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琳
摘要:
通過闡述景物描寫在作品中的作用,揭示了景物描寫的重要意義,為欣賞文學作品提供了較有價值的參考。
關(guān)鍵詞:景物;描寫;作用
景物描寫主要有以下幾個作用。
一、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揭示作品的時代背景,也為作品中人物的活動提供背景
景物描寫一個重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有時也揭示作品的時代背景。例如葉圣陶的《夜》開頭寫道:
一條不很整潔的里弄,一幢一樓一底的屋內(nèi),桌上的煤油燈發(fā)出黃暈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慘淡,好像反而加濃了陰暗。
這句景物描寫用了“黃暈”、“ 模糊”、“ 慘淡”、“ 陰暗”四個形容詞,來烘托小說的典型環(huán)境。說明故事是發(fā)生在一個夜里,一個令人恐怖的夜,一個心頭籠罩著陰暗的夜。通過景物描寫反映了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
同時,人物的活動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進行的。這個環(huán)境有社會方面的,有自然方面的,這就不能不描寫景物。這些景物描寫可以構(gòu)成人物活動的背景。
二、渲染氣氛,交代背景,烘托人物心情
景物描寫有時可以渲染一種特定的氛圍,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例如高爾基的《母親》中寫道:“嚴寒干燥的空氣緊緊地包圍住她的身體,直透到咽喉,使鼻子發(fā)癢,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奔葘懗瞿赣H此次行動的時節(jié),又烘托了緊張的氣氛。而母親“滿意地聽她腳下的雪發(fā)出的清脆的聲音”以及“每次開門的時候,就有一陣云霧似的冷空氣吹到她臉上,這使她覺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氣深深地吸進去”等描寫又顯示母親從事革命工作時的興奮之情,為塑造臨危不懼的革命母親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此外,景物描寫,還有交代背景,渲染氣氛的作用。
請看下面這段文字: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xiāng)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這是魯迅先生《故鄉(xiāng)》[《吶喊》]64頁一文中的一段話,這段話所交代的正是《故鄉(xiāng)》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的時代背景,即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農(nóng)村。與此同時,這段話也給魯迅先生此次回去“搬家”罩上了一種悲涼的氣氛,為全文的感情抒發(fā)確定了基調(diào)。
再讀一讀下面這段話:
“雨總是淅淅瀝瀝下個不停,風吹過了一陣又一陣。后院那棵梧桐樹,在風雨中搖曳不止。于是那緊靠梧桐的小屋上的瓦便‘嘩嘩地響個不停?!?
這是《新綠又爬上了枯枝》(課外練筆)一文的開篇語,這段景物描寫既交代了寫作背景,又渲染了一種肅殺的氣氛,為下面梧桐樹枝被砍作好了鋪墊。
三、展示人物性格、身份
人物周圍的環(huán)境,包括室內(nèi)外的裝飾布置,能夠展示一個人的身份、氣質(zhì)、個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來展示人物性格。例如魯迅《祝福》中對魯四老爺書房的描寫:
我回到四叔的書房時,瓦楞上已經(jīng)雪白,房里也映得較光明,極分明的顯出壁上掛著的朱拓的大“壽”字,陳摶老祖寫的;一邊的對聯(lián)已經(jīng)脫落,松送的卷了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我又無聊賴的到窗下的案頭去一翻,只見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錄集注》和一部《四書襯》。
從對聯(lián)和書籍的內(nèi)容可以看出,魯四老爺是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衛(wèi)道士,他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他懶散、自私偽善,冷酷無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一個重要人物。
《紅樓夢》通過黛玉的觀察這樣描寫王夫人的住室:
臨窗大炕上鋪著猩紅洋毯,正面設(shè)著大紅金絲蟒引枕,秋香色金線大條褥,兩邊設(shè)一對梅花式樣洋漆小幾,左邊幾上擺著文王鼎,鼎旁匙箸香盒,右邊幾上擺著汝窯美人
四、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
有時景物描寫能夠推動情節(jié)向前發(fā)展,例如《祝?!分袑︳斔睦蠣敿易85拿鑼憽W81旧砭褪桥f社會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動,所以在祝福時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動理學觀念也表現(xiàn)得最為強烈。在魯四老爺不準“敗壞風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誡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權(quán)力。她為了求取這點權(quán)力,用“歷來積存的工錢”捐了一條贖“罪”門檻,但得到的仍是“你放著罷,祥林嫂”這樣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掙扎的希望都在這一聲喝令中破滅了。就這樣,魯四老爺在祝福時刻憑著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景物描寫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作品中描寫景物,作者往往是為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達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寫了一幅恬淡朦朧的荷塘月色圖,實際上寄托了朱先生的情感。朱自清是一名新文學運動的戰(zhàn)士,1927年大革命失敗了,給他心靈上投下了落寞的陰影,他既對黑暗的現(xiàn)實不滿,又不愿投身革命,所以幻想超脫現(xiàn)實。他借荷塘月色抒發(fā)的正是這種幻想超脫現(xiàn)實的情感。
六、寫景要恰當?shù)剡\用修辭方法。
語言文字是萬花筒中的彩色紙屑、碎玻璃,不斷改變組合,就會出現(xiàn)千姿百態(tài)的圖案。寫景的生動傳神,主要得力于作家駕馭語言文字的基本功,得力于他們摹景狀物的能力。這里僅以寫景中比喻手法和形容詞語的運用為例。
老舍在《景物的描寫》中告戒說:“要用比喻,便須驚人”、“空洞的修辭是要不得的”。比喻一定要新穎、傳神,準確地反映景物的特點。晉朝時的謝道蘊與其兄奉叔父謝安命,同以正下著的雪設(shè)愉。其兄先告言:“散鹽空中差可擬”,其妹后道:“未若柳絮因風起”。謝道蘊倍受叔父和舉座客人的夸獎,以“詠絮才”留名于世。前者,只說出了雪的顏色,后者,不但有顏色,而且傳出了情態(tài)。對于正飄落的雪來說,表述紛紛揚揚的情態(tài),比顏色更重要。這正是兩個比喻一成一敗的原因。
文藝作品中常以物喻人。有時卻以人喻物,收到真切具體、生動活潑的良好效果。用人的情態(tài)去描繪景物的情態(tài)最能傳神。
總之,要把景物寫得生動可感,最基本的是加強語言基本功的訓練。但合理地采用一些具體方法,也是重要的。為使自己的創(chuàng)作富于形象性,為使讀者喜聞樂見,作家在寫景時要盡可能多地總結(jié)、利用其中的規(guī)律,盡可能多地考慮人們在欣賞實體景物和作品中所寫景物時的心理特點,千方百計地去啟發(fā)讀者的想象力,把自己所感受的景物準確形象地、鮮明生動地傳達給讀者,以使作品發(fā)揮出瑰麗的韻味和風采。