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張海慶
中職學生在專業(yè)課堂上的表現常常瑕瑜互現,優(yōu)缺點共存。優(yōu)點是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動手能力強;缺點是多數人有不良的學習習慣,注意力極易轉移,很容易對課堂教學失去興趣。如果教師與學生沒有或很少心靈的交流,課堂教學不可能達到有效的結果。從教師的角度講,怎樣找到契合點使師生從不合拍走向心靈共振呢?
以中職旅游管理專業(yè)《中國旅游地理》的教學為例。這門課具有綜合性特點。它不僅涉及地理學的許多知識,而且同社會學、民俗學、歷史學、建筑學、經濟學、美學、文學、藝術、宗教等學科也有密切的聯系。一定的旅游地理知識是旅游從業(yè)人員必不可缺的職業(yè)素質,一個旅游專業(yè)的學生應當掌握系統(tǒng)的旅游地理知識和基本的技能儲備。可是這門重要的課上常常出現不和諧之音。我謹將一些關于課堂上的不和諧轉化成和諧的有效教學的探索、思考與實踐書于此處,請前輩與同行者批評指正。
一次提到浙江省富春江的魅力,我說,有一篇古文,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學過嗎?
學過,初中語文學的。同學們響亮地回答。
好,古文中說這富春江——“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措不及防的,課堂起了騷動。
老師,你錯了,那不是說三峽的嗎?一個學生大聲質問。
就是,就是,我記得也是。還有好幾個人小聲地附和。
我哭笑不得,怎么是三峽呢……課文不是學過的?下文不是還說“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嗎?
混戰(zhàn)了兩個回合,老師的權威承受著不應有的挑戰(zhàn)。
一個學生大度地一擺手,很瀟灑地說:“行了行了,我們不和你犟了!講課吧,Goon,please!”.....
后來這一幕常常在我的腦子里回放。即使我把初中語文課本擺在學生的眼前來證明老師是正確的,這種交流也不算成功。因為這個案例對他們而言“專業(yè)性”太強,而文化底子薄已經成為他們接受新知識和新技能的一大障礙,往往也使課堂上的一些必要的教育工作無的放矢。看來以后和他們交流一定得深入淺出,并且拿出更容易接受的資料。
又一節(jié)旅游地理課,我問,你們有沒有想過有了錢又有了時間到哪里去玩一玩?
同學們表達的心愿五花八門,不乏壯志凌云豪氣沖天者??墒堑貓D上很多省份還弄不清,于是先識記中國地圖。不久課堂“懶散四部曲”依次奏響:對鏡梳妝;吃東西;閑談或筆聊;打瞌睡。
我遇到難題了。課后反思:教學內容難度不大,為什么學生仍然不在學習狀態(tài)?我以后的課怎么講?我和他們的心靈怎樣才能拉近?怎樣的教學才能有效?
下節(jié)課。(剛上課,就有人打了一個大哈欠)
困啦?同學們,我昨晚也沒睡好。干嗎了呢?我熬夜給你們寫了一首詩。專門為你們寫的。(我加重了語氣,東倒西歪的人全坐直了,睜大了眼。)
昨天咱們同學討論想去很多地方走走,和我的想法不謀而合,所以這首詩就叫《那些我向往的地方》。我給大家念一念——
今秋蕩槳松花江上,明春踏遍南疆北疆。
或者望斷天涯的雪浪,有時翹首黃土高坡的夕陽。
蜀道有多難?茶花香不香?
三峽有多險?天路幾多長?
江南的妹子美不美?關東的勇士強不強?
紹興的米酒醉人嗎?蘇州的小橋和畫里一個樣?……
寒山的鐘聲穿越了千載,長城萬里啊秋雁已南翔。
秦淮河畔低訴著槳聲燈影,運河細柳默憶著失去的辰光。
走一走啊逛一逛,看一看啊想一想。
外面的世界多神奇,外面的世界多寬廣。
看吧,每個人都在認真地聽,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微笑,每個人的眸子里都煥發(fā)著光彩。當我念到——江南的妹子,美不美——大家竟然齊聲應和道,美!等到詩念完了,群情鼎沸。同學們以熱烈的掌聲和久違的激情包圍住我。下課鈴聲已經響起,他們還捧著地圖向我問長問短,說東道西。師生間有了心靈的共振,我的學生們蘇醒了。旅游地理有效學習的序幕終于拉開,我們共同的事業(yè)將從這里開始。
學生的知識紛繁蕪雜;讀圖技能薄弱;課堂關注度低。多媒體手段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易于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為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增加學生的關注度和參與度,針對又一學期的《中國旅游地理》科目,我在班級開展了“找、寫、講、評四步一盤棋”學研活動。
要求:全員參與,小組推進,主題認領,相互評價。找,找什么?找問題;找書籍;找老師;找百度——建立資料庫。寫,寫什么?撰寫小型的專題報告。要求有理論支撐,有數據支持,有拓展訓練,有鏈接網頁。講,有教學設計,有課件展示,有提問,有研討,在自習課作專題報告。評,評完成質量,是否有創(chuàng)新、是否有特色、拓展程度、小組參與度等。
預計目標有三:知識目標:由“駁雜”向“博學”靠攏;技能目標:由“涉獵”向“專業(yè)”努力;情感目標:由“心不在焉”向“積極參與”轉化。
于是全員發(fā)動起來。有的同學準備的專題是上海,有的講香港的迪士尼,有的講大理白族三道茶,有的講沈陽故宮。同學們將業(yè)余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分成小組,查資料,做幻燈片,每周至少用一節(jié)自習課來講眼中所見和心中所想。他們的課在很大意義上對老師的課進行了有益的補充。這是全員發(fā)動的心靈共振,意義深遠。
光講還不夠。同學們總圍著我問,老師,咱們不能老紙上談兵啊。咱們得實地考察啊!
經過認真準備和籌措,通過聯系的一家旅行社,在家長們的支持下,班級的多數同學在9月下旬的一個雙休日到伊春——湯旺河石林一線做了一次親近大自然的旅行。當車窗前方的小興安嶺的黛色撲入眼簾時,所有人的心情是激動的。
同學們互相幫扶,爬了將近兩天的山,甚至有車也不坐。
在五花山上看石林,翻棧道,過小河,在劍道上扯著鐵索鏈艱難地攀登;在吶喊崖上大聲地呼喊;在伊春南山的82米高的觀景塔上俯瞰整個狹長的城市。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的課堂,但是又遠超課堂之外。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的心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