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男,柳福玲
姜男/大慶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黑龍江大慶163712);柳福玲/大慶師范學院講師(黑龍江大慶163712)。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是一種跨文化、跨語言的交流。文化預設對中國學生來說都很生疏,因為中國學生缺乏對英語的文化預知的共知。同時也正是因為文化預知的這些功能和特點,我們必須意識到了解和把握文化預知,才能夠正確理解和翻譯我們所讀的內容,才能恰當?shù)剡\用我們所學習的語言。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只局限于基本語法知識的學習,缺乏對文化層面的教學。
文化預設是指在日常言語中雙方心照不宣而互相知曉的約定俗成下來的特定文化,是一種思維定式和行為模式。這種文化預設我們可以理解為所共識的文化前提,有了這種前提,就使句子有了不言而喻的特定的理解。如果缺乏對這種文化背景、文化環(huán)境的理解,必然會造成認知上的偏差。何兆熊(2000:281-284)歸納了語言學家對文化預設的理解和定義,并指出把文化預設看作施行一個言語行為所必須滿足的恰當條件(felicity),認為文化預設是交際雙方所共有的知識或背景知識,因而它是言語交際活動發(fā)生之前的已知信息(given information)。
1.隱蔽性。因為文化是人們在實踐生活中積淀下來的一種觀念和信仰,我們對它習以為常,而忽略了它的客觀存在。只有它在某個角度上受到了威脅,人們才會通過認真的思考與分析真正到感知到它的隱蔽的存在,所以人們稍有不慎就會忽略它的隱蔽性。
2.共知性。是指談話者雙方所共同了解的信息,人們只有通過對文化預設的分析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蘊藏的信息,而這種分析的根本就在于對這種文化的共知。只有通過對文化預設的共知才能正確地理解對方話語中所表達的信息的真正含義,才會更好地與人溝通和交流,從而達到談話的目的。
3.層次性。是指它的內在核心表現(xiàn)在文化的語用原則,外部表現(xiàn)是它的用語規(guī)范和標準。它的語用原則具體表現(xiàn)在言語中的文化理念的共同性,而后者則具體表現(xiàn)在它在特定言語環(huán)境下的操作細節(jié)。
1.使話語精煉,更有說服力。文化預設能夠刪去交談者說話的贅余部分,使聽者能夠更清晰地體會其中的含義,使他人不必對冗長的話語厭煩,同時也增強了話語生動性與感染力,使說服力大大提高。
2.能夠讓話語連貫。文化預設為話語的理解提供了便捷條件,在對話語理解時,如果對當中的文化預設不甚了解,就很難建立起話語的連貫性,更無法領會原話的真正含義。
翻譯不僅僅是通過語言來交際,它更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一種交流活動。因此,要想真正地掌握一門語言,必須了解目標語所暗含的文化背景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相互交流溝通。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能力,在教學中就要注重文化滲透,打破文化預設給翻譯帶來的理解障礙。由于大多數(shù)教師的對英語教學的重視性和文化教學的認識性缺乏,從而不能真正地凸顯英語學習的意義。2007年教育部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規(guī)定,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英語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彼?,對文化預設的了解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和翻譯能力。
翻譯能力,是學習英語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而翻譯的主要難題就在于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包括語言系統(tǒng)本身的差異問題和語言一一相關的社會風俗人文等一系列問題。文化作為一個大的語境在翻譯過程中不可或缺,正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下,長久以來,對于國外文化預設的共知缺乏影響學生翻譯能力的提高。翻譯如同寫作一樣,太直白,會使讀者感到乏味,預設涉及的太多,會使讀者無法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切不可輕率處理。要對兩民族的意識和文化都有深刻的了解,在此之上通過正確的方法才可語義合理、連貫地翻譯,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文化既有其統(tǒng)一性和延續(xù)性又有其差異性和變異性,所以在學生進行英語學習的時候,必須了解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自身的英語能力??偠灾Z言是文化最明顯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不了解英美的文化,想學好英語是不現(xiàn)實的。反觀,只有了解所學該國的文化習俗、生活方式和傳統(tǒng),才能正確有效地提升對英語的學習能力。
1.校方在外語的課程安排方面,可以進行適當調整,增設有關英美民族文化的課程,也可以適當?shù)刂付ㄒ恍┯嘘P英美文化的書籍報刊進行專人講解與研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請歸國華僑、外籍友人或聘請外教對學生進行外語文化教學。用“真材實料”在現(xiàn)實中面對面地介紹外國文化,同時也加強了學生的口語運用能力、言語交際的技巧,可謂是一箭雙雕。在與外教溝通過程中,聽不懂就虛心請教,遇到有關文化預設的問題時,認真交流,要在交流過程中豐富對英美民族文化知識的感性認識。
2.加強課堂教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去讀一些英美文學名作和人文書刊等文化科普讀物。同時要收集一些介紹英美人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等方面的資料,并嘗試著了解該民族的心理、品性。同時,老師在語言教學時,不僅要注意語言的發(fā)音是否準確,而且還要注意詞匯的引用、語序等是否正確。更要充分運用電腦、換燈片、電影等媒介以聲情并茂的形式對知識和其民族文化進行講解,讓學生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文化和知識進行記憶和領悟。
3.加強社會文化能力。《大學英語》系列的總主編董亞芬教授曾經指出:“任何一種民族語言都是該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在語言材料中,都要包含文化知識,并向學生們展現(xiàn)出英美國家獨特的社會風貌,揭示與之相關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使學生能在對該民族語言文化有一個更深的理解與領悟?!闭Z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從調查數(shù)據(jù)上看,學生對英語的表達能力與社會文化能力從未建立起聯(lián)系,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根本不注重對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與學習。這將會使學習英語事倍功半,由此可看出,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加強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加強學生社會文化能力,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梢酝ㄟ^以下兩點來實現(xiàn):有關部門可在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增加對社會文化能力提升的具體要求;老師可以在課堂教學外安排一些實例分析,既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還可以加強學生對社會文化的了解。
1.圖示加注法。即用必要的圖示并添加一些文字注釋來說明翻譯的內容。這種方法顯著的優(yōu)點是不會影響讀者的語義連貫性,并能用一種獨特的方式將文字內容展示給讀者,一目了然,給讀者煥然一新的感覺,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不會使讀者感到乏味。但也有缺點,受一定的空間限制,不能更詳盡地表達原文的意思,沒有了含蓄美感。因此,更應該對文化預設進行深入了解。
2.意譯轉換法。即根據(jù)具體的內容,對文中的詞匯、句型進行不改變原意的調整。由于文化差異的必然存在,譯者不得不對一些具有文化預設的語句采用意譯轉換法,使得其更貼切傳神。
3.直接表達法。即根據(jù)原文意思一句不落地將文章或語句翻譯出來。此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完整保留該民族的文化和語言特色。特點是直白易懂,言簡意賅。
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媒介,而文化則是語言的環(huán)境和基石,二者相互依存,平行發(fā)展。我們學習英語就是學習英美的文化,只有了解了該民族的文化才能提升大學生英語能力,特別是英語的翻譯能力。外語教師要特別注意對文化預設的理解,從各方面為學生創(chuàng)設理解文化、滲透文化的條件,使學生真正提高翻譯能力,真正把握英語語言的實際應用,達到順暢交流的目的。
[1] 周領順.翻譯與文化信息的傳遞[J].揚州人學學報.2002,(1):67-71.
[2] 沈悅英.文化預設及其翻譯對策[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8(1).
[3] 吳友富.外語與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 趙秋野.試論語言意識的民族文化特點[J].外語學刊,2003(3).
[5] 趙愛國.語言世界圖景與文化世界圖景[J].中國俄語教學,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