性和情感狀態(tài)而有所差別。國內醫(yī)護人員所用的認知、行為、情感的相關干預國外也有類似的運用,而國外的造口訪問者和心理咨詢法近年來在國內也有不同程度的應用,但還不夠成熟。國外對造口病人的心理護理更注重個體化、細節(jié)化、規(guī)范化和系統(tǒng)化,而我國在這方面的發(fā)展還比較滯后,所以應加大力度培養(yǎng)專門的造口治療師和造口護理師,宣傳造口聯誼會的積極作用,呼吁更多造口人成為造口訪問者去幫助新的造口病人,努力提高造口病人的自尊感,改善生活質量。
[1]張清,魏力.造口傷口臨床護理實踐[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9:1-2.
[2]胡鴿,周華,肖芳.老年腸造口術后患者生活質量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四川醫(yī)學,2012,33(11):1982.
[3]韋億萍.腸造口護理的現狀與展望[J].臨床軍醫(yī)雜志,2005,33(5):613-615.
[4]林景華.腸造口病人的心理護理及出院指導[J].工企醫(yī)刊,2002,15(5):96.
[5]Lisa,Marcia Grant.Psychological support for stoma patient[J].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2011,27(28):3-4.
[6]何江,張素珍,李泉清.淺談外科心理護理的實施[J].實用臨床醫(yī)學,2002,3(4):111-112.
[7]陳愛華.腹壁腸造口患者的心理問題和對策[J].中國臨床醫(yī)生,2005,33(8):43.
[8]Gapińska B,Tartas M,Walkiewicz M,etal.Self-efficacy and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olostomy[J].Wspolczesna Onkologia,2008,12(2):84-89.
[9]陳美琴.低位直腸癌患者造口心理反應與對策及護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4):282.
[10]毛德蓮.直腸癌結腸造口病人心理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3,11(4C):1118-1119.
[11]程琳,趙媛莉,陳曉曼,等.腸造口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分析及護理對策[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4,13(1):65.
[12]Allon M.Rehabilitation and stoma care:Addressing the psychological needs[J].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2009,18(4):S20-22.
[13]Thomas C,Madden F,Jehu D.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stomas—II.Factors influencing outcome[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1987,31(3):317-323.
[14]周錦玲,魏秀文.心理干預對永久性腸造口患者情緒的影響[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05,11(22):97.
[15]王長虹.臨床心理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1:122-123.
[16]吳玉梅,唐祖國,梅琳.經腹及會陰聯合根治術患者護理支持干預探討[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0,26(15):2365.
[17]李增懷,陳書艾,陳俊霞,等.結腸造口護理的研究進展[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1,32(3):203.
[18]張潔,馬鬲利,李輝蛾.直腸癌結腸造口病人社會支持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研究[J].現代腫瘤學,2006,14(3):381.
[19]Hannah Brown MN,Jacqueline Randle MSc.Living with a stoma: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05,14(1):74-81.
[20]吳貞華,毛小英,虞燕霏,等.造口訪問對結腸造口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23):2743.
[21]Patricia KB.Psychological,sexual and cultural issues for patients with a stoma[J].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2004,13(12):692-697.
[22]White C.Psychological management of stoma-related concerns[J].Nursing Standard,2011,12(5):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