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寶麗
《考試大綱》對“古詩文閱讀”考試內(nèi)容所做的規(guī)定中,“鑒賞評價”能力層級中的第一個考點,就是“鑒賞文學(xué)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這個考點主要是針對閱讀古代詩歌的。鑒賞詩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現(xiàn)象。這三類形象鑒賞的試題高考中都出現(xiàn)過?,F(xiàn)以2013年高考題為主,結(jié)合2012年兩道題和2010年一道題就詩歌鑒賞中的形象題的解法做一探究。
一、鑒賞人物形象
詩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為兩類: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詩歌所刻畫的人物形象。
1.鑒賞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詩歌是詩人表達主觀情感的產(chǎn)物,必然存在詩人的形象或影跡,鑒賞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是把詩歌中詩人的形象準確形象地描述出來,并作賞析。
高考鏈接1:(2013年重慶高考題)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鷓鴣天 酬孝峙
[清]錢繼章
發(fā)短髯長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qū)こJ拢路鸾K南石里藤。
閑倚杖,戲臨罾。折腰久矣謝無能。熏風(fēng)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詞字字冰。
[注]①錢繼章,字爾斐,號菊農(nóng),浙江嘉善人。明崇禎九年(1636)舉人,明朝曾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農(nóng)詞》。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漁網(wǎng)。③熏風(fēng):東南風(fēng)。
題:上片刻畫了詞人怎樣的自我形象?運用了什么手法?(4分)
解析:詞人的自我形象要從“形”、“神”兩個方面去分析?!鞍l(fā)短髯長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兩句寫其“形”,突出他“病”與“怪”。從“霜侵雨打?qū)こJ?,仿佛終南石里藤”兩句寫“神”,表現(xiàn)其堅強不屈。從寫法上說,前兩句是以細節(jié)描寫,正面刻畫;后兩句是用比喻手法,側(cè)面烘托。
參考答案:容貌病態(tài)怪異,性格堅忍不拔。用描寫刻畫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我認為答案還可以再詳細些:詞人直接描寫自己的短發(fā)、長須、高聳的眉毛、凸起的顴骨,刻畫病態(tài)怪異的外貌特征。詞人把自己比喻成終南山石逢里的一根青藤,一任嚴霜侵襲,暴雨擊打,自己卻等閑視之,表現(xiàn)自己的堅強不屈。)
高考鏈接2:(2013年遼寧高考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
竹 軒 詩 興
張 镃
柴門風(fēng)卷卻吹開,狹徑初成竹旋栽。梢影細從茶碗入,葉聲輕逐篆煙來。
暑天倦臥星穿過,冬晝閑吟雪壓摧。預(yù)想此時應(yīng)更好,莫移墻下一株梅。
[注]篆煙:盤香的煙縷。
題:請結(jié)合全詩,簡要分析詩人的形象。(6分)
解析:詩中寫了竹軒及其周圍的景物(有“柴門”,有“竹”,有“梅”,到了冬天還有“雪”),也寫了詩人在軒中的生活(品茶,“暑天倦臥”“冬晝閑吟”),從詩中所寫的這些內(nèi)容便可以看出詩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參考答案:塑造了閑適、灑脫、高雅的詩人形象。通過對“竹軒”“柴門”“狹徑”等簡樸清幽的生活環(huán)境的描寫,表現(xiàn)了詩人日常生活的閑適自得;“倦臥”“閑吟”等反映了詩人灑脫的生活態(tài)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現(xiàn)出詩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2.鑒賞詩歌中所刻畫的形象
在送別詩、懷古詩、閨怨詩、愛情詩等題材的詩歌中,詩人往往在詩中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并通過寫人來表達情感。
高考鏈接:(2012年湖北高考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
送鄒明府游靈武
賈 島
曾宰西畿縣,三年馬不肥。
債多憑劍與,官滿載書歸。
邊雪藏行徑,林風(fēng)透臥衣。
靈州聽曉角,客館未開扉。
[注]明府:對縣令的尊稱。靈武:即靈州(治所在今寧夏靈武縣)。
題:請概括鄒明府這個人物形象的主要特點,并作簡要分析。(4分)
解析:這是一首送別詩。此詩通過細節(jié)刻畫,展現(xiàn)了鄒明府清正廉潔的形象。前兩聯(lián)是實寫,通過三年任滿馬很瘦、為還債務(wù)把劍賣、任滿車載全是書這些細節(jié),說明他沒有搜刮民脂民膏。后兩聯(lián)是虛寫。頸聯(lián)想象他冒雪遠游邊地,衣衫難敵風(fēng)寒。尾聯(lián)想象他到靈州后的生活,說明他深居簡出,寧靜脫俗。
參考答案:鄒明府形象的主要特點是清正廉潔。三年縣令任滿離去,馬依然瘦弱,隨身相伴的只有書。如今冒雪遠游邊地,前程艱險,單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的寒風(fēng)。正是通過這些細節(jié)的刻畫,展現(xiàn)了鄒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總結(jié):1.詩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直接描寫包括語言、神態(tài)、外貌、心理、動作(細節(jié))等描寫,鑒賞詩歌中的人物形象時首先要從這幾方面考慮。間接描寫包括環(huán)境的渲染烘托,選取意象的襯托等,鑒賞人物形象時這些方面也不能忽視。2.答題思路:先概括形象特點再分條結(jié)合詩句具體分析。
二、鑒賞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是指那些詠物詩中描繪的形象。詩中的物象因注入了詩人的情感而作為“意象”出現(xiàn)在詩作中,因而鑒賞這些形象就不能停留在表層,而應(yīng)更多地關(guān)注其內(nèi)涵。
1.鑒賞具有象征意義的物象
高考鏈接:(2010年山東高考卷)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問題。
詠懷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
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
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
適逢商風(fēng)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侖西,何時復(fù)回翔。
但恨處非位,愴悢使心傷。
題1:詩中“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四句突出了“鳳凰”怎樣的特點?
題2:這首詩整體上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
解析:本詩前兩句用一“奇”字,點明此鳥所視甚高,這正是阮籍的風(fēng)格。三四句以鳳凰的所飲所棲,傳達了鳳凰的不凡,亦即詩人的高潔的品質(zhì)。五六句以鳳凰的鳴聲和行動,表現(xiàn)了鳳凰才能出眾和心懷天下的氣概,此正是詩人理想的所在。后六句借寫鳳凰環(huán)境的惡劣,表達無奈與惋惜之情,也傳達出詩人對自我遭遇的感傷。
參考答案:(1)品行高潔,志向遠大,才能出眾。(2)這首詩運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以鳳凰自喻,抒發(fā)了詩人孤獨無奈的苦悶心情和壯志未酬的悲傷情懷。
2.鑒賞具有特定含義的物象
古典詩歌中對草木花果、蟲魚鳥獸以及月露風(fēng)云的描寫,往往表達出詩人的審美情懷。今天讀古詩,對詩中的那些平常事物,要把握其中積淀著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只有了解形象所蘊涵的文化意義,才能準確地欣賞作品中形象的特定含意。
高考鏈接:(2013年江西高考卷)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水 調(diào) 歌 頭
壬子被召,端仁相餞席上作
辛棄疾
長恨復(fù)長恨,裁作短歌行。何人為我楚舞,聽我楚狂聲?余既滋蘭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一杯酒,問何似,身后名?人間萬事,毫發(fā)常重泰山輕。悲莫悲生離別,樂莫樂新相識,兒女古今情。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
[注]①紹熙三年(壬子),辛棄疾奉召赴臨安,在陳端仁的餞行席上賦此詞。②“余既”三句出自《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題:概括“蘭”“蕙”“菊”三種意象的共同內(nèi)涵。(2分)
解析:“蘭”“蕙”“菊”三個意象對于學(xué)生來說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在高中階段的古詩中(比如屈原的陶淵明的)多次出現(xiàn)。根據(jù)注釋,作者這里引用屈原的詩句,擷取了“滋蘭”“樹蕙”“秋菊”等意象,顯然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志節(jié)情操。抓住此要點,概括三個意象的內(nèi)涵就不難了。
參考答案:蘭、蕙、菊都能象征品德、志向、氣節(jié)的純潔和高尚。(作者在這里引用屈原詩句,表達了自己的志節(jié)和情操,不管自己如何失意,也決不會同流合污隨波逐流。)
總結(jié):1.此類詩內(nèi)容上多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手法上上往往是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擬人、對比、烘托等。2.鑒賞思路:先分析物象的特點,同時要關(guān)注它的經(jīng)歷、命運,處境、環(huán)境等,然后再分析物與人的相同點(物我合一的結(jié)合點),重點把握寄托什么志。
三、鑒賞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詩歌中描繪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觀。高考試題中要求鑒賞的景物形象,有單個景物形象,也有多個景物形象組成的畫面形象和營造的意境。
1.單個景物形象
高考鏈接:(2013年山東高考卷)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回答問題。(8分)
山 寺 夜 起
江 湜
月升巖石巔,下照一溪煙。煙色如云白,流來野寺前。
開門惜夜景,矯首看霜天。誰見無家客,山中獨不眠。
題1:三四兩句中的“煙”有哪些特點?詩人是如何描寫的?(4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作品形象的能力。這里考查的是景象——煙。煙,即霧氣、云氣,詩中有三個句子來表現(xiàn)。第二句重在做鋪墊做映襯,第三句運用比喻,抓住云氣的顏色來寫,第四句寫云氣的動態(tài)。回答時,除了要解釋句意之外,還要回答運用了哪種修辭,刻畫了“煙”怎樣的特點,并與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鄉(xiāng)保持內(nèi)在的一致。
參考答案:文中的“煙”具有潔白、輕盈、飄渺、流動的特點,作者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煙的顏色比喻成云,是因為水氣自身的顏色,還因為水氣是在月光普照襯托之下,更顯出潔白。這不僅體現(xiàn)了煙的潔白的色彩美,同時也突出了煙如云一般縹緲輕盈的動態(tài)美,同時用“流”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煙的被風(fēng)吹動時千變?nèi)f化、飄依無定的姿態(tài)。
2.多個景物形象組成的畫面形象
高考鏈接:(2012年山東高考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
吳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補之
曉路雨蕭蕭,江鄉(xiāng)葉正飄。
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
鳥避征帆卻,魚驚蕩槳跳。
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
[注]吳松:即吳淞,江名。
題:開頭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景色?營造了怎樣的氛圍?(3分)
解析:這道題從題干要求來看,第一問只要求把詩句中描寫的景色描述出來就可以了,屬于對詩句內(nèi)容理解這一層次的考查。理解時要注意先把不同的景物拆分開(“曉路”“雨蕭蕭”“江鄉(xiāng)”“葉正飄”),再用現(xiàn)代漢語把所描寫的景色表達出來。
參考答案:描寫了清晨起航時,江南水鄉(xiāng)風(fēng)雨瀟瀟、落葉飄飛的深秋景象,營造了凄冷、感傷的氛圍。
總結(jié):1.景物描寫的方法:各種修辭手法,襯托對比,動靜結(jié)合,虛實結(jié)合,聲色結(jié)合,繪形繪色;觀察角度的變化與遠近高低的順序;白描工筆。2.解答這類題要分三步走:①描繪詩中展現(xiàn)的圖景畫面。考生應(yīng)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畫面。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jié)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yōu)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xiàn)景物的特點和情調(diào)。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yīng)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詩歌中的形象是詩歌的靈魂,也是詩歌鑒賞的基礎(chǔ)。2013年的高考題雖然在形象上設(shè)題不多,但在2014年備考時也應(yīng)足夠重視。同時我們還可以做進一步的探究,我們梳理了詩歌中的形象的描寫方法,整理了類別和答題思路。那我們能不能把這些方法運用到小說閱讀和人物傳記中的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